我这里首先解释一下,朝鲜,是中国古代东北的边疆政权,包括箕子朝鲜、卫满朝鲜,甚至高句丽都可以叫做朝鲜。而后来的新罗、高丽(王氏)、李朝和古朝鲜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他们是半岛南部的韩民族建立的,因此我们可以算为韩国的历史。
一,古朝鲜和韩国的区别
所以,明朝时期的李朝虽然在名义上称为“朝鲜”,但是本质上却是韩国。到1897年,李朝国王李熙直接将国号改为了“大韩帝国”。为什么我们会将“朝鲜”和“韩国”搞混呢?我们必须要从古朝鲜细细道来。
3000年前,商朝灭亡。而一支残余势力在箕子的带领下北迁辽河流域,被称为箕子国。后来,箕子国的范围向东发展到了朝鲜,因此史称“箕子朝鲜”。《尚书大传》记载:“
武王胜殷,继工资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
朝鲜
”关于朝鲜的位置,《山海经》记载“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
朝鲜
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在战国时期,朝鲜和燕国发生了战争,燕国的秦开向朝鲜扩地两千里,占据了辽东半岛,并将疆域推进到了满番汗(清川江)一带,从此箕子朝鲜走向了衰落。到了西汉初期,刘邦封卢绾为燕王,但卢绾不久反叛逃到了匈奴,而燕国的大将卫满则带领千余人进入了朝鲜
。卫满于前194年推翻了箕子朝鲜,建立了新王朝
,史称“
卫氏朝鲜
”。到前107年,汉武帝又灭卫氏朝鲜,在朝鲜设置了“汉四郡”。从此,朝鲜正式纳入到了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
在西汉末期,东北的扶余人朱蒙在汉朝的高句丽县建立了一个小国,史称“高句丽”。此后的几百年,高句丽不断在扩张,占据了整个汉四郡之地。到南北朝,高句丽改国名为“高丽”。在历史学上,我们将以上的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和高氏高丽称之为“古朝鲜”,以区别现在的朝鲜。
从三个王朝的发展脉络可以得知,古朝鲜三朝都是中国人建立的政权,因此古朝鲜属于中国的边疆政权。
在古朝鲜发展的时候,半岛的南部生活着许多韩族部落,最重要的是马韩、辰韩、弁韩,并称“三韩”。现在的朝鲜民族、韩民族都是由古代的三韩发展而来。4世纪,辰韩强大起来,建立了新罗政权,与扶余人建立的高丽和百济对峙。唐朝前期,新罗联合唐朝灭百济、高丽,基本实现了对韩民族的统一。此后,新罗又不断北上驱逐了唐朝的势力,占领了大片高丽之地。这是韩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疆域的侵蚀。
此后的辽金两代,朝鲜的新罗王朝被高丽王朝(王氏)取代。不过,在唐朝衰落,辽朝崛起的间隙期间,高丽将疆域推进到了铁岭一带(鸭绿江之南附近)为了抵御辽金的南下,高丽还修建了“千里长城”。元朝初期,中原王朝第一次实现了对韩国的控制,并一度设置了征东行省。
二,朱元璋放弃了辽金元的固有边界线
元朝末期,天下大乱,高丽则趁机北上,掀起了第三次土地扩张的浪潮,将疆域推进到了鸭绿江沿线。1371年,元朝辽阳行省长官刘益投降明朝,明朝开始经营东北。1387年,明朝在东北击败了北元纳哈出的20万大军,东北为之震动,女真各部纷纷表示臣服于明朝。
为了实现对东北的控制,朱元璋也试图在东北各地设置卫所,其中在图们江一带的斡朵里部、胡里改部、桃温部设置了
三万卫
,在鸭绿江以南的铁岭设置
铁岭卫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铁岭是高丽和辽金元三代的传统边界线,明朝只是想管辖这些传统的疆域罢了。他在给高丽的诏书中说“
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者,辽东统之。铁岭之南旧属高丽者,本国统之。各正疆境,毋侵越。
然而,明朝试图恢复辽金元旧界的行动却遭到了高丽的抵制。不久,但是高丽王朝就杀害了到达铁岭卫的官员,并“征八道精兵”,于1388年攻入了辽东半岛。就在双方将要大战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带领军队杀回了平壤,推翻了高丽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李朝”。
1392年,李成桂对明朝称臣,对将“朝鲜”“和宁”作为预备国号上奏给朱元璋裁定,结果朱元璋对历史一知半解,直接将“朝鲜”一名赐给了李朝,他说“
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
”。从此,朝鲜和韩国的历史就被混在了一起,许多人也搞不清楚朝鲜和韩国的历史了,包括韩国本身也搞不清楚了。
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些史学家受到一些不良政治思想的影响,将二战后独立的朝鲜和古朝鲜混为一谈,甚至提出了“辽河曾经是中国和朝鲜边界线”的荒唐主张,在这样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谭其骧将高氏高丽政权画在了国界线之外。中国和韩国的“高丽之争”,实际上就是这种错误的延伸。后来,中国史学界也开始纠正这个错误,但是不够自信,因此会刻意将隋唐时期的“高丽”写作“高句丽”。
到了现在,史学界开始恢复自信,直接写作“
高丽
”。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明显给后来的领土争端埋下了隐患。对比一下清朝的案例吧。清朝嘉庆年间,“大越国”阮朝向清朝提出定国名为“南越”,嘉庆帝考虑到南越曾经是中国古代两广一带的古国,因此否决其提议。同时,嘉庆帝考虑到交趾(安南)曾经是南越国的南部之地,因此赐国名为“越南”,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了现在。
此后,李朝就自称为朝鲜了,因此可以说是“朝鲜王朝”。李朝虽然表面上臣服于明朝,实际上却依然和明朝抢夺东北的土地。朱元璋当时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对付蒙古人,因而对周边的小国是能忍则忍,因此他下令将三万卫和铁岭卫都迁徙到辽东,这等于放弃了鸭绿江、图们江一带的土地。不仅如此,朱元璋还颁布了《皇明祖训》,列出了15个“不征之国”,禁止子孙讨伐周边的15个国家,这15国就包括朝鲜、小琉球国(台湾)、大琉球国等。
对于朱元璋来说,“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的确,在农耕王朝看来,周边土地都是偏僻的蛮荒之地,是没有用的土地,不足为惜。后来,明朝子孙就以《皇明祖训》为信条,能够放弃的“蛮荒之地”就丢得干干净净,躲在长城内歌舞升平。
三,朝鲜的北侵和建州女真的内迁
历史就是这么巧合,朱元璋放弃的土地,正好就是建州女真居住的土地。建州女真的祖先为斡朵里部、胡里改部、桃温部三部,他们原本居住在金国的五国城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周边。元朝后期,分别册封三部为万户府。元末明初,三部南迁到了图们江、兴凯湖一带,其中胡里改部被封为建州卫、斡朵里部被封为建州左卫。
永乐年间,斡朵里部还生活在图们江的阿木河,也就是现在的朝鲜会宁。当时斡朵里部首领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在图们江一带颇有威望,被推举为当地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领。1405年,他入朝觐见,朱棣破格提拔他为都指挥使。根据明朝的军事建制,卫的长官为指挥使,而都司的长官才是都指挥使,因此猛哥帖木儿的权力已经明显超过一个卫了。
1423年,辽东的女真千户杨木答兀千户叛乱,逃窜到了阿木河一带。明成祖则命令猛哥帖木儿协同明朝军队一起征讨杨木答兀。在此战中,猛哥帖木儿和长子阿谷战死,次子童山被俘走,斡朵里部遭到了洗劫,史称“阿木河之变”。
此战后,斡朵里部为了生存,选择迁徙到浑河上游的苏子河流域,也就是现在辽宁的新宾县一带。
阿木河之变以前,斡朵里部在图们江一带组织女真各部成功抵御了李朝的北侵,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斡朵里部南迁到苏子河流域后,图们江一带的“十处女真”群龙无首,逐渐被李朝所兼并。当时,李朝派遣使者和明朝进行了交涉,他们曲解辽金的地理志,强词夺理地说这里的女真各部原本就归属于朝鲜。永乐帝并没有认为查看辽金地理志的记载,于是就说“
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称焉,今兹准请
就这样,永乐帝大方地将“十处女真”送给了李朝。从此中朝边界线就变成了鸭绿江—图们江了。
高丽和李朝之所以要兼并“十处女真”,除了是对土地的扩张的欲望,也有号令东北之野心。李朝君臣深知“
斡朵里乃大金支裔也
”,如果能够控制他们,定能号令东北女真各族,进而完成征服中国东北的野心。而“十处女真”活动地区的长白山又是东北各民族的圣山,如果能够控制长白山,那同样在宗教上对东北各族有一定的影响力。1453年,镇守“十处女真”的将领李澄玉公然自立为“大金皇帝”,其吞并东北的野心已表露无遗。
当然,朝鲜称霸东北的野心并未实现。此后,李朝忙于同化为迁走的“十处女真”,并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了一些军镇。随着李朝立国时间渐长,国内的矛盾也不断突出,其君臣也逐渐丧失进取之心,开始守边自保。16世纪末,日本又两次入侵朝鲜,导致李朝元气大伤,从此便只能沦为明朝的附庸。到了17世纪,李朝反而被后金所征服,最终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明朝放弃了大片土地,最终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十处女真因为朝鲜的北侵,大部分选择了内迁,他们在辽东苏子河一带融合形成了建州三卫,史称“建州女真”。建州女真宜居在此,获得了更平坦、温暖的土地,农耕进步了,和明朝的朝贡贸易也更顺畅了,接受到了更多的中原文化,实力不断膨胀起来。最终,建州女真统一了东北,重建“大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这时候,明朝的末日就快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