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的前二十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号召下脚踏实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涌现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而在农村建设领域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当时闻名全国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
大寨村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经济困难的年代独立潮头,成为当时的表率,“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传遍了全国各地。
在众多为大寨付出的百姓里面,郭凤莲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她以不到18岁的年纪就担任了大寨村“铁姑娘队”的队长,并以坚强乐观的态度积极参加该村的抗灾抢险、生产建设任务,在全国家喻户晓。
农业学大寨
然而时代的巨轮依然在快速前进,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名噪一时的大寨村和郭凤莲逐渐被大家遗忘,“小岗经验”取代了“大寨精神”,郭凤莲也一度迷茫,感觉失去了方向……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过去四十余年,昔日的“铁姑娘”郭凤莲有没有从迷惘中走出?新时代她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如今的她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呢?
郭凤莲
了解郭凤莲现在的人生首先要知道她过去的辉煌,而“铁姑娘”的称号来自于当初大寨村的建设,所以关于她的传奇人生还要从“农业学大寨”的源头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过近百年的动乱,人民生活遭受了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百姓们生活依旧十分艰难,当时的大寨村便是如此。
大寨村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境内,背靠虎头山,沟壑纵横,有着“七沟八梁一道坡”的恶劣环境,可用耕地不仅十分稀少而且多被分割开来,粮食产量极低,贫瘠落后是当时大寨村村民的直观感受。
大寨虎头山
然而大寨人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1953年时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贾进财主动让贤,推荐陈永贵继任,陈永贵踏实能干而又很有能力,他往往有很多新奇的想法。
陈永贵之前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深知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种地的不易,所以在他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向虎头山发起“进攻”,重新“安排山河”。
在往后的十年时间里,陈永贵带领村民拿起铁锨和锄头,积极在山间平整土地、修建堤坝,这些举措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让村民的生活不再挨饿,以致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期大寨村依然有余粮上交给国家。
陈永贵
就在一片欣欣向荣之际,1963年6月,大寨村却遭受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新增的耕地几乎全部被摧毁,村民的住房绝大部分也被洪水无情地吞噬,大寨村村民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眼看十年来的成果毁于一旦,陈永贵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号召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重建家园”,并且亲自带头抗灾抢险,村民们闻之备受鼓舞,纷纷与他一起行动。
而就在这次抗灾过程中,“铁姑娘队”诞生了,该队成员全部由20岁以下的女子组成,16岁的郭凤莲担任了队长,组织大家一同参加抗灾。
郭凤莲
郭凤莲其实并非大寨村人,她于1947年秋天出生在昔阳县武家坪的一户贫苦人家,因为外祖母一人在大寨村孤苦无依需要人照顾,而她的母亲又实在抽不开身,便把其中年纪最小的她送到了外祖母家抚养。
郭凤莲幼年时正值大寨村在陈永贵的带领下进行轰轰烈烈的建设,看到热情积极、富有干劲的村民,她慢慢地喜欢上了这里,并且主动加入到了建设的队列。
因为为人聪明,办事能力突出,在郭凤莲十几岁的时候就受到了陈永贵的关注,并且成为了当时村里青年的代表,因而在这次抗灾中被大家一致选为“铁姑娘队”的队长。
郭凤莲担任队长以后,充满斗志,为了不输给男同志,她每天天一放亮就赶忙前往各家把队员们挨个叫醒,然后拿起铁锨、锄头等工具就带头往山上奔,一直奋战到月上林梢才返回家中。
正在劳作的女青年
灾后重建工作一直持续到这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但郭凤莲带着一群不到二十岁的女青年却依然坚持在第一线,只见她们手不离锨,肩不离担,斗志昂扬的在山间劳作。
有时,姑娘们身体冻得实在受不了,郭凤莲就组织大家聚在一起高声呼喊劳动号子,以振奋人心,就这样在全村男女老幼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大寨村就基本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大寨村进行生产自救的光荣事迹很快就传到了省委书记的耳朵里,不久又上报给了中央,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迫切需要模范代表,大寨村便成为当时的典型。
1964年12月,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着重讨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应对办法。
周恩来总理
在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多次提到了大寨村的生产自救行动和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并把大寨村民的拼搏态度总结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会代表听后深有感触。
会议后不久,中央又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号召全国农村向大寨看齐,从此大寨村成为当时各地农村争相模仿研究的对象。
每年前来考察的人络绎不绝,甚至一些我党重要领导人和外国的国家元首也曾到此观摩,大寨村一时风头无两。
而年轻的郭凤莲也成为各地青年学习的榜样,“铁姑娘”的称号瞬间传遍全国,也就是在此时她收获了一份爱情,与身为军人的同村青年贾富元结为夫妻。
郭凤莲
1973年底,陈永贵因为能力突出,被上调到中央工作,不久还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国务院副总理,此时,年仅26岁的郭凤莲便担任了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的郭凤莲凭借敏锐的思维和出色的头脑开始大展拳脚,她组织村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和村民们一起下地干活,大寨村的粮食产量逐年攀升,而她本人也深受上级领导的赞扬和村民的爱戴。
劳作的农民
大寨村在郭凤莲的带领下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典型,而她本人却十分谦逊低调,面对赞誉她欣然接受而不骄傲,不仅如此,她也从来不向国家申请任何形式的援助,始终坚守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然而就在大寨村稳步前进的时候,却“意外”地落伍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郭凤莲以中央候补委员兼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出席了这次会议。
令郭凤莲没有想到的是中央在这次会议上竟然一次也没有提到大寨村,这在以往类似的会议中是没有过的,“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也不再有人提起,仿佛大家一夜之间突然忘记了大寨的存在,此时的郭凤莲内心非常失落。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道
会议结束后,郭凤莲回到了大寨村,她坐在院子里苦思冥想,可迟迟没有发现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大寨村哪里做的不对,就这样郭凤莲在迷惘中带领村民们又干了一年,1980年,她就被调离了这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曾经大寨村帮助过的一些贫困村的发展都超过了他们,虽然大寨村的经济总体还是向前发展的,但相对于时代来说已经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之后的十年,山西省委逐渐认识到了这一情况,连续给大寨村换了好几任党支部书记,可迟迟不见成效,落后的经营模式、传统的产业结构和村民们根深蒂固的集体观念,这一切都制约了大寨村经济的发展。
而郭凤莲离开大寨村以后,也在这十年时间里换了几次的工作,但她还是经常思念着大寨村的村民们,因为她从小就在那里长大。
郭凤莲
郭凤莲在与外界的接触中见到了很多的新事物,并逐渐意识到大寨村之所以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该村与时代脱节了。
郭凤莲想通了这些以后,又抽空去了一些发展突飞猛进的新农村进行考察,开始探索大寨村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并且多次向省里领导请求能够重新回到大寨村工作。
当时山西省委领导目睹了大寨村从全国典型到日益衰落的全过程,心里都很难过,他们不想让大寨村这样一个曾经全国文明的模范村就此沉沦下去,于是大家经过再三考量同意了郭凤莲的请求。
1991年11月15日,郭凤莲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大寨村,重新担任党支部书记,村民们早已提前得知了消息,在这天一早就纷纷前往村口迎接这位“铁姑娘”的到来,因为他们相信郭凤莲一定能够带领她们重铸辉煌。
大寨
郭凤莲下车后望着围过来的乡亲们,心里十分感动,她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定要带领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郭凤莲刚上任就提出了“打开寨门学全国”的口号,模仿全国一些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开始筹资建厂,发展企业,然而因为经验不足又缺乏人才储备,厂子刚建不久就因经营不善倒闭。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郭凤莲没有灰心,她认真分析原因,发现不能盲目地照搬其它地方的经验,而是要符合本地的实情,为此她提出了“依托既有优势,学习先进技术,打造大寨品牌”的总体规划。
之后,郭凤莲又告诉大家要放下曾经的包袱,多出去看看,并且耐心地说道:“以前是农业学大寨,现在是我们要主动向全国学习”。
郭凤莲
1992年初,过完新年以后,郭凤莲组织村民每户各出一个人,然后一同前往发展迅猛的河北高迁村、江苏华西村等一些新农村学习,在这些地方随行的村民们见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并且虚心学习了人家的经验,学成后个个干劲十足,希望尽快回村建设。
几个月后,在郭凤莲的筹措之下,第一个与外省企业合作的项目即羊毛衫厂顺利落户大寨,村民们开始有了新的工作,此后水泥厂、面粉厂、大寨核桃露等一个个工厂和企业在大寨扎根,村民们找到了致富的新方式。
为了与这些工厂统一对接和加强管理,郭凤莲在大寨建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由自己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统筹负责外资引入和企业落地问题。
脱下戎装换上西装,此时的郭凤莲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位女强人,在她的带领下,大寨最终完成了由政治典型到经济典型的转变。
郭凤莲(右)
几年之后,大寨村不仅还清了以前的所有的债务,经济还实现了断崖式的跨越增长。
当地村民大部分都住上了二层小楼,老人们每个月都有定额的养老补助,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杂费也都逐渐免除,真正走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列,而这一切郭凤莲功不可没。
可随着大寨村经济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产业结构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工资大幅度增加,而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大寨村每年仍需雇佣大批的劳动工人,因此产业利润低下,导致经济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为此,郭凤莲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并且在听取了一些专家的建议之后,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郭凤莲
于是,郭凤莲力排众议,主动关停了村里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工厂,用省下来的资金建立了一个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并且积极引进科技力量较高的企业入驻,这虽然在短期内降低了大寨村的经济总产值,但却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成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败与否的关键,郭凤莲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认为第三产业将成为今后大寨村经济发展的重点。
第三产业的两大核心是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因为高科技产业在之前已经引进过一批,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此时郭凤莲把重心主要集中在发展旅游业上。
郭凤莲很快意识到大寨村作为曾经全国农村的学习榜样,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了当时一批又一批人,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品牌价值。
大寨森林公园
于是,郭凤莲以此为重点,把当时居住过的窑洞改为了富有大寨特色的民宿,并且建立了大寨森林公园和一些农家乐,除此之外,还建立了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并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的导游。
在郭凤莲的经营下,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促进大寨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达则兼济天下”,富起来的大寨村在郭凤莲的带领下积极响应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号召,主动帮助一些贫困的山村进行经济建设。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是有名的红色摇篮和将军故乡,革命年代大批有志青年从这里走出,前后共有59人成为了开国将军。
金寨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遍布红色基因的英雄故里却因地处大山深处,自建国以来就一直成为全国重点帮扶的对象。
2016年,郭凤莲向中央提议由大寨村牵头,与其他发展较快的新农村一起携手对金寨县各村进行对口扶贫,中央很快就批准了她的提议。
当时,大寨村主要负责的扶贫对象是金寨县的金刚台村,郭凤莲为此多次前往当地进行实地考察,随后捐助资金在当地修建道路、建造新房,特别是帮助当地培养各种人才。
很快,金刚台村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成为金寨县率先完成脱贫的农村之一,郭凤莲对此很是欣慰。
郭凤莲
后来有人问她说:“您为什么要帮助他们?既然选择帮助给钱就是了,为何还要自己前去考察呢?”
郭凤认真地回答道:“天下农民一家亲,我们富裕了当然不能忘记他们,至于为何不直接给钱是因为我觉得相比于直接捐款来说,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让他们彻底脱贫,走上致富的道路。”
进入到21世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而郭凤莲始终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坚持奋斗在大寨建设的第一线,如今的她已经从当时的“铁姑娘”成长为孩子们口中的“铁奶奶”。
时代在变,初心不改,今年已经74岁的郭凤莲老人依然担任着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和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不仅如此,她还是今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要知道这是她第六次担任了。
郭凤莲
郭凤莲老人会前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把其中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积极在会上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成果。
不仅如此,郭凤莲老人还十分关心当下热点问题并且积极参与其中,今年年初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企业被迫停工,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而就在今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山西省举办了“消费扶贫、云端带货”的活动,郭凤莲老人听说后,积极向大寨村的村民和众多企业进行宣传,号召大家踊跃参与直播带货,以网络的形式销售库存中的优质商品,缓解了企业很大的压力。
人代会结束后,有记者问道:“郭老,您如今年纪这么大了还奋战在一线,请问您的梦想是什么?”
郭凤莲
郭凤莲老人笑着说:“我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让大寨人再富裕一些,争取七年后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并带领周边村子和企业工人一起致富,这也是我们大寨人共同的梦想。”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