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当中,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韩、赵、魏,都是从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当中分裂出来的新兴国家,但是其中有四个国家是有机会可以比秦国更早统一天下,却白白浪费了机会
齐国:
齐在桓公、管仲治下强盛,小有商业规模,但国之根本,仍在农桑。管仲将齐国民众以工种划分,起初着实有益。军人世袭从军,工匠累世工匠,农民世代务农。可以促进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问题有:
经济上,国家没有想到从商业上收税,或可供收入很少,一是没有前车之鉴,而是商业需要非战争的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周边国家不时火拼,商家不能做大,商业税收种类不能增多。直到宋、明朝,国家对商业亦不关注;
军事上,军队世袭,采用军屯,时间久了,战斗力都回削弱。不想削弱怎么办,国家强大时,向周边国家派出驻军,也可以是雇佣军,由国家扶植,经常锻炼,壮大国威;
文化上,礼仪教化很先进,但当时不受用。国际形势火烧眉毛,还谈整顿吏治,大化革新,不适应时代潮流。而秦用法家,严刑峻法,搞军国主义政策,顺应时势。倘若应社会主义更好,在当时也不能实行;
外交上,齐与秦结盟,远交近攻。其虽然懂得秦侵略近国行为,因为他自己也搞这一套,但他搞得不放手。一会和纵,一会连横,外交政策上不一致。
民生上,较其他诸国,自由度较大。国际关系复杂时期,国内舆论要保持一定的限制。否则很统一搞乱思想,步调不一致,相比之下,秦国比其他国家搞的都好;
政治上,最重要的:齐桓公称霸,想的是在尊重周天子的旗帜下,做大掌柜的,未有非分之想。且传国过程中,接班人和领导人的关系问题上,总搞不好,爱出大问题。相比之下,秦国政局比较稳定,历经几位王的治理,国家转入制度化,而且秦王的理念已经觉醒,不甘心争大掌柜的,而是要做董事长。
时者,势也!
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有条件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且统一战国,这和其占据的地理优势有关,北方强国的晋占据山西及河北一部分,向南发展被中原各国和周王室阻挡,向北是苦寒地带。齐国在山东半岛,同样空间有限。秦国的自然条件最差,偏处西北一隅,向东扩张首先遭遇的是晋国。而楚国地处汉江、长江流域,往南有几乎有无穷尽的空间,就如欧洲人刚来到美洲大陆一样,那些文化落后的原始部落根本不是强大的楚国军队的对手。
因地利,所以楚国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暴发户”:“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如此优越的条件、强大的国势,最终没能统一天下而是被西北的秦所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国容易发生内耗,从而造成人才外流,外流的人才反过来帮助敌国来对付楚国。
春秋战国时列国竞争,其实最重要的是人才竞争。楚国有那样好的自然条件,地大物博,人材众多。然政治腐败,精英外逃,最终免不了被秦国吞并的命运。
魏国:
魏国纵然曾经兴盛一时但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尤其是魏国,很多人才都是从魏国流失出来的,如:孙斌、商鞅、范睢,吴起、张仪、尉缭等数一数二的领军人物,只要其中一个都能影响战国时代
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统治者忌才妒能、猜忌骨肉、刚愎骄盛、刻薄寡恩、轻视贤才,致使人和渐失,霸业逐废。
吴起、犀首乃魏之良将,屡建奇勋,却受魏主猜忌,一个南逃入楚,一个西奔入秦;公孙座临死举荐商鞅,而惠王不以为然;孙膑向魏王献兵书反遭刖刑;范雎出使齐国有功不赏,遭陷害下狱受刑,差一点惨死狱中。信陵君乃魏安厘王之弟,是战国末期优秀的贵族军事家,素有威望德才,曾率魏楚联军解邯郸之围两败秦军,反受魏王疑忌,数次被罢兵权忧愤而死。
魏国开国于中原腹地,四面强敌环司。其势犹如围棋里的“草肚皮”,围棋对弈中,非棋力过人者岂敢在腹心开局焉?立足中原而争霸天下者,非仗人谋,得人和不可。五百年后,立足于中原腹地而统一北方的曹操,曾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语可谓道出真谛。魏中原上国,人杰地灵,人才济济,可为人才大国也。吴起、犀首、商鞅、孙膑、范雎、信陵、尉缭皆魏之贤才,魏轻视之、猜忌之、排斥之、迫害之、致使贤才奔他国而建功立业,骨肉受猜忌后含恨而亡。魏之所作所为足令天下有识之士寒心矣!“得士则强,失士则亡。”这句话与魏国盛衰兴亡相始终。
燕国:
到了战国后期,燕国彻底火了一把,也终于证明了自己“七雄”的地位绝非幸致。不过,在证明自己雄起之前,燕国要先受一次亡国之厄。燕王哙仰慕尧舜禅让之遗风,决定把王位禅让给丞相子之,这就把原本太子的继承权给剥夺了。各方势力难以平衡,燕国国内大乱。在战国之世,一国动乱很容易造成国际影响,燕国的动乱成功吸引了虎视眈眈在国门之外的齐国的目光。
这时候,齐国的国势正如日中天。齐王看到有机可乘,发兵攻燕。燕人对自己的君王也很不满,对于齐国来军并不反感,反而开门迎接。于是齐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整个燕国。
但是燕国人心未附,本来只是把齐国当作解放者来看待的,等发现齐国有并吞燕国之意的时候,齐国在燕国也就待不住了,只好撤军。但是齐国这次占领,对燕国来说,是一次奇耻大辱,这埋下了日后燕国复仇的种子。
燕国复国之后,燕昭王即位,发誓要报齐国这灭国之仇。他建黄金台招贤纳士,招来了乐毅这样的名将前来投奔。
机会很快就来了。燕国发兵攻齐,除了楚国之外的剩下五国组成联军,一起攻进了齐国,短短几个月,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只剩下了即墨和莒城,强大的齐国居然在顷刻之间,几乎灭国。虽然日后齐国在田单等人的努力下,得以复国,但是齐国声势不再,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实力。
可以说,燕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几乎将齐国灭掉,和齐国后来竟然能够复国,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各国势力的平衡。
但是自从乐毅自魏到燕,二十多年,君臣一心治国理政,几乎将齐完全消灭,一旦燕惠王新立,立即发生了军事政治的根本性转折。君王昏聩,君臣互不信任,将乐毅军权撤掉,从此燕国走向衰落,再也没有强大过了。
对于战国来说,引用《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最适合不过: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