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晓晖
"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深入挖掘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原始史料,以当代视角进行解读,多维度地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本篇资料】
来源:民国十四年(1925)四月十六日 《申报》第十版专栏
标题:九江追悼孙中山纪
背景说明:
《申报》自1872年4月30日起在上海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该报是中国近代历史中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报纸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是一篇仅400字的简讯,报道了1925年4月10日至12日为期三天九江市民追悼孙中山的情形。文章虽短,但包含的信息很多。
编者对文章加注的标点,或有个别文字辨识不准确。
【正文】
自前日(十日)起,全市下半旗,大东乐园停演三日。是日上午九时,军政、商各界及各学校、各公团等两万余人齐集城南大校厂迎像。十一时即由大校厂出发,经过南伟烈大学大门,出南门,走小坝,过学洲桥,到三马路,转龙开河桥,直上大街,进梅花庵巷,入莲花池会场(第六师范在莲花池旁)。沿途由各筹备员分散《孙中山先生之遗嘱》《哀告国民》两种印刷品。鼓乐喧天,爆竹盈耳,经过之地,观者塞途。孙像由九江私立农业学校学生肩抬,从会场东辕门入座,前鲜花供养,灯烛辉煌。群众往来瞻仰孙像者络绎不绝。
昨日上午十二时举行公祭典礼,由浔阳道尹高培枢主祭,各学校、各公团陆续献祭,到者约六千余人。今日下午一时正式开追悼大会,自会场至东辕门,均有第六师范附高小学及县立第一高小、第二高小各校童子军分边鹄立维持秩序。赴会者约有七千余人,公推第六师范校长贺金龄主席,继有市党部部员胡骏龄演述中山历史,并讲解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至五时半散会。
【注释】
大校场:今和中广场。
南伟烈大学大门:今同文中学东北门(庾亮南路上)。
学洲桥:龙开河上的行人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龙开河桥:龙开河上的老铁桥。
大街:大中路。
梅花庵巷:今双峰路。
第六师范:九江一中前身,在原孔庙(莲花池)处。
九江私立农业学校:或为甲种农业学校,九江职业大学前身之一。
道尹:中华民国时期的官名,相当于
现代地区主管。
【解读】
昨日发了一篇老文章《九江文史 | 九江市民追悼孙中山》,为此检索旧报刊,在《申报》上查到了这篇
报道。
本文证明,这是一场规模盛大的活动,九江各界两万多人聚集大校场(今和中广场),公祭期间亦有万余人
参加。
九江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敬仰程度可见一斑。
本篇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一趟游行兜的圈圈,绕过了半个九江市,所走之处,也都是九江最繁茂的街区
,以现在的街道走一遍
:和中广场——庾亮南路——甘棠南路——李公堤——甘棠公园——长城路——龙开河路——三马路——老火车站——大中路——双峰路——
五中。
以上复原并不准确,一百多年来九江的街道
有很大改变。
【后记】
编者在昨日发的《九江文史 | 九江市民追悼孙中山》中,对
文中的描述表示怀疑。发表后又查了些资料,发现是自己的认知错误。1925年九江的确是在北洋军阀的统御之下,但当时的北京政府与孙中山的广州政府没有撕破脸,不然也不会有
孙中山北上之旅。九江国民党
是可以公开活动的。
孙中山死后,北京段祺瑞政府希望予以国葬,但国民党认为国葬就意味着要承认北京政府,所以坚持党葬
。如此说来,九江追悼孙中山的活动,应该是在九江的国民党党员
组织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