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伊拉克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两河文明,在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上就已相遇、相知。
1958年8月,中国和伊拉克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2015年12月,中国和伊拉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为中伊关系注入新动力。
2023年5月,伊拉克政府宣布投资170亿美元,打造一条连接土耳其、跨越亚欧大陆的“发展之路”,将法奥新港口与北方公路和铁路网连接起来。法奥新港口项目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东地区的典范,推动中伊两国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作为央企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排头兵,2021年7月4日,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第一批建设者就抵达伊拉克“发展之路”计划的“桥头堡”--巴士拉法奥地区,投入法奥新港口的建设。
高温、高湿、强风沙,夏季平均气温接近50摄氏度,中交天航局的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已经在巴士拉法奥深耕细作了3年,伊拉克法奥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机与希望,正在持续蔓延……
严谨精细 做强央企品牌
伊拉克新港口码头基槽设计允许超宽0.5米、超深0.3米,基槽断面形式复杂,标准要求高,大大超出国内设计标准。新港口一期包括码头基槽、港池和航道疏浚,设计疏浚工程量达到1.06亿立方米,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投入“天杉”船、“天柏”船和“通旭”轮3艘挖泥船施工。
“用绞吸船这样的庞然大物使开挖精度达到分米级,堪比在海底雕刻塑像!”项目总工滕克强介绍。
不畏困难,迎难而上,他们更是把此次工程当成充分展现中交天航局专业水平的好机会。
细节决定质量,精品工程来自于每一道工序的严谨与精细。项目管理团队传承百年中交天航“优质与高效”的基因,充分发挥技术骨干团队的优势,首先在理论上计算论证“大国重器”近3米直径的绞刀能不能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同时,项目部专门成立了基槽质量控制QC小组,分工协作,通过与公司技术专家、施工船专业人员的研讨与交流,编制《码头基槽典型施工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进行试验段的施工,再加以修正、提升,最终确定采用“预留挖宽保质量”的工艺进行施工。
“这是伊拉克项目的第一炮,业主对我们的实力还没有底,我们必须打响、打好,让业主与欧洲监理更好地了解我们。”滕克强感慨道,“在疏浚质量控制方面,我们有优势也有自信,就是要做到最好,绝对不能出现质量问题。”
施工面临着诸多“拦路虎”,船舶的精准定位是项目团队面对的首要问题。
卫星定位系统是船舶在海底测量的“眼睛”,但施工区域没有相关差分站,卫星信号接收十分困难,这无疑让施工船在海底“两眼摸黑”。
“在伊拉克的首次施工相当于拓荒,我们必须做好从零开始的心理准备。”滕克强介绍,在施工筹备阶段,项目团队建立潮位站,架设RTK信号基站,重新建立定位体系。为保障精准度,滕克强带领技术团队开展船舶模拟施工定位演练,不断校正参数,最终使船舶定位达到施工标准,码头基槽施工正式拉开帷幕。
在施工过程中,测量人员“一天两测”,在测量船上出图,马上反馈给工程主管和施工船长,掌控基槽断面施工质量,适时调整施工参数,保证了施工质量。
“因为当时伊拉克境内疫情暴发,我们安排项目技术骨干长驻船上,整整两个月,不仅仅质量控制得到保障,船岸合作的氛围也非常好。”滕克强说。
“尽管困难重重,贵企仍然取得了超出我们预期的重大进展,感谢你们的努力……”项目业主与欧洲监理在表扬信中对“中交质量”给予充分肯定。
码头基槽项目于2022年2月23日顺利通过验收,工期提前一个月,大大节省了项目成本。
“项目验收后,我们针对基槽施工形成了工法与技术总结,并全面复盘了码头基槽的质量管理经验。”项目经理武琳说,“通过码头基槽的施工,不仅锻炼了队伍,也增强了信心。我们有能力完成好伊拉克后续施工任务,让苛刻的欧洲监理认可,让业主满意!”
技术创效工程攻坚克难
伊拉克新港口一期疏浚项目因原定抛泥区临近伊拉克国境线,业主提供的抛泥区方案未获批准,拟于2022年5月的外航道开工时间不得已进行延期,如何规划施工船在航道内外段的施工方案,成了项目管理团队的燃眉之急。
“由于外航道抛泥区发生变化,确定后的新抛泥区将由深水区变更到浅水区,部分区域途经潮间带,需要重新进行的抛泥扩散评估、监测方案编制、周边设施设备调查等工作。”项目副经理晏超说。
项目部办公室内高频电话中的杂音不时响起。晏超一边思考,一边仔细端详着CAD图纸,将鼠标悬停在相关参数上,与旁边的项目总工程师滕克强讨论起来。
“滕总你看,如何安全横跨水下电缆和输油管线、有效控制吹填土对边界外的扩散,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对,而且抛泥区变浅,深水抛泥区纳泥量不足,我们还要考虑重新给船舶分工。
“这两天我们正在安排测量队进行测量,相信很快就能拿到水深参数,届时就可以进行绞吸船施工外航道内段的可行性分析了。”
两个人讨论的声音,很快吸引了其他人,众人集思广益,早已忘记了时间。天色越来越暗,漆黑的营地内,项目部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航道周边水域的测量和业主提供的海底电缆信息,项目团队很快就掌握了航道原始数据,在多次商定后,团队向业主提出了新的施工方案:减少外抛量来满足深水区外抛需求,航道外段主航道的加深由耙吸船来完成,航道内段新建航道采用绞吸船施工,水下管线采用“4+1”的组合方式组装,并结合跨越海底电缆和输油管线设置“过桥”管线方式。
“由于我们提供的方案十分可靠,外航道可以按照调整后的计划开工了!”拿到业主的施工批复,晏超兴奋地说。
项目团队主导将外航道原抛泥区调整为深水区和浅水区,改由“耙吸船与绞吸船联合”作业,降低了项目施工成本,提高了项目收益,解决了业主对原抛泥区位于国境线的担忧。同时,联合国内多家科研单位,攻克了外抛泥区周边水域“分层固体含量实时监测”的技术难题,得到业主高度评价,促进了项目高质量履约。
“今年是我们项目全面释放产值的关键之年,在此之前我们在这片滩涂上摸爬滚打,取得了业主的信任,也因此受邀参与多项后续工程的投标和合同签订工作。接下来,我们要打的依旧是一场硬仗,能不能收好官,可就看这临门一脚了!”项目经理武琳坚定地说道。
以人为本 打造标杆项目
当地时间晚上8时,伊拉克项目部会议室内灯火通明,武琳还在为大家开展“每月技术一讲”
“伊拉克法奥新港口一期工程是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在海外体量最大的疏浚项目。”武琳说,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将项目打造成为“海外人才孵化站”,争做海外项目的管理标杆,为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在海外的发展夯实人才储备。
据了解,伊拉克新港口一期疏浚工程管理团队80%的员工年龄在35岁以下。团队依托“每周安全一讲”“每月技术一讲”“班子课堂”等活动先后开办了疏浚工艺、安全管理、财税商法、英语交流等专业课堂,并利用安全生产例会、间歇停工等“碎片化”时间,开展员工应急处置培训,提升项目全员的履约能力。
在实践中磨砺,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项目团队能力也大幅提升。
据介绍,项目团队在伊拉克新港口累计完成11次大范围大规模管线调整,以及近百公里的管线安拆。通过在吹填区设置双层防污屏、浊度仪,动态调整泄水闸板高度,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满足了“442毫克/升”严苛的欧洲环保排放要求,有效降低了因排放超标造成的船舶停工。提出“增设外排泄水口”的新思路,从根本上解决了新港口建设吹填区容量不足的问题,得到业主高度评价。团队还克服重重困难,提前策划备件海运和船舶修理计划,累计完成了6次关键备件的海运工作,5次专修厂家赴伊修理。
在伊拉克艰苦环境中,项目团队协调现场备配件、人力资源,成立“船舶修理联合突击队”,争分夺秒抢修,减少船舶停工时间,为船舶提供坚实快捷的岸基支持,助力船舶完成工艺优化、管用养修、星级管理等重点任务落地。
同时,开展劳动竞赛,超额完成施工指标任务,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项目服务好船舶,船舶高效生产促项目”的良好工作氛围。
此外,团队充分发挥生产经营一体化的优势,凭借优质的现场服务,成功签约祖拜尔非疏浚项目等后续工程,项目体量逐年增加,向着综合性项目发展。
作为连接波斯湾和内河水系的唯一枢纽,法奥新港口建成后,将彻底扭转伊拉克海岸线短、港口吞吐能力差的短板,为其加快经济重建打下良好基础。
“法奥新港口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伊拉克经济发展战略对接的重要项目,我们为能参与这样一项重要工程而感到自豪,愿为中伊共赢发展贡献疏浚人的青春力量!”武琳说。
携手共建 实现互利共赢
巴士拉法奥镇,是个离港口施工现场只有约10公里的小镇。每天晨曦初露,抬眼望去,肉眼无法计数的摩托车、老爷车,在晨光的照耀下,奔向新港口施工现场。
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法奥新港口,不仅有中交天航局的建设者们,还有当地的伊拉克员工,在法奥土生土长的渔民之子费萨尔·艾哈迈德就是其中一员。
艾哈迈德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日子虽不富足,但是拥有着平凡而满足的幸福生活。然而,这份宁静被战争和恐怖侵袭打破了。当兵服役回到家乡后,艾哈迈德积极参加家乡建设,恰逢“中国的疏浚大船”到来,让本来对海洋和船舶有特殊感情的他,又燃起了希望。
“我们的新港口迎来了中国建设者和‘中国大船’,他们疏通航道、建造码头、铺平道路,看到这些我真的很开心!”艾哈迈德激动地说。
三年来,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伊拉克项目部加强与当地合作沟通,累计聘用当地员工72人次,其中工程管理人员1名,HSE管理人员2名,另外聘用印尼船员3名,巴基斯坦员工16名。
针对伊拉克员工专业技术低的短板,项目部举办了钢筋绑扎及钢筋加工专业技术培训课堂,给当地人提供技术提升的培训机会。同时,开展“一带一”“一带二”师带徒活动,在钢筋加工工段,由一名专业的中方工作人员带领一名当地员工;在钢筋绑扎工段,由一名中方工作人员带领两名当地员工。通过专业化传帮带,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水平过硬的当地技术人才。
在每年的中国新年、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中交(天津)疏浚工程有限公司建设者们也会积极邀请属地员工参与到项目部的文体活动中,一起包饺子、包粽子、打月饼,共同欢度中国节日。在当地的大节日期间,项目部也会给属地员工安排假期、准备节日礼物,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业务培训和相互文化交流中,属地员工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也让双方的友谊不断加深。每次中国工程师出行,艾哈迈德就是中国伙伴最想同行的“保镖”
在一次护送任务中,安保车队在回营地的路上遭遇示威游行,而那是车队返回营地的必经之路,车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呈现出惶恐与不安。
“大家不要怕,我们走街区的辅路!”艾哈迈德通过高频电话马上和后方安保车取得联系,及时改变路线,果然辅路车辆不多,最终安全地返回营地。
一年后,艾哈迈德以优异的表现晋升新港口项目的安保队长,致力于保障工程师的出行和现场的公共安全工作。
在艾哈迈德心中,他和中国伙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我大儿子学习非常出色,想让他去中国上大学,学习港口建设或者港口运营方面的知识。这要是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很感谢中国企业来到这里,希望伊中友谊地久天长,共建‘一带一路’,共建‘发展之路’。”艾哈迈德满脸喜悦地说。
夜幕降临,下工回家的当地员工风尘仆仆,虽然有些疲惫,但都有说有笑,因为中国的建设者给了他们新的希望。
他们身穿各色服装,驾驶着各类车辆,如同一条彩色的飘带,连接起中伊两国的友谊,流淌不止,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