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到1976:公知们为何避而不谈郑州会议?因为这会打他们的脸

分享至

毛主席的思想中有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那便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始终觉得调查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决定政策的重要基础,在1958年的那个夏天,河南省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公社,毛主席的构想也在此地成为现实,可就在那年8月6日前后,他也发现了一些苗头。



早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毛主席向来走群众路线,他用言与行为所有干部树立起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传统和作风。

到了建国之后,毛主席每日的公务非常繁忙,而且每次出现在群众当中时都会引发巨大的轰动,他身边的警卫、秘书等工作人员考虑到安全等因素,也不愿让毛主席过多抛头露面。

只要涉及与国家政策推进与发展的大事,毛主席还是像往常一样,要自己去田间地头转转、看看,与当地的农民展开密切的交流;在他的思想中,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人民。

1958年8月7日,毛主席来到了向宗寨村考察玉米田,陪在身边的是当地党支部书记赵宪章。

他一连问了赵书记几个问题,包括“犁耙几遍?”、“浇水几次?”、“何时下种?”、“亩产多少?”等等,毛主席早年间本就是从韶山冲走出的,后续的革命时期也亲自参与了很多农业生产活动,他对于土地的力量还是很清晰的。

在回答“计划亩产”这个问题时,赵宪章拍着胸脯表示:“我们计划玉米的亩产为两万斤。”



听到这个天文数字,毛主席摆了摆手,他没有直接批评对方,而是用科学的方法计算了每亩玉米的棵数和重量;其实稍微计算一下,都知道玉米的亩产不可能达到这个数量。

随后,他对身边的众人说了这样一段话:“要把冲天的干劲与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要认真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

这句话中,有个重点词非常值得注意:冲天的干劲。

或许在当时毛主席的思想中,要维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于是也就没有用严厉的措辞去批评赵宪章。

离开了玉米地后,毛主席并未离去,而是继续走进了宗寨村。

毛主席此前不知道这个村子,还问道:“这是什么村子?有多少户人?”

当得知该村寨是个具有200多户人的高级农业社后,他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还问赵宪章:“生产规模是大了好还是小了好?”

赵宪章的回答是“当然是大了好”,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返程途中,另一位当地基层干部在表决心中谈到“争取保证玉米亩产1500斤,争取2000斤”时,毛主席觉得这个提法还算靠谱,并笑着表示:“拿到手的才算数。”



在这次调研的总结过程中,毛主席还说了“不让提万斤口号”、“不要头脑过热”,但他并没有直接去批评任何人,这些语句在表述的过程中对大家而言顶多算是一种提醒。

根据相关记载,在多地县、村的调研之路中,总体上大家的氛围是极为和谐的,无论农民、地方干部向毛主席说过什么,毛主席总是用幽默的语言予以回复,只是一笑了之。

而且,在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前期的9个月里,毛主席有5个月都在外地走访,他还派遣了很多同志去其他各处走访;比如在1958年10月末到次年2月初,毛主席就走过了石家庄、邯郸、新乡等多地,短暂回京后,他又途经山东、河南、湖南、江西等,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外地度过的,并不在中南海。

大家的信心都很高,作为高层干部,大家也不愿打压农民的积极性。

在告诫干部的过程中,毛主席才语重心长地表示:“现在有了一种偏向,是共产主义要越快越好,但实现共产主义是要有步骤的,山东范县就提出了两年内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个需要调查一下。”

从这句话来看,毛主席是反对以激进的方式快速实现共产主义的,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是物质建设的过程,同样是精神建设的过程,从实际层面考虑,就不能急于求成。



很快,武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主席说:“我们现在一穷二白,现在吹得太大了,我看不合事实;现在有种空气,只讲成绩,不讲缺点,要老老实实。”

面对后来全国上下都出现了“拍着胸脯保证”的事情,可以想象毛主席的无奈,他明明什么都清楚,可为了维护大家来之不易的建设热情,还是要鼓励、鞭策,同时轻轻地“敲打”。

想象一下,在当时的背景下,大家都在集中力量发展公有制,可有人却偷偷隐藏了一部分私产,会是多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地方上确实很大,甚至一度呈到了毛主席面前。

毛主席并没有生气,还劝说道:“内部由队的小集体到所有制的大集体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因此,才有了第二次郑州会议。

当时全国的发展背景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共带领全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放眼整个世界都并没有什么学习的经验和例子,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边走边学边发现。

根据第二次郑州会议的内容,毛主席则继续关注着全国去落实会议纪要的情况。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