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穹顶,阳光透过玻璃倾洒下来,照在孩子们的脸上、身上,空气里夹带着淡淡香气……9月22日,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里,一堂传统香道课开讲。小记者们在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传统香道制作技艺传承人高晴老师的带领下,闻香、识香、制作香囊,度过了一段带有香气的美好时光。
在此之前,大家参观了馆内的各种民间艺术,罗店龙船、月浦锣鼓、罗泾十字挑花、宝山说唱、罗店灯彩……各类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把我们短暂地带回到过去的时光。
相关报道刊发于2024年10月17日《新闻晨报》
体验民间艺术,解锁文化密码
晨报小记者 朱柏宇
(复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四年级)
记者点评:文章写得很用心!看得出来,这位小记者不仅有现场体验,事后还去做了材料的搜集和补充,让文章瞬间饱满起来。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希望你把这种方法学会,并坚持下去。
走近民间艺术
晨报小记者 朱栎骐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 三年级)
博览馆里,罗店龙船、月浦锣鼓、罗泾十字挑花、罗店灯彩……各类民间艺术争奇斗艳。我觉得最有趣的是龙舟竞渡和宝山说唱。屏幕上,四艘龙舟一字排开,我们通过双手拍打锣鼓的方式,给自己的龙船加速。“劈里啪啦……”“加油加油……”大家嘴上一边喊,手下一边拍,眼睛盯着往前的龙舟,好不热闹。最后,我们小组的龙舟第一个冲线,太开心了!
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很认真,写了一稿改了一稿,在改稿中学习素材如何取舍。在如何描写场景上,还要继续练习。
做香囊
晨报小记者 骆聿宸
(上海市万里城实验学校 二年级)
我们的面前,摆放着三种香料。有一种香料叫“龙涎香”,是抹香鲸吐出来的不能消化的食物,经过日晒雨淋后,经过加工制作成了香料,一克就要几千元;还有一种香料叫“龙脑”,传说古时候一位农民正在树下睡觉,忽然,有些不明物品掉落下来,落到他的头上。农民看见这些东西很古怪,就闻了闻,发现它闻起来凉凉的,还可提神醒脑,就送给皇帝,皇帝得到后大加赞赏并起名,“龙脑”从此而得名。
记者点评:从文章可以看出,这位小记者听得非常认真,两种香料的故事写得很完整,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属不易。继续加油!我的第一次小记者参观采访记
晨报小记者 唐子涵
(上海浦东新区南汇外国语小学 二年级)
今天,尚老师带着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参观采访。
记者点评:二年级的同学刚刚学习写作,愿意动笔,而且是第一个投稿,很值得鼓励。小记者选择了自己很有感触的几个点,比如“吃惊”“不可思议”“贪心”来写,每个点记住了一些东西,不错。继续加油!
香包寄情愫,幽香传万家
晨报小记者 徐梦哲
(上海市浦东新区白玉兰小学 三年级)
记者点评:整个活动小记者就选了香道课这一个环节写,重点集中且突出,非常好。不论是对高老师第一眼的外貌描写,还是制作香囊的动作描写,都说明这位小记者已经经过了交待活动过程的记叙文层次,走上了“描写”的第二个写作台阶。
我的快乐一天
晨报小记者 臧奕星
(上海市实验小学 四年级)
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选了罗店龙舟和制作香囊两个环节来写,有取舍。如何把选取的环节写生动呢,就要在参观过程中多观察,写作时多描写。老师对文章做了一些修改,可以比对着来学习体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