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有这6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分享至

当我们谈孩子被教育得好不好,更多的是要考量孩子的情绪管理、独立自主、教养等综合性的因素。

判断一个孩子优不优秀,有的家长会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现在网上流行的“学霸”“牛娃”“虎爸”“虎妈”等词语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成绩只是一种表象,绝大多数父母也都明白这一点,只不过,他们太希望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忽视了孩子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引导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成绩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



所以,当我们谈孩子被教育得好不好,更多的是要考量孩子的情绪管理、独立自主、教养等综合性的因素。

学会和孩子议事论事

✘错误做法:看看你今天的作业,错了一堆,还和XXX去玩了几个小时,你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

正确做法:我注意到你今天花了不到半小时就写完了作业,然后匆匆忙忙跑出去和你的小伙伴玩了2小时,结果导致算数的出错率好高,和你以往的准确率相差好大啊。妈妈/爸爸相信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你会安排好时间,先快而准地完成作业,平衡好学习和玩。

▲切记:不要小看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也不要让孩子轻易突破自己的底线。

批评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

✘错误做法:我一小时前看到你在玩手机,现在回来看到你还拿着手机,你不是答应我只玩40分钟的吗?你怎么说话不算数?我还能信任你吗?/我们之间还有信任可言吗?

正确做法:你今天放学回来已经玩了一小时手机了,按照我们的约定,你要归还手机了哦。

当孩子按照约定归还手机,无论他是否有点小情绪,我们都要及时肯定他:谢谢你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让我有了满满的安全感,减少了因为担心你沉迷手机的焦虑,我很喜欢我们之间的相处。

▲切记:家长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不要忘记处理问题的焦点,千万不要越说越生气,开始翻旧账,从玩手机扯到学习,从学习又说到平时他没有帮忙做家务,缺少责任心......每次只解决一个问题,要精准突破。

子渴望父母能听自己说话

正确做法:在家庭亲子对话中,应该让孩子多说话,家长用心倾听。父母说与听的比例最好控制在1:2,让孩子多说话,孩子说话量应该是父母的2倍。父母要学会把谈话的主角让给孩子。

▲切记:亲子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倾听的品质和有效的回应,孩子更容易对愿意听他们说话的人产生好感。

沟通中,有些提问方式是无效的

✘错误做法:

作业多不多?作业写完了吗?怎么还没有写完?

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好不好?

为什么你不会?为什么你不行?为什么......?

你连这样简单的题都不知道吗?

你看我说什么来着?你看看是不是?

你能不能别磨蹭了?

正确做法:减少使用一般疑问句和孩子沟通,否则得到的答案可以是很肤浅的或者很敷衍的;可以单一或者同时使用5W1H(事件what、地点where、谁who、为什么why、如何发生how)询问一件事,从孩子的回答中,可以得知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可以引导孩子塑造正确的三观。

学会转化孩子无力的语言

正确做法:当孩子内心力量少了的时候,会经常说:我做不了,我不知道,我不会,题目太难了, 我没有办法......听到孩子这些话,家长先不要生气和责骂孩子,可以试着转化为简单行为的方法,鼓励孩子先行动起来。

我做不了——我们试着先从第一题开始做。

我不知道——想想看,我们可以从文章哪里找到答案/题目已知条件得出什么?

我不会——你想了解什么?需要妈妈/爸爸教你点什么?

题目太难了——完成全部是有点挑战,我们可以从你会做的部分开始试试。

▲切记:只要孩子行动后有了一点点进步,我们都要马上积极地表扬;鼓励孩子继续尝试,再继续肯定+表扬。这样的正面强化逐步让孩子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

当孩子去一个新环境,迎接一个新的挑战,难免会感到害怕,这个时候,父母的鼓励很重要。

接纳和包容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说:妈妈我害怕!

✘错误做法:“这有什么好害怕的?”

正确做法:“妈妈知道了,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这样。”

▲切记:经常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会没有力量去尝试新事物。

陪伴是最好的鼓励

正确做法:陪伴可以是在场的,比如:“放学的时候,妈妈会在门口等你出来。”

陪伴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妈妈会一直给你加油!等你胜利回来!”

▲切记:当孩子完成挑战,要及时跟孩子用“经验+感受”进行正面强化。跟孩子说:“你能解决这个问题,真的很勇敢。” “你这样做,真的太机智了。”

01

孩子在你面前不会掩藏情绪

很多父母讨厌孩子发脾气,但事实上,孩子在你面前毫无顾忌地生气、耍小性子、发泄委屈,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反而证明你的孩子非常信任你,在你身边有安全感。

每个能控制好情绪的人,在童年需要亲自体验受挫、发泄、对情绪处理的整个流程,加上父母的合理引导,积极沟通,他们管控情绪的能力才会越来越高。

如果孩子从小被压抑,在父母面前不敢发脾气,看大人脸色,怕你不高兴,怕你生气,看似懂事,其实最让人心疼。



有一位网友曾说:懂事是什么?懂事时你得学会察言观色,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看到喜欢的玩具,不敢说出来;明明有想吃的东西,却默默让给别人;想拒绝朋友的要求却说不出口……

这种压抑导致孩子长大后习惯委屈自己。

懂事是好事,但对于孩子来说,过早地学会这一点多少有些残忍。当他在爸爸妈妈面前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用伪装,证明了父母是会接住他所有情绪的人。

02

你们之间的关系很好

很多父母都有这种感触: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这种距离感,随着孩子越大,感触会越深。

曾经有一项调查:当你有了心里话时,最想对谁说?结果只有不到30%的孩子表示会对父母说。

很多孩子身上的小毛病之所以演变成整个家庭最棘手的问题,其本质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当父母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接着在他所有需要帮助的时刻,他都不会对你说,你也帮不到他。

有个妈妈最近忧心忡忡,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而且不告诉父母。

她给孩子洗衣服时,发现孩子衣领有血迹,喊孩子过来,就看到他下巴有一道伤痕。

问他怎么回事,孩子小声地说:“我自己不小心磕到的。”

除此之外,一句话不愿意多说。妈妈平时爱大题小做,动不动批评、打击他,他怕妈妈生气,怕招致更坏的结果,干脆瞒了下来。

孩子产生这种念头非常值得父母自省。

如果孩子信任父母,他第一时间想到不是瞒你,而是找你寻求帮助。在他眼里,父母身边是最安全的地方。



亲子关系,是孩子建立的第一个社会关系,几乎伴随着孩子的一生,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性格,也影响孩子以后建立其他社会关系。

健康的亲子关系会让教育简单许多。

03

孩子开始懂得关心别人

曾经看到这样一张照片:在某城市的公交车上,一位妈妈因为疲惫而低着头打瞌睡,旁边的儿子见势用胳膊撑起妈妈的头。

同样的姿势,孩子足足撑了20多分钟。

许多人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懂事,但我更愿意把它叫作“爱”。

《相约星期二》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增长给予爱的能力,在对别人的关爱中我们会获得生命的价值。”

一个懂得爱人的孩子,不比成绩优秀更值得家长骄傲吗?

爱的能力的培养,需要父母的引导。



有些父母,看见小孩帮忙做事,不是嫌他做不好,就是嫌他做得太慢,父母几乎是下意识地剥夺了孩子爱的机会。

其实,当孩子关心别人的时候,我们要珍惜并鼓励,让他知道,大人也需要他的爱。

04

孩子开始学着照顾自己

作家凯蒂柯比曾在书中提起他的育儿目标: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