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洪山区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创新。围绕如何促进科教优势转化、如何加快转型发展,紧紧依靠科教资源富集这个最显著优势,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带,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10月11日,洪山区委书记林文书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集中力量做好产业转型工作基础上,洪山区将着力以创新转化为动能,全面释放转型发展潜力活力。
孵化器、楼宇、园区、环大学创新带——
四级创新空间助力科技型企业成长
融创智谷园区。
展开洪山地图,北港工业园、青菱都市工业园、烽火创新谷、融创智谷、创意天地、洪山科创大厦、武钢云谷·606产业园和地大宝谷创新创业中心等八大产业园渐次成型。“十四五”以来,洪山区新增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5万平方米。
“‘孵化器—楼宇—园区—环大学创新带’四级载体,环环相扣,各有侧重。”林文书说,其中园区的作用最不容小觑。
作为武汉市首个人工智能主题产业园,融创智谷园区重点引进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创新产业,如今入驻企业已突破500家,年纳税额超3亿元。
这样一个“金窝引凤”的故事让林文书印象深刻:专注于电力安全领域的武汉里得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从租用180平方米办公空间起家之时,洪山区就率先关注到了这支“潜力股”。2018年,因看中洪山区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产业氛围,该企业在融创智谷园区一口气买下独栋大楼,将研发、销售等核心业务都搬来了洪山。“入驻园区6年以来,里得电科在‘配网不停电作业’领域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实现高速成长,年税收额最高近亿元,而且每年还在持续增长。”林文书说。
“像里得电科这样的企业,洪山区正在挖掘、培育的还有不少。”林文书说,洪山区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共治共赢原则,提升园区楼宇经济的层次和能级,引导相关行业、功能相近的企业在园区楼宇内聚集,全力打造转型发展承载空间。
截至目前,洪山区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560余家增长到2023年1300余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从2021年21家增长到2023年90家,两年翻两番。
服务高校和企业,打破成果转化“隐形墙”——
环武汉理工大学创新带率先发力
洪山科创大厦位于武汉理工大学校园东南角。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据统计,洪山区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5%,远高于一般城区。为承接大学优势学科“资源溢出”“知识溢出”,大学周边空地,渐渐变身为创新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地。
针对科教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成果转化不顺畅等问题,洪山区专门设立大学之城建设服务办公室,服务对接辖区高校,推动区经科局机制改革,扩充干事人才储备,要求其在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基础上,同步开展招商、培育等工作,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穿针引线人”,并于2017年成立洪山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提升洪山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精度和准度。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圆心向外展望,洪山科创大厦、理工大科技孵化楼二期、长江三峡数字芯片研发中心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基地A区B区等创新载体空间集聚校园周边,形成了一条创业在孵化器,成长在楼宇,集群式发展在园区的阶梯式企业培育路径,产业链紧密咬合着创新源。目前已入驻科技企业120家,与学校开展横向科技合作283项,环理工大创新带正加速形成。
“为打破高校成果转化‘隐形墙’,下一步,洪山区将重点围绕7个双一流大学,按照由点到面成带的思路,推进环大学创新带建设。”林文书说,主要围绕环华科大—地大的鲁磨路—珞喻路创新带,加快推进华科大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地大双创中心建设;围绕环华农的珞狮南路创新带,加快推进华商科技孵化器、洪山实验室建设。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撬动创新资源“变现”——
“市场之手”,培育创新发展动力
创意天地园区。
“近年来,洪山市场主体增长很快,目前已突破22.5万户,年均增速13.2%,科创型企业发展势头尤其迅猛。”林文书说。
位于北港工业园的天辉科技在全市首试“工业上楼”,建设面积在原先基础上翻了十倍,并引入医佳宝、三峡智控等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园区年产值达到4.5亿元。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成功“上楼”的经验做法,也吸引其余工业企业主动求变,目前北港工业园内,云浩科技大厦、三峡科创园(洪山)B地块等6个“工业上楼”项目正加速建设,产业升级随之打破“天花板”。
武钢云谷·606产业园原为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厂,2022年武钢集团和洪山区联手,仅用一年就让这座闲置的钢铁老厂房转型升级为科创文创主题园区。目前园区入驻率达到86%,今年9月,“懂车帝”最大线下汽车商城落户园区。
“洪山区持续以科创型企业孵化、培育、引进为主线和方向,内育外引、大小并重,推动市场主体强筋壮骨。”林文书说,腾讯系集中落户,武钢云谷·606产业园、融创智谷、北港工业园等一批园区运行良好,正是因为激活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创新内在动力。
今年,洪山区率先探索试行“先投后股”改革,由洪山科投集团主导,先期向科技企业“投”入财政科技经费,当该企业后期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后,再按照约定将投入的财政资金转化为股权,并按照“适当收益”的原则逐步退出。
“政府资金从撒胡椒面式的无偿支持转向精准靶向支持,以市场‘无形之手’投资、招引、培育一批有前景、有潜力、有实力的初创型高科技企业。”林文书说。
守住每一寸产业用地,把空间留给创新发展——
中心城区数千亩产业用地为转型“托底”
武钢云谷·606产业园。武钢集团供图
在完成了占全市34%的城中村改造后,洪山区当前拥有7500余亩位于中心城区的宝贵产业用地。
林文书说:“承接创新资源,必须留足承载空间。守住每一寸产业用地,把空间留给创新发展之需,这非常关键。”
在南湖北岸,通过空间腾退,华中生态科技城正拔地而起。腾讯系七家相关企业先后落户,建设阶段便完成每年纳税数亿元。
张家湾毛坦村正在建设光大·名诚大健康产业园。年初,企业以租下村集体零散地块等形式,仅用2个月时间就整备出101亩产业用地,招引来5亿元项目投资。
一组“一增一减”的数据印证着洪山的转型之路。房地产和建筑业占GDP比重三年内下降超10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速却均保持在5%左右,税收保持增速7%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近300家,以约占全区企业1.6%的数量,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GDP、13.3%的税收。
城市向新,生活更好。林文书表示,按照省市部署和要求,洪山着力创新驱动,高校、楼宇、园区聚集成势,创新活力交融积淀,必将让这座年轻的人口大区散发更加迷人的光彩。
(长江日报记者张晟 秦璟 参与采写:栾嘉雯)
【编辑:符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