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平民出身的帝王,就像老话说的那样,非得打着灯笼才能找出两位。一位是汉高祖,另一位则是明太祖。这里只说喝着翡翠珍珠白玉汤,从一个草根崛起的明朝创始人—朱元璋。
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一年朱元璋已经50岁了,看今朝,忆往昔,一时思绪就回到了几十年前,仿佛“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时至今日,在凤阳(今安徽滁州凤阳)南七公里处,仍然保留着朱元璋为父母修建的陵墓,他亲自动笔写下一干余字的《御制皇陵碑》文,揭露了自己的艰难往事。这篇碑文被清代学者赵翼评价为“粗枝大叶,通篇用韵,必非臣下代言也”。朱元璋记述自己的家族史用的16个字:昔我父王,寓居四方;农桑艰辛,朝夕彷徨。足以说明赵翼所言非虚。
走向人生巅峰后的励精图治
在投奔红巾军时,那时朱元璋一无所有,但他百折不挠,礼贤下士,终于成了众望所归的明主,在他40岁的时候就取得了天下,开创了明朝。而在此后,朱元璋走到了人生巅峰,放眼天下已是“海内无知己,天涯任他行”了,通俗一点说,就是他成了孤家寡人,但这并不妨碍朱元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宏愿。
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公园,每年都有几十万民众,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祭拜他们的祖先。据传,来自山西各地的数万移民,被官兵押解从这里出发,离开了他们世代生活的家乡,前往全国各地。明初的移民前后历时四十余年,仅在洪武一朝,就先后有两干余个姓氏,至少160余万人,从山西、江西、江苏南部等地,向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安徽、湖北、湖南等18个省市,五百多个州县迁徒。朱元璋的移民政策,不仅是把人口从稠密的地方迁徙到人口稀少的地方,还把富裕的地主迁徒到贫穷的地方,长江流和华北平原的广大地区,大量闲置土地和荒地得以开垦,大量无地耕种的农民得以安居。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朱元璋下令核查全国户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推行里甲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造册。送给户部的一侧,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按规定,黄册十年一造,每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中央户部及省、府、县有关机构。而与黄册密不可分的是田土册,田土册也是以里为单位,记录了每块田地的名称、类别、面积和田主姓名。田土册图形相接,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大规模移民、造黄册和田土册,朱氏王朝从根本上确立了农民和土地的从属关系,国家的根基也得以稳固。
百需皆其出的国本
洪武二年(公元1369),朱元璋亲履田间地头,他徒步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宫之后大发感慨曰:
农为国本,百需皆其所出,彼辛勤若是为之司牧亦尝闵念之乎,且均为人耳,身处富贵而不知贫贱之艰难,古人常以此为戒。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一切需要都来自农业。都说粒粒皆辛苦,汗滴禾下土,农民们如此辛苦,但管理这些农民的官员有谁怜悯过他们呢?古人常常告诫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生活优越,忘却了还有人正生活在贫穷艰难的处境中,常见朱门酒肉臭,未见路有冻死骨。
在历代的皇帝中,没有谁比朱元璋更熟悉土地和农民。在朱元璋的重视下,民归耕,赋税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两亩,免租三年,有余力者不限顷亩”。“额外恳荒者永不起科”。洪武年间,全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洪武二十六年,明朝开垦土地总量已达到了850余万顷,税粮收入则有3000多万石。中国封建时代自宋朝历经元朝以来,一直下滑的经济趋势终于被彻底扭转,开始迅速回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狠抓农业生产的朱元璋,所得的回报不仅在当下,更在长远。南宋时期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到了明朝中晚期时,则已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朱元璋的百需皆其所出的国本政策,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宁枉勿纵式反贪腐
经过朱元璋励精图治式的国家治理,明朝社会日趋稳定繁荣。这个时候明朝官场,开始涌动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暗流,官员腐败贪污就是这股暗流中的典型。当这股暗流被朱元璋觉察到之后,这群官员面临的后果,不仅仅是罢官贬为庶民就足以了事的,历史上的朱元璋是反腐反的最厉害的皇帝,而且没有之一。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丞相胡惟庸因谋反与贪污,被朱元璋抄家灭族,以胡惟庸之死为标志,明代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折。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从此,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朱元璋为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改变迈出了第一步,他更希望大臣和官吏,都能够成为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能臣,同时对于可能危及江山社稷的任何隐患,朱元璋都毫不留情地坚决清除。
按照明朝规定,户部每年要审核各级布政使呈报的当年地方财政的钱粮收支账目,这个账目要与户部实际拨付和收纳的钱粮数相吻合,而缴纳钱粮的途中不可能没有损耗。于是具体负责送交账册的官员们,就带上事先盖好官印的空白账册,一旦有误,随时修改,这种报帐方式这一个已经例行多年的公开秘密,这秘密最终被朱元璋发现,史称“空印案”。朱元璋有理由相信其中必有腐败,他的一纸诏令将全国各级政府的主印官员一律问斩,副手责打一百杖冲军。据后人统计,“空印案”中涉及的官员人数至少1300余人,朱元璋则毫不留情的将所有涉案官员全部处理。
朱元璋对腐败的严厉惩罚,是历代帝王中罕见的。洪武年间所发生的官吏案件总数几万起,其中大多数与贪污有关。有野史记载,朱元璋规定贪污银子60两以上者,要枭首示众或者剥皮实草,在府州县及卫的衙门左面建“皮场庙”。“剥皮实草”这个刑罚,记录于朱元璋亲自编订的《大诺》里,但具体怎么操作,操作起来有多恐怖,明初的史料里并没有详细记载。
但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他的著作《安龙逸史》里,给后人还原了“剥皮实草”的实际过程:
先把犯人捆起来,搬来一筐石灰和一捆稻草,然后把犯人脸朝下,先用刀剥开脊梁到颈部,再砍断手脚转到前胸,一直切割到脖子,然后用石灰把人皮渍下来,再塞上草填充成人形。
在整个过程中,受刑者往往到被切到脖子时,还尚未气绝,可见痛苦之极。
在官府的公座旁,各悬一个剥皮实草之袋,使官吏们个个看了触目惊心,以收到引以为戒之功效,但实际情况却是“朝杀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朱元璋的铁腕反腐的极端表现,几乎无日不杀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朱元璋常常以喜怒加减刑法,随意定法、改法,脱口下诏,常常是“任意不任法”。由此导致在洪武时代做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危职业,官吏惶恐不安,读书人不愿仕进。官吏进京为官,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京官每日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由于杀戮太多,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九年,全国13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就没有一个做到任期届满的,往往还没来得及绩效考核便被贬黜或者杀头。洪武四年甄别天下官吏,空印案和郭恒贪污案连坐被冤杀的就有七八万人。
朱元璋杀贪官甚至杀到有些衙门无人办公的地步,最后关在监狱的官员一旦衙门有事,还要带着枷锁和镣铐去办公。
臣如草芥,君如寇仇
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的仇恨,是刻骨铭心的,他曾经对大臣们说:如果不禁止贪腐和暴政,百姓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如果为官者能够廉洁守法,就像人走在光明的大路上,平安从容。如果偏要贪赃枉法,那就像走入荆棘之中,必然寸步难行。即便走出来,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为了肃清吏治,朱元璋采取的不仅仅只是杀戮一种手段。时至今日,南京明城墙遗址,远远看去与其他地方的城墙并无不同,然而我们走进之后会发现,几乎每一块南京明城墙的墙砖上,都会印有文字,这些文字历经岁月的洗礼,饱经战火和沧桑,依然清晰可见,这就是著名的明城墙砖铭文。这些铭文就是朱元璋为南京明城墙工程制定的“质量监察制度”。
作为反腐斗士的朱元璋,除了严格的监察考核制度,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敕令。明初的法律除了《大明律》,还有朱元璋亲手编订的《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及《臣戒录》,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案例汇编,即是被后人诟病的朱元璋的法外之法,在这几部大诰中,有关官吏贪赃杜法的案例占总案例的70%以上,其中还规定了刑罚的具体措施,这些新的刑法措施都是十分残酷,令人不寒而栗。
不得不说,朱元璋的高压反腐即使效果显著,但这就并不能掩饰其背后的负面效应。朱元璋宁枉勿纵式反腐,表面上看很得人心,但实际上朱元璋在回避一个现实问题:官员们为什么要贪?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被“剥皮实草”还要去贪?大禹治水重在疏而不在堵,朱元璋面对的官员贪腐,解决根本之道只在堵而不在疏,完全反人性。这样的反腐不仅导致人人自危,社会生态畸形,让官吏对朝廷离心离德,使得内部矛盾激化,积聚社会仇恨,从而破坏社会法治的安定环境。朱元璋的反腐反到反人性,他与君臣之道正如孟子所言:“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