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中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教育事业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不少教育理念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等,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之路,因此被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是不少人的老师,但他从来不会因此感到骄傲,反而始终抱着向他人学习的心态,去寻找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这句千古名言,也体现了孔子虚怀若谷、善于向他人学习的品质。
无论对方的年龄、身份、地位如何,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他都可以去虚心求教。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孔子当年拜七岁小孩项橐为师这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了。
孔子曾携弟子周游列国,一日他带着一众弟子来到莒国(今山东日照)游学,正好遇见了七岁的项橐带着几个小朋友在路上玩耍。
其他小朋友见到孔子一行皆自觉地让开路让他们通过,只有项橐不为所动。
孔子见状便上前与之攀谈,走近才发现这些小孩子在地上指指划划,原来是在堆一座有模有样的城。
孔子见项橐非常地专注干手上的活,丝毫没有让路的打算,心中好奇便问道:“小儿,你为何不让路呢?”
抬起头的项橐不卑不亢回答:“自古以来车马遇到城池都要绕开走,如今城池固定在此,我为何要让路,硬是你们当绕行。”
“噢”,孔子听了项橐的话,虽然是座假城,但也不无道理,于是心中对这个小孩的聪慧和勇气暗暗赞赏。
“这不是胡闹吗?”孔子的随行弟子子路,看项橐年纪小,有点轻视他,便想让他让路。
项橐见状也不生气,反而向子路请教:“敢问先生,你这么着急赶路,那你知道骑马的时候,马蹄抬起了多少次吗?”
子路瞬间无言以对。
项橐就是想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告诉对方以年龄来判断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不对的,不要因为年纪小就去轻视人家。
项橐的能言善辩,让孔子等人刮目相看。于是孔子决定进一步试探他的智慧,便说:“我们两人各出几题,约定胜者为师。” 项橐欣然应允。
孔子首先道:“人在世上,都要依靠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能养育众多生灵。”
说到这里他抬手指了指上天和大地,“那么我且问你,这天上星星几何,地上五谷又有多少呢?”
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地上的五谷种类繁多,是个人都不能计算清楚,孔子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很刁钻。
项橐却没有被对方带偏,反而用另一种思维不慌不忙地回答:“天高虽不可丈量,地广也不能尺度,但我知道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项橐的这个回答,看似无理却有理,既体现了项橐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又展现了他的机智和聪慧,当真简洁而精妙,令孔子大为叹服。
轮到项橐出题时,他就着孔子的问题开始延伸,“那我问你,人的身体比天地小的多,眼睛上的眉毛比星星少,您可知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呢?”
孔子还沉浸在“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的巧妙回答里,面对项橐出题,竟然一时语塞,没能回答出来。
项橐于是又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了,不甚其解。
项橐告诉他:“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听了,频频点头。
经过一番交锋,孔子对项橐是极为佩服,不禁感慨地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于是他按照约定向项橐行了拜师礼。
这个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一代圣人孔子,竟然向一个七岁的小孩拜师,这充分体现了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精神。
《三字经》中就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句子。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学习无处不在,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独特的见解,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项橐因为此事名扬天下,惹得齐鲁等诸侯国的眼红。
齐国国君听闻项橐的聪慧,便想将他招至麾下,为齐国效力,于是派出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到莒国,试图劝说项橐前往齐国。
项橐虽然年纪小,却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他深知自己是莒国人,应该为自己的国家效力。面对各诸侯国的威逼利诱,项橐始终留在自己的国家。
齐国国君见项橐如此坚决,心中恼怒,便暗中派人加害项橐。项橐 12 岁的时候,被齐国人杀害。
这个消息传来,人们无不感到悲痛和惋惜。项橐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智慧和品德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