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青年策展人成长计划”的入选项目“线·索——当代艺术邀请展”,于10月19日至12月15日在上海叁柒贰叁美术馆举办。
此次展览汇集了王璜生、计文于和朱卫兵、边平山、李山、杨冬白、余友涵、周长江、胡项城、龚新如、谭平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精彩作品,类型涵盖了架上绘画、装置艺术、雕塑以及新媒体艺术等,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
展览现场
把线条玩出点不一样的来
线,是东西方艺术共通的元素,在运用上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本次展览以“线·索”为主题,邀请了11位艺术家以“线”为媒介,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探索。
策展人任小璐表示,中国文人用毛笔写出的文人意气的线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直存在着,这些对于线条的审美共性,在我们的血液当中早就被深深烙印了。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虽然艺术家创作时的材料、题材、方式越来越丰富,但是“线条”这个审美的共性,是大家能在他们的作品中阅读到的。
任小璐表示,参展艺术家对她非常信任,有些作品运来的时候,就是25个框、10张纸和3块布,在前期策划时,艺术家们希望“玩点不一样的,该怎么样玩,就看着我来。”
李山《阅读系列》 布面丙烯 1998年
龚新如《迷途系列—导向1015》 不锈钢烤漆 2010年
杨冬白《转山系列—破云初显》丙烯、铝板、喷墨打印 2015年
余友涵《抽象206#1》布面丙烯 2017—2018年
胡项城《宇宙神经探》 木板混合材料 2015年
“一根被抛弃的线条”
艺术家谭平的《一划-40》就是一长排画框,里面是非常单调的白色卡纸和边上的黑色线条。任小璐说,这是“一根被抛弃的线条”。
2012年谭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时,有一件著名的作品《一划》,在中国美术馆环形展厅墙上里,艺术家画了一根40米长的黑色线条。而这次,他把《一划》的线条两边的外延部分给印刻了下来,犹如中国篆刻里的阳刻、阴刻概念,原作是40米长的《一划》,这根“被抛弃的线条”被取名为“-(负)40”。
谭平《一划 -40》纸本 2012年
10张纸,记录人生中重要的3个月
10张硕大的白纸参差着悬挂在美术馆墙上,上面满是自行车轮胎的印迹,远看犹如一幅“车轮滚滚图”,这是艺术家王璜生的作品《骑走》。
1985年,王璜生和朋友一起骑自行车追根溯源,从广州顺珠江一路骑行到了云南,历时3个月。这段经历对艺术家的成长非常重要。多年后,他用行为艺术的形式,改装了自行车,用吊盐水的袋子装满了墨汁,滴在轮胎上,在地面铺着的纸上,骑出了这一片线条,去记录他人生中重要的那3个月。
王璜生《骑走·下》纸本水墨拓印 2021年
王璜生在创作中
3块布,让褶皱也成为线条
边平山的作品《隐匿的数字系列》,从外表看就是3块大尺幅的布料以不同形态垂挂在墙上,布料是艺术家9月28日才画完的。
边平山从小就接受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也临摹过故宫的藏画。此次创作的灵感来自一个数学理论,认为3和4之间还有一个整数没有被发现出来。边平山就以此为灵感在布料上进行了创作,然后把这3块布给了策展人任小璐,布料该怎么布展怎么玩,就看任小璐的了。任小璐说,我布展成如此的形态,希望布的褶皱,也成为一种线条。
边平山《隐匿的数字系列》 综合材料 2024年
策展人 任小璐
让抽象画成为音乐,赋予山更多意义
周长江的作品《间之维》是抽象画,他认为,抽象画是音乐,随着画面的节奏高低起伏,它可能是小夜曲,也可能是交响乐或爵士乐,艺术家在创作时完全是无意识的,让画笔随着自己的手去舞动。
周长江《间之维—4》布面丙烯 2024年
艺术家计文于和朱卫兵的装置作品《圣山不远》和《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为山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这里的山,可能是指一座自然的山,而人生也可能是一座山,社会也可能是一座山。艺术家创作了很多小人在山路上爬,每个人观看时,都会产生自己的理解。
计文于和朱卫兵《没有最高 只有更高》 2019年
计文于和朱卫兵《圣山不远》 2015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