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报道,欧盟无视“规则”、在未发现“实质性损害”的情况下对华加税在先,现在却频频对中方正当贸易措施指手画脚。据法新社报道,近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倒打一耙,竟声称中国必须“调整行为”以解决双方贸易争端。他正在老挝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前几日,米歇尔接受法新社采访时称,当前中欧贸易争端不断升级,面临“全面贸易战”的危险。他称,希望在“未来几天或几周内”与中方就贸易争端解决方案达成协议,同时警告说,实现这一目标会很艰难。
据新华社报道,瑞士日内瓦伯尔尼大区经济发展署前署长、经济学家菲利普·莫尼耶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对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不仅令欧洲消费者利益受损,而且不利于欧洲本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是不明智之举”。欧洲传统车企在绿色转型领域面临巨大挑战,尤其在电池技术上仍有待进一步突破。他说,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电池是电动车的关键组件,中国的领先地位为其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浪潮下,我国凭借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并积极探索海外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甚至在去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然而在我国新能源出口第一目的地欧洲,却遇到了极大的阻碍。欧盟为保护本土电动汽车市场,以及加速电动汽车本土化生产,试图分级加征临时关税,精准打击了自主品牌的海外进程。这一主张在近日尘埃落定,欧盟进行了投票,最终确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此举无疑加剧了中欧之间更广泛的贸易冲突。
德国《商报》近日刊文说,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拥有众多充电技术专利,这些优势正推动德中两国汽车制造商加强合作。报道还提到,德国反对欧盟对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认为此举将损害德国自身利益。稍早前,欧洲主要汽车制造商大众、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均强调,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做法”,是对欧洲汽车工业的“致命信号”。德国民调:近六成德国人考虑购买中国汽车。
更有意思的是,欧委会在投票结果出来后,居然说还要继续和中国谈判,探索"替代解决方案"。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欧委会的策略是不是从一开始的"速战速决"变成了现在的"边打边谈"?这么一来,那些选择弃权的国家的心思就不难理解了。毕竟中欧双方还没有真正分出胜负,继续观望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但是,欧委会想"边打边谈",中国可不买账。就在投票结果出来的当天,我国商务部就火速做出了回应。欧方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征关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中方坚决反对欧盟采取的不公平、不合规且不合理保护主义措施,认为此举严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扰乱正常贸易秩序,阻碍中欧贸易与投资合作,延缓欧盟绿色转型,也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欧盟多年倡导全球环保,却通过保护主义限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为言行不一,暴露出“口是心非”的真面目。对中方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无疑将严重损害全球环保事业。
在这场贸易战中,一些支持欧盟的国际成为了“牺牲品”。新华社北京电,商务部近日发布年度第42号公告,决定自近期起采用保证金形式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应国内相关白兰地产业申请,商务部于2024年1月5日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裁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存在倾销,国内相关白兰地产业受到实质损害威胁,而且倾销与实质损害威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在看到中国的态度后,近日,国务院总理在万象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米歇尔表示,欧方积极评价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期待同中方加强各层级各领域交往对话,加深相互理解,拓展互利合作,增进双方人民福祉。欧方希望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促进欧中经贸关系发展。欧盟坚持战略自主,愿同中方加强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沟通协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欧盟表示,关税并非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施压迫使中国让步。磋商的重点已经从“要不要加税”转移到了“加多少税”或“是否可以减少加税的幅度”。这意味着,未来的谈判仍有可能找到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避免中欧之间的贸易战进一步升级。欧盟应该明白,妄图通过关税施压中国,终究是白费功夫。而中国会用行动表明,任何不公平的贸易政策都将面临强有力的反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