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冀中八路军大搞肃反,错杀了多少人,结局如何

分享至

1938年2月,中央发出了“关于扩大铲除托匪汉奸运动的决定”,开始“肃托”运动。

在此问题上,当时担任中央社会部长、情报部长的康生起了很坏的作用。他推波助澜,唯恐“漏”过一个坏人,使运动不断扩大化。

中央的文件传达到冀中后,因当时冀中情况较混乱,抗日武装多头管辖,党组织也不健全,因此文件精神无法贯彻,传达贯彻受到了限制。

1938年4月21日,冀中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次党代会在安平县城召开,大会选举黄敬黄敬为区党委书记,鲁贲为副书记。

当时的冀中,主要有两支互不隶属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一支是以原东北军吕正操691团起义部队为主组建的河北人民自卫军,另一支是以红军团长孟庆山与冀中当地党组织组建的河北游击军。

为了解决统一指挥问题,5月4日,八路军总部命令,冀中河北游击军和人民自卫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和冀中军区。

军区领导机关由纵队领导机关兼,吕正操任司令,孟庆山任副司令,李英武任司令部参谋长,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纵队下辖4个支队(军分区),每个支队下辖4个团。



随着冀中党代会的召开和冀中抗日武装进行改编,党组织也逐步健全起来,这就有了贯彻“肃托”文件的条件。

为了落实中央指示,晋察冀军区锄奸部、晋察冀分局社会部、边区公安总局对于“肃托”下了很大力量。

对于一些领导干部来说,这是轻车熟路。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就抓过“右派”、“AB团”,湘鄂西根据地肃过“改组派”,鄂豫皖杀过“第三党”、“AB团”,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不知错杀了多少革命同志。

8月,为使“肃托”工作深入发展,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派“肃托”工作小组到冀中进行监督检查。

“肃托”开始,先是学习讨论,认识“‘托派’比日寇还危险”。然后就是互相揭发,看看谁有“托派”言论。

再下一步就是把有“托派”言论的人抓起来,用吊打、不让睡觉等方式逼、供、信,必须使“托派”供出一个同伙方可罢休。

这时被定成“托派”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爱给领导提意见、讲怪话的;二是有军阀习气、游击习气和其它毛病的;三是相互之间有意见,借机泄私愤的。

国防剧社有个姓王的北平知识分子,戴一副度数很高的眼镜,写活报剧、写歌词,还能拉小提琴、说快板。

他很爱与人开玩笑,不管是领导还是一般同志。大家都叫他“王瞎子”。

“肃托”开始,剧社反复讨论,找不着“托派”,就拿他去凑数。唯一的依据就是他写的歌词里有一句话“大干、傻干加巧干”。“傻干”是什么意思?就是诬蔑八路军。


冀中国防剧社

几天后开公审大会,同时公审的还有一个连队胖司务长。这个司务长人缘不太好,可能是贪污了几个面袋。

开公审会中,主持人要大家提处理意见,有人说:“让他去当马夫”,有人说:“让他加倍赔钱”,也有人说:“砍头”。

关键时刻,不知他嘟囔了一句什么,一下子惹恼了大家。表决砍头时,“哗啦”举起不少手臂,一数,超过了半数,通过!然后押到河堤上去执行,国防剧社的“王瞎子”也被押上去执行。

开始时,胖司务长还叫喊:“我冤枉、我冤枉!我不拿面袋,我家8口人没裤子穿啊!唐河战斗,我光着脚,把全连1000多块大洋背回来……”后来见喊叫没用了,拿大刀的战士走来,他就开始憋足了气,红着脸练气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