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屋山位于湖北咸宁嘉鱼县长江南岸,长约5公里,宽1公里,横卧江边,好似一条沉睡的金蛇。
蛇屋山金矿的形成分为原生金矿成矿及风化淋滤改造两个阶段。蛇屋山金矿的原生金矿成矿阶段被认为属卡林型金矿,即主要产于沉积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在寒武纪至奥陶纪,蛇屋山地区处于古陆边缘浅海沉积环境,沉积了一套富含有色、贵重金属组分的黑色岩系以及富硅碳酸盐岩建造。上述地层在构造运动中形成倒转背斜,核部主要由寒武系上统—奥陶系下统地层组成,翼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
一亿年前,含矿流体浸入碳酸盐岩,形成原生金矿。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发育的裂隙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原生金矿即产于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中逆断层及某些层间破碎带中,矿体厚、品位较高的部位均出现在断裂附近,远之则厚度变小、品位变贫。含矿岩性为构造角砾岩、硅化构造角砾岩、泥质构造角砾岩、黑色碎裂泥岩、碎裂灰岩,金主要呈显微浸染状分布于黄铁矿晶格中或依附于黄铁矿表面及裂隙中。蛇屋山原生金矿矿化体品位多为1~2克/吨,少数可达4.58克/吨。然而,蛇屋山原生金矿规模小且分散,并未发现具有真正工业意义的矿体。
内生外溶,土里藏金风化淋滤改造阶段是蛇屋山金矿成为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金矿床的关键一步。
在地表环境下,金矿石经过不断风化及淋滤作用,金会从矿石中游离出来,或留在原地,或随着地下水流转至洼地,在淋滤层的黏土矿物中重新富集成矿。
在中更新世,蛇屋山地区是一片热带雨林,岩石风化形成红土。在岩石红土化的过程中,金从原生金矿化体和含金岩石中析出,与风化产生的铁质水溶液一起,沿着红土裂隙向下渗透,在地下大量堆积,形成似层状矿体。风化淋滤改造阶段使蛇屋山金矿成为一座赋存在松散层中的红土型金矿,使之成为可以开采利用的工业矿床。发生在地下深部的原生金矿成矿阶段和发生在地表的风化淋滤改造阶段共同造就了蛇屋山金矿,堪称内生外溶、土里藏金。蛇屋山金矿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红土型金矿床,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红土型金矿,具有规模大、品位低、易采、易选、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是黄金矿业中建设大型露采堆浸场的理想基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