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日本东京70%的殡葬行业都在上海籍企业家罗怡文手中的报道不胫而走。
2022年7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遇刺身亡,操办其身后事的,正是罗怡文担任大股东的东京博善株式会社。在“日本人到死都离不开中国”这样的吸睛标题背后,是这位华人企业家极其敏锐的商业嗅觉,毕竟他战绩累累,曾经一手促成了苏宁易购对日本老牌家电量贩品牌LaoX的收购案。
多亏了罗怡文在疫情期间察觉商机,高价收购了当时还在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家族企业麻生集团手里的股票。2023年,东京博善营业额达到了惊人的5亿人民币。事实上不光殡葬这一个行业,日本作为全球老龄人口占比最多的国家,由墓地、神社寺院,及周边运营服务等相关行业组成的“ENDING产业”,2019年已经成长到超过9000亿人民币之多的市场规模。
另一边,“死亡”话题也越来越多地在公共场域被提及。
人气极高的搞笑艺人伊藤麻子在53岁之际公开表示已经拍好了自己非常满意的“遗像”,并且决定要在葬礼上用尾崎纪世彦《直到再会之日》做配乐;综艺节目常客、前职业棒球手长岛一茂经常聊到自己40多岁就开始把整理资产和家中物品当作习惯,并且从双胞胎女儿10岁起就陆续开始过继“遗产”给她们以合理避税……
早早开始思考人生要如何结束,在还健康的时候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在日本,这一系列行为被概括为“终活”(终焉活动)。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09年《周刊朝日》的连载上,经过一系列发酵后,“终活”成为全日本年度前十的流行用语,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01 恐惧不再,消费至死
一般来说,“终活”包括物品整理、财产整理、临终安排、墓地选择等等实际的准备,也包括人生回忆、心灵疗愈之类思想上的准备。
如果在亚马逊上在出版物品类里搜索“终活”关键词,你将会看见1000个以上的结果,而走进东京的各大书店,你也能找到一个“终活”专区,卡通,手绘,多巴胺配色的书籍封面,让人压根想象不到书里的内容是在指导人们怎么准备死亡。
琳琅满目的“终活”书籍,来源:日本亚马逊
一个标准的“终活”流程包括:
1. 制作“临终笔记”(主要作用是记录下自己的家族简史、财产负债,以及对遗产分配、医疗处理等等问题的看法,因为没有非常明确的法律效应,上面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不断更新,比起遗嘱,它更像是整理人生一路走来留下的痕迹) 2. 整理存款/不动产,确定继承人 3. 立下遗嘱 4. 生活物品的断舍离 5. 葬礼和墓地的准备 6. 医疗和护理的准备 7. 数据遗产的整理
做完这七个步骤,才算是完成“终活”的完整流程。
“终活”的含义有两部分,“终”代表着临终前的准备活动,包括医疗看护、继承、遗产整理、物品整理、葬礼墓地;“活”则象征着如何在当下更好的生活,包括维持身体健康、资产状况、工作、住房以及实现自己的价值。
“终活”通常被分为两个部分,来源:自制
专家们通常建议在退休前后的时间节点开始准备“终活”。但据著名周刊志《周刊文春WOMAN》广告刊例上的数据显示,75%以上咨询“终活”相关服务的读者未满70周岁,10%以上的读者未满40周岁。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更年轻的时候提前准备“后事”。
一方面是人们未雨绸缪,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选择实在是太多了。
海葬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殡葬方式,在海洋殡葬公司House Boat Club每月举行一次的模拟海葬中,白色游轮向东京湾羽田冲驶去,船舱内,花团簇拥着一张虚拟遗像,四周座无虚席。没过多久,一群人站到船边,道具骨灰被装进水溶性的纸质包装内,伴随客户喜欢的花朵一起投入海中,投海地点的经纬度被精确记录下来。
之后的每一年,亲人可以乘坐专门的扫墓游轮前往这个地点进行祭拜。整个过程安静有序,笼罩在死亡之上的恐惧感被稀释在海天一色的景象里。
参加这种模拟海葬行程的都是前来了解情况的潜在客户,这里面有全家出动的小家庭、结伴的友人,也有独自前往的散客。这家公司至今经手了近5000件海葬业务,提供包括夏威夷在内的81个合法目的地选择。
如果你对海葬并不感冒,随便打开一个“终活”专门网站,还有大把选择供你考虑:比如把骨灰装进氦气球,送去离地50公里气压只有地面1/100的平流层随风而去;如果你到底对“安个家”有些执念,樱花满开的和风庭院、种满玫瑰的西洋风公园、复刻了麦田怪圈或复活岛巨人像的个性派陵园……都可以是你“未来的家”;如果家人胆子够大,甚至可以把人的骨灰存进彩色石头,做成北欧性冷淡风桌面摆件。
死亡正在成为“消费潮流”。面对如此之多的选择,光是前期考察消费者们都有的是事情做了,类似House Boat Club的入葬体验活动令人应接不暇。
照相馆会推出变身昭和时代女明星的遗像妆容体验,寿衣店把听起来人心惶惶的寿衣改名为“ending dress”,除了传统和服,还有各式的洋装小裙子来满足客户不同的时尚需求……
今年4月14日,东京市中心的购物圣地涩谷HIKARIE甚至举行了一场“死亡市集”,活动中横滨妙法寺住持带来了寺庙的保留项目“VR地狱体验”,剧作家在现场举办了著作权的生前告别会,十多场死亡主题对谈沙龙邀请了美食、环保、艺术、创业等等各界人士。
活动介绍这样写道:正如每年的防灾日上全社会都会进行防灾演习、自检自查一样,我们想把4月14日定为“善终日”,让大家在这一天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死,回顾工作,思考生活,并与家人和朋友交谈。
随着To do list上的活动事项越来越多,准备“终活”似乎变得像准备买房买车一样,成了一件想起来还有些小兴奋的事情。
02 直面生死,也是直面人生
当人们可以像准备婚礼一样准备葬礼,装饰新居一样装饰长眠之地,死亡的肃穆气氛,被消费和娱乐一点点消解。
广岛本觉寺的一场“入棺工作坊”上,住持这样说道举办活动的初衷是“现代人没有学习死亡的场所”。活动中体验者会在入棺前填写一张问卷:“人生遇到过哪些困难以及都是如何克服的?”“日常生活中什么事会让你感觉快乐?”……
填完所有问题后,还需要根据这些答案再撰写一份给自己的悼词,一番自省之后,入棺这件事反而变得没那么沉重,整个过程并无想象中的负面体感,而是在教人学会面对生死。
日本全职主妇Marippe参加过这类活动后,在她的自媒体账号里写道:“当我写悼词时,我开始思考:在生命最后时刻,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如何被家人和朋友记住?”
当她躺进漆黑的棺木,同伴开始朗读悼词,低沉的声音穿过厚厚的外壳传入棺内,她的脑海中自然地浮现出丈夫、孩子、家人、朋友的面孔,她确信了一件事:“当生命走到尽头,我希望能活出没有遗憾的幸福的人生。认真面对死亡就等于认真面对生命。”
对待人生的敬畏之心固然令人感动,但民众将迎接死亡列入生活日常,大部分原因还是来自现实。
“自己的余生如果不好好规划,往生后家人会很困扰的。”是枝裕和的御用副导演砂田麻美将自己父亲患癌后准备“终活”的过程拍成了纪录片《临终笔记》。根据市场调查公司MACROMILL一份基于1053人的调查数据显示,89.2%的人因为“不想给家人造成困扰”而开始“终活”。
老生常谈的高龄少子化问题首当其冲,作为全球老龄人口占比最多的国家,2020年日本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惊人地超过了50%,即每2个劳动年龄段(15—64岁)的人就要抚养一个老人,这样的背景下,“自己管理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不仅是一种处世之道,更是游走在老龄化社会中必备的生存技能。
而在文化层面追溯过往,包括“终活”在内,就活(就职活动)、婚活(婚恋活动)、恋活(恋爱活动)……1990年代起,各种围绕人生大事展开的活动,以“〇〇+活”的简称形式活跃在日本的各大媒体中,截止2013年正式收录进国语辞典《大辞泉》的“〜活”就有10个以上,成为日本社会步入经济停滞期后独特的文化现象。
日本花园大学日本语学教授桥本行洋对“活”一词做出进一步解释:
“‘活’意指一种目的导向的活动,暗含着不努力就做不成的意味”。“就活”一词的流行起来的节点也恰好是在号称“大学生就职冰河期”的2000年前后。经济景气时没那么难的就职、婚恋、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棘手了,以至于人们要创造一个专有名词去称呼它。
而另一边,高度集中的需求催生出商业的繁荣,每一个“〜活”的背后,不仅是一个社会课题,也蕴含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婚活背后的婚恋产业,“终活”背后的丧葬业,都在词汇出现的时间点经历不同规模的爆发。各个行业从中看到商机,“〜活”每每出现新词,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也应运而生。
03 养老启示录: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提前为死亡做准备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日本。
尽管国内没有如同“终活”一般被高度标准化的专门活动,但在年轻人越来越想得开,独身主义和不婚不孕的人生观念也不再小众的今天,许多人也计划起了更长远的身后事。
社交媒体上,不少养老博主呼吁大家从50岁开始保持断舍离的习惯,争取在80岁时让自己所有的物品可以被一个行李箱收纳起来。
一位网友呼吁大家在变老之前断舍离
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年轻人提前为自己立遗嘱,某社交平台“年轻人立遗嘱”的标签有着17.5万次的浏览量。34岁的打工人小e,从事互联网行业10年以上,在频繁刷到大厂员工猝死的新闻后,坚持不婚主义的她也决定给自己立一份遗嘱。
在多方了解下,她在公证处花了1500元立下一份遗嘱,主要是为了明确自己名下的一套房产在未来的处置方式,小e咨询过中华遗嘱库,也问了一些律师,前者差不多要花费上万元,找律师也需要3—4千元左右的费用。“对比下来,公证处的收费最合理,虽然工作人员告诉我只要是手写+全程拍摄,年轻人自书遗嘱不需要找第三方机构也是有效的,但有个公证总归更安心一点。”
除了提前立遗嘱,临终前的医疗决策也是年轻人关注的重点。社交媒体上关于女性婚育观的讨论经久不衰,其中“老了以后做手术都没人给签字”一直都是保守人士经典的揶揄话术。
在欧美和日本,“生前委托”制度是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它包括生前事务和死后事务两个阶段,前者会在委托人住院期间提供担保人服务和生活支持,后者则着重于帮助家属或全权代理处理身后事,而其中很多独身人士在需要看病和手术的场景下接触到“生前委托”这一概念。
“生前委托”的概念大约在十多年前就被引进国内了,但大部分人仍然忌惮过早“安排后事”,推广效果并不理想。
不过,想要在自己无力做出决策或需要直系亲属担保的情况下推进医疗流程,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在许多医院,只需要一份免责协议就可以让信任的友人甚至护工替你签字,即便连这样的人都找不到,只要你愿意付费,一些陪诊机构也已经推出了相应服务。
解决棘手的现实问题确实重要,但除去如何准备后事外,“终活”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启发在于如何好好“活”。
2016年,《百岁人生》一书出版,这本书指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21世纪初出生的人有一半的概率活到100岁。而在长寿时代,大到社会格局,小到个人的职业生涯都会发生超乎我们预计的巨大变革。
这本书在日本掀起热议,“人生百年”成为各种广告上经常出现的经典文案,将人生的尺度拉长到100年之后,老后的数十年间怎么活和年轻时一样,决定着人生的质量。
日本经济新闻2023年的舆论调查显示,打算工作到70岁的日本人高达39%,除了出于收入考虑,保持与社会连接,实现自我价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反观“终活”这件事,当传统认知中的老年定义被颠覆,除了思考如何“死”,如何“生”似乎才是更大的课题。
纪录片《临终笔记》里,砂田麻美拿着摄影机,陪父亲完成他的人生待办事项,包括和孙女玩耍、和母亲一起家族旅行、对老婆说我爱你……想起在年轻岁月里忽视掉的事、不曾有闲暇去做的事,从现在开始马上去做,不必过分在于流程或标准,把“终活”的check list当成一样工具,检视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大概才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
来源 | 十点人物志(ID:sdrenwu)
作者 | xq ;编辑 | 荔枝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