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前不久,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四部设区的市法规——《邯郸市磁州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邢台市邢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保定市定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振兴促进条例》。
四市的立法都围绕着同一事物开展:陶瓷。
在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统筹指导下,邯郸、邢台、保定和唐山四市围绕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和陶瓷产业振兴首次开展省内协同立法,这是河北省立法工作的一次重要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协同立法不仅是河北首次开展设区市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次围绕陶瓷开展区域协同立法。
为什么要为陶瓷立法?这些法规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日前,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大师文创馆内,游客在选购邯郸成语系列瓷盘摆件。 李 栋摄
■立法思路是什么?“3+1”协同立法,求同存异凝聚法治力量
陶瓷,是人与泥土的关系,是水与火的艺术,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符号之一。
围绕陶瓷开展立法,近年来,省外部分地区已有尝试。
在湖南,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了《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在江西,2018年5月1日起施行了《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保护管理条例》,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了《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条例》;在河南,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了《平顶山市汝瓷文化保护条例》。
这些条例,为当地保护古瓷窑遗址、推动陶瓷文化传承利用、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河北是重要的陶瓷产区,特别是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南北沿线的磁州窑、邢窑、定窑作为一脉相承、相互关联的河北三大名窑,展示了河北古代陶瓷文化的辉煌成就以及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唐山作为新型陶瓷产业的代表,享有中国北方瓷都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对推进现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重焕陶瓷文化时代光彩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相关调研报告显示,河北省古瓷窑遗址保护研究成效显著,现代陶瓷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存在着部分窑址保护措施薄弱,部分地区陶瓷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陶瓷产业发展缺乏持久创新力等现象。
“通过开展这样一个协同立法,我们想凝聚法治力量,把陶瓷制作的传统工艺和陶瓷文化遗址更好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同时结合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陶瓷产品创新、陶瓷产业发展。”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杨金深说。
2023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就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开展协同立法的设想,得到邯郸、邢台、保定、唐山四市人大常委会的积极响应。
后经反复磋商,此次立法项目确定为“3+1”协同立法。
什么是“3+1”?“3”指邯郸、邢台、保定,主要侧重“悠久陶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1”则指唐山,主要侧重“现代陶瓷产业发展”。
“作出这样的考虑,主要依据的是当地实际。经过统筹考虑开展更为科学的立法,可保证法规出台后更好落地。”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袁任新说。
今年1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四市在石家庄召开协同立法启动会,提出借鉴京津冀协同立法经验,共同协商以立法解决陶瓷文化保护和产业振兴中的问题。
2月至7月,省、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赴邯郸、邢台、保定、唐山等市和江西、湖南、河南等省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摸清河北省主要问题,学习外省先进经验,研究提出有价值的破题之策。
在文本起草这个关键环节,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立法思路,明确法规框架,指导邢台先行起草了基础文本,邯郸、保定以此为蓝本,结合本地实际形成了各自的法规草案,并增加了个性条款。唐山从本市实际出发单独起草,并与邯郸、邢台、保定互有借鉴。7月初,四市形成了相关条例草案。
此外,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还组织四市集中对法规草案进行逐条研究和修改,同时广泛征求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省直有关部门、省人大法制委委员、立法专家顾问等方面的意见。
9月25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查批准了这四部法规。四部法规将统一自今年11月1日起施行。
“这次协同立法是河北省立法工作的创新探索和有益实践,为设区的市开展协同立法积累了宝贵经验。”杨金深说。
10月6日,在临城县邢窑文化博览园,国家级非遗项目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忠(左二)为学生讲解邢窑陶瓷上釉知识。 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主要规定有哪些?加强系统性整体性保护,鼓励创新化产业化发展
翻看四部条例可以发现,邯郸、邢台、保定三市的条例分别为35条、36条、36条,其中表述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协同条款共32条,分别约占各自条款总数的91%、89%、89%。唐山的条例37条,与其他三市协同条款共11条,约占其条款总数30%。
显而易见,致力于推动解决共性问题的协同条款,占比不少。
围绕加强陶瓷文化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条例规定,市和相关县级人民政府可以对陶瓷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特色鲜明、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特色产业集聚区等特定区域,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建立完善文化资源保护制度。
为提高陶瓷原材料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条例制定了严格的开采利用制度,规定采矿权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矿产资源保护、开采规章制度,不得无证开采、越界开采、超量开采和破坏性开采。
推进知识产权“多维度”保护,有利于陶瓷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在加强陶瓷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方面,条例引导、鼓励和支持陶瓷文化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创新性制瓷工艺、技艺和器型设计等方面的专利权、著作权,支持陶瓷文化相关地理标志保护申请。
“没有保护的创新等于零。”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金宇认为,条例的出台,可让更多“守艺人”吃下“定心丸”。
守护和传承千年窑火,不能只是把陶瓷当作艺术品来观赏,还要深度挖掘陶瓷作为新型工业、高科技、装备制造等方面用瓷的新意义、新价值。
条例着力推动构建现代化陶瓷文化产业格局,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供应链体系、加强陶瓷新材料的研发和在新行业及新领域的运用、支持陶瓷产业集聚发展和开发陶瓷文化主题旅游项目、培育陶瓷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陶瓷文化旅游衍生产品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
为提高立法的针对性,考虑各自特色,四市在制定条例时还增加了一些个性条款。这让条例在具体实施中更为适用。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可持续保护的重要方式。
“磁州窑是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条例就通过技术创新,采取循环利用、智能控制等有效措施,对传统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提升等内容进行规范。”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进民介绍。
保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定窑遗址是中国制瓷发展史的历史见证。
“结合实际,条例规定市和相关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定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结合,将定窑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发展,培育定窑文化旅游功能区,加强定窑遗址遗存分布范围及周边文化古村落的规划建设。”保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来顺说。
既着眼于悠久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也注重于现代陶瓷产业的发展,单独起草的唐山条例,以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为根脉,以产业振兴发展为目标,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手段,分别以专章的形式对“中国北方瓷都”振兴促进进行了规定。
“条例明确,构建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高端高质、集约集聚、低碳环保、展销一体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陶瓷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这将有助于我们不断擦亮中国北方瓷都城市名片。”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立群说。
10月10日,在“磁州窑、邢窑、定窑、中国北方瓷都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协同立法”新闻发布会上展出的磁州窑瓷器。赵勋杰摄
■将发挥什么作用?推动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助力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部法规的出台,标志着磁州窑、邢窑、定窑、中国北方瓷都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进入法治化轨道。
接地气、有特色、可操作、利长远,相关从业人员从法规中,窥探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画笔轻轻几点,篦子细细雕琢……日前,在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国家级非遗项目磁州窑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立忠,在陶瓷生坯上细腻描摹着水墨丹青。
磁州窑窑火不绝,是中国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条例的出台将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陶瓷文化,重振当地陶瓷产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刘立忠表示,“法治护航下,我将继续打磨提升磁州窑烧制工艺,用心把当代磁州窑艺术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让古老的磁州窑焕发‘年轻态’,穿越历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氏定窑艺术总监庞永辉看来,定瓷这项非遗技艺想要传承、发展下去,不能只追求艺术瓷。
“对新一代定瓷人来说,守正创新,是将定瓷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庞永辉说,结合条例的实施,他们将深入挖掘定窑传统文化,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以非遗传承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民生就业,让定瓷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今年“五一”假期,“瓷都赋”情景剧在邢台清风楼前广场上演,再现了昔日邢州与古都长安的辉煌。“邢窑+”旅行,正成为邢襄大地的一种风尚。
“条例的制定出台,为我们进一步保护邢窑文化、传承邢窑文化、发展邢窑文化提供了法治保障。”邢台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李戈男表示,贯彻实施条例,他们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邢窑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深度融合,力争把邢窑这个重要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成文化旅游地标。
唐山陶瓷历史悠久。目前,唐山已经形成了以日用瓷、艺术瓷、卫生瓷和特种瓷为主导,上下游产业综合配套的产业体系,是全国三大卫生瓷生产基地之一。
“截至2023年底,唐山全市共有陶瓷企业386家,骨质瓷、卫生瓷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90%、35%。”唐山市工信局副局长尹朝辉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条例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聚焦“传承、创新、转型、突破”四个发力点,推进陶瓷产业向“新”蝶变、向“智”进升、向“绿”而行、向“美”新生,全力打造世界优质卫生陶瓷产销基地、中国骨质瓷质量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中国北方综合性陶瓷集散中心和特色文化旅游名片。
千年窑火不熄、百代历久弥新。
在省人大法制委专家顾问、省文史研究馆一级美术师萧依看来,河北省适时就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开展协同立法意义重大,其产生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相信条例正式实施后,可有力促进河北省陶瓷在技术上不断融合创新,在文化内涵上不断汲取时代精神,为保护好千年窑址、传承好千年工艺、呵护好千年匠心、发展好千年产业提供法治支撑,让千年窑火越烧越旺。”萧依说。(河北日报记者 霍相博 刘冰洋)
相关
历史文化名城也有法治护航
正定、承德、保定、邯郸、山海关、蔚县等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北省靓丽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文化领域立法,充分利用设区的市立法资源,指导其用好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立法权限,系统设计、统筹推进,以法治手段对全省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保护,不断擦亮河北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助力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目前,《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秦皇岛市山海关古城保护条例》《承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经施行,《张家口市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也已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和建议,相关内容正在加紧修改中。
“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专门立法,有利于运用法治力量将这些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杨金深说。
为历史文化名城立法,需要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城”。
此前通过的承德市、保定市、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都分别明确了保护范围为全市域,对涉及全域的自然山水、文化景观、城市形态、聚落格局以及革命史迹、农业遗产等保护对象统一作出系统规定。
如何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同样是立法过程中考虑的问题。
在河北省已施行的5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对传承利用相关内容都作出了规范。其中,石家庄的条例提出,加强文物保护成果创新性转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秦皇岛的条例规定,充分挖掘山海关古城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承德的条例提出,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整理、研究、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保定的条例规定,加强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老物件、老手艺、老剧目等保护利用;邯郸的条例明确,统筹各类业态,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
法治护航下,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践路径,一座座古城在新时代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正定,“自豪正定”全沉浸式大型文旅演艺项目上演,南越王赵佗、三国名将赵子龙等历史人物“穿越”而来;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全省首家“室内+室外”AR智能眼镜沉浸式导览,成了外地游客深度了解保定历史文化的窗口;在秦皇岛,山海关景区创新打造“关城故事汇”“冲冠一怒”等沉浸式演艺节目,“文旅菜单”品类越来越丰富。
随着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游戏中的取景地——蔚县南安寺塔和玉皇阁也闪亮“出圈”,吸引着众多“天命人”专程前往取景地打卡。
这对蔚州古城的保护利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据了解,蔚县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预计在明年正式实施。“相信条例出台后,可为加强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文/河北日报记者 霍相博 刘冰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