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细品元代诗人王冕的诗,其中对于“学霸”的崇拜之情便油然而生;看今朝,湖南的“学霸”村,博士墙上众多学霸的名字也让我们敬佩不已。
“学”之悠久
这个湖南有名的“学霸”村名为秧田村。明朝初期,一对姓罗的夫妇为了躲避战乱,逃难至此,因土壤肥沃,适宜耕种,便命名为“秧田村”。600多年的历史中,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在科举考试盛行的背景下,一代又一代秧田村的读书人寒窗苦读,奋笔疾书,为了能走出大山,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像前辈一样实现做官,报效祖国;即便是在民国动荡不定的年代里,村里也保留着孩子有免费读书的习俗。
在本就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村里的这一优秀传统还能保留着,真的实属不易,难得可贵啊;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的这一消息,也让许多有志者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当初秧田村的长辈们也会把历年来考上大学的孩子们的名字记载着,之后更是有了‘陈列馆’这一文化记录室。
即便到了现在,秧田村也有着“助学基金会”这一大助力,由村里的人们合资共同资助贫困生读书。也许正是因为继承了这“学”之悠久,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将知识改变命运奉为真理的观念下,如今的秧田村依旧可以续写辉煌。
榜样的力量
湖南省虽然不是我国最大的省份,但是也孕育了不少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毛泽东,刘少奇,贺龙,罗荣桓等开国元勋,便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并带领着万千受苦受累的农民走向了新中国,真正的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上一代英雄模范们的榜样带头作用,激励着后辈们继往开来。
而在秧田村的一面博士墙上,前前后后共计26名博士,128名硕士,659名大学生的名字和学历,光荣地镌刻在这面墙上。要知道,秧田村的总人口也不过是5000人左右,土地面积也小,但是人才却是不少;要知道如今的教育调查情况下,抛开一线城市的知名学府不论,县级别和镇级别的每个普通学校里,几千人甚至是几万人中都很难出几个学霸,而秧田村的这26名博士生,128名硕士生,659名大学生的出现,可谓是“奇迹”。这八百余名学习榜样,不仅仅是秧田村孩子们的崇拜对象,也是万千学子的学习榜样。
自强不息
为什么他们会是学霸?在如此辉煌的成绩下,其实也饱含着一些秧田村学子们不为人知的辛酸。不努力,就没有出路。这8个字对于很他们来说,感触颇深。其实,村里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是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很少回家陪伴自己的子女。
大部分时间里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们,平日里不仅要兼顾着学习,也要学会早早独立,分担一些家务活,甚至有些孩子还要照顾着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起居生活。有时候,真的是未成年人过着成年人的辛苦生活。生活和学习上的双重压力,没有压垮他们小小的肩膀,在父母眼里已经是庆幸了,而他们的孩子还能在高考的百万大军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口中的“别人家优秀的孩子”。
对于明白城乡条件差距之大的父母来说,与其说是一种欣慰,倒不如说是一种不敢想的“奢求”;对于孩子自己本身来说,努力读书,考进大学,走向大城市,看一看可能只在电视机里见过的著名景点,吃到和家乡里味道不一样的饭菜,自信地和大学同学们交流,一起参加社会的实习,拥有美好的未来,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或许也是一种奢求。当奢求不再是一种奢求,当孩子们通过努力让这种奢求变成了现实的时候,不仅仅是为自己争得了‘学霸’的称号,自强不息也成为了他们的代言词。
现实的思考:为什么不回乡建设?
现实里,会一些人问道,家乡给予了你这么多的帮助,为什么不回乡帮忙建设?也许是曾经的童年生活得太过于辛苦,不愿再回首过去的环境,又或者是自己从小就受到父母的观念影响,潜意识里觉得待在城市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这也恰恰是自己一开始就发愤图强的目的所在。
一部分的学子,在学业有成之后,并没有选择返乡工作,帮助家乡建设,而家乡的经济,基础设施或许都没有多大的改变。在这个现实思考的问题下,在这里要先说明一点,学子们有自己的选择权,无论是选择留在城市里生活,继续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好,帮助另一个城市发展建设也罢,亦或者是返乡之后返璞归真。
用自己的学识带动家乡经济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教育面貌等等这些行为,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我相信一点,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功利性,而在于帮助受教育的人们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人生价值。
老师教书育人是他们本身的一份职业要求,是本分。如果说老师有要求,在座的学生们,如果谁以后有出息了,一定要回报老师,一定要有物质上的回报,那这样的话,教育的意义就变‘味’了。教育不是一种隐形的道德绑架,而是学生们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理想的一种途径,也是老师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一种义举。
从秧田村走出去的学霸们,我想心里一定是感激着当年村里人们的暖心援助的,也许不是身在家乡,不能亲力亲为地帮到家乡,但也可以心系家乡,以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其他方式,来去兑现当年的培育之恩。学霸村的学霸们,他们的故事,并不会仅仅停留在博士墙上,他们的人生价值还会继续书写,教育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一直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他们的故事也会让那些视“读书无用”为论的人乖乖闭嘴。
印度神秘族群人均50岁:吃腐烂尸体,骨灰涂抹全身,以此净化灵魂
非洲暴君对台湾少女一见钟情,少女远嫁非洲成王妃,后来过得怎样
秦始皇陵千年不灭油灯,人鱼膏制成的长明灯?美国科学家揭开谜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