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影视剧中,常能看到这样的情节:好人被冤枉,判了个死刑,但是由于需要秋后问斩,所以判刑后,好人只是关在牢中,不会立刻就杀。当然了,也有可能时候一到,皇帝特赦或者冤情查明,好人得以出狱。
是的,古代犯人即便犯了死罪,应该被杀头或者凌迟,但也不会立刻就施行。基本上,都是要等到秋后,午时三刻才能行刑。
这是为什么呢?为何一定要等到秋后呢?
因为秋季,大多数植物都会是衰落,古人因此称秋季为肃杀时节。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申严百刑”,以示“顺天行诛”。另外,儒家思想也认为,王者杀生时,应该顺应时令节气,所以对犯人执行死刑时,一般都是在霜降以后到冬至以前,这时候才是“天地始肃”,杀气来到,行刑最合适。
当然,历史上,秦代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的。其他朝代,如果不是钦犯等特殊犯人,也不是战乱时期等特殊时期,通常都是秋后执行死刑。
但是,水浒传里,王婆被判死刑后,不是等到秋后,直接就被活剐了。
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四道长钉,三条绑索,东平府尹判了一个“剐”字,拥出长街……两把尖刀举,一朵纸花摇,带去东平府市心里,吃了一剐。——《水浒传》
您瞧,东平府刚判下剐刑,王婆直接就被推到街里被凌迟了。王婆不是特殊犯人,当时也不是特殊时期,为什么王婆的死刑,没有等到秋后执行呢?
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施耐庵不懂当时的律法,所以写错了,同样的错误还有地理方面等等。
不过,我个人不这么认为。
其一,死刑在古代是大事,且多是在闹市执行,也会让百姓围观。可以说,即便是普通百姓,也会知道犯人被判死刑要在秋后处斩。
施耐庵是文化人,虽然逝世于明朝初年,但主要生活在元朝,他学问不浅,不会不清楚死刑的执行时间。换句话说,即便施耐庵没亲自看过,也应该听过,毕竟这也是老百姓常见的,愿意说的事情。
施耐庵是南方人,北方地理或许不懂,宋人饮食、服饰、说话等或许不能尽懂,但死刑时间却不分南北,不分朝代和地域。
其二,元杂剧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秋后处决”。水浒中有不少故事承袭了元代的水浒杂剧,施耐庵对杂剧不会不了解。
基于这些,施耐庵也应该知道秋后问斩之事。
既然知道,为何施耐庵还写王婆刚被判刑后,就被执行死刑了呢?这或许是作者故意为之。
这么写,可以体现东平府尹对武松的照顾。武松之所以没杀王婆,其实也有留下她作为证人,以及想看着王婆处死刑。水浒原文也的确提到了这一点,即“武松带上行枷,看剐了王婆”。
这种违背常识的改变,主要就是表现人物和情节,水浒中不止一例。
比如宋江和戴宗被蔡九知府判了死刑,也是没多久(五天之后)就开始执行,这还是那位善良的孔目以中元节等为理由,拖延了几天。否则,按黄文炳和蔡九知府的意思,第二天就可以杀了宋江和戴宗。
还有秦明妻子,也是直接被慕容知府杀了,知府都没做调查,更没说秋后问斩。
这些例子,都是证明。
综上可知:王婆之所以刚被判刑就当街活剐,主要在于作者要表达出,东平府府尹对王婆这种恶人的恨,对武松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武松亲眼看到王婆被杀。
当然,以上都是个人推测。退一步来说,即便真是施耐庵弄错了,也无可厚非,毕竟水浒是小说,不是正史,无需任何事都符合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