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都不是一般人。
能从底层奋斗出来,在史书中单独列传有一席之地的,堪称人精。
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稳如泰山,在史书中留下善终局面的,那是人精中的人精。
而陈平,就是这样的人精。
出身平民,他最终官至宰相,位极人臣。
作为外人,他在刘邦的丰沛集团中混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身处官场,他历经汉高祖、吕后、汉文帝三朝不倒,一路加官进爵,善始善终。
他的人生堪称传奇。
陈平为什么能这么强?关键靠脑子。
他非常聪明,如果你欣赏他为人处事的风格,你会觉得他做事好灵活,不呆板。如果你讨厌他为人处事的风格,你会觉得他做人很滑头,不老实。
举一个例子。
陈平早期侍奉项羽,项羽任命他为都尉,还赏赐他黄金。不久,陈平打了败仗,项羽气得要治他的罪。
陈平怕了,当即把官印和黄金封好,派使者送还项羽,然后一个人带着一把剑逃跑了。
过河的时候,船老大见他长相不凡又仗剑独行,认为他是一个逃跑的将军,身上必定带了金玉宝器,打算杀人劫财。
陈平看出来了,干脆解开衣裳帮忙划船,示意船老大自己是个穷鬼,船老大知道他没钱后就把他放了。
这些在见惯了风浪的陈平看来不过是小菜一碟,陈平还处理过更为棘手的事,把原本一件左右为难的事办得非常漂亮。
晚年的刘邦非常宠爱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多次想将刘如意改立为太子,但是遭到大臣的反对没有成功。
刘邦在征讨黥布的过程中受了箭伤,加上旧病复发,身体已经相当衰弱。回到长安后,听说发小卢绾反叛,就派樊哙领兵平叛。
樊哙前脚刚走,就有人打樊哙的小报告:“等陛下您一死,樊哙就要带兵诛杀戚夫人和刘如意了。”
对于刘邦而言,戚夫人和刘如意是触碰不得的逆鳞。
刘邦果然大怒:“樊哙见我病重,是盼着我死啊。”
这里解释下,为什么樊哙有可能作出诛杀戚夫人和刘如意的行为呢?
因为樊哙是吕媭的丈夫,吕媭则是吕后的亲妹妹,所以樊哙也是刘邦的妹丈,俩人是连襟。在戚夫人和吕后的斗争中,樊哙肯定是支持吕后的一方,等刘邦一死,手握军权的樊哙没准就会听从吕后的指示诛杀戚夫人和刘如意。
《史记》记载: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
刘邦就叫来心腹陈平商量怎么办,陈平出了主意,把周勃也叫了过来。
然后,刘邦当面给二人下指示:“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周勃代替樊哙的职位,陈平立即斩杀樊哙。
于是,一个左右为难的棘手之事产生了。
左边是刘邦,右边是吕后,一个希望樊哙死,一个希望樊哙活。
杀了樊哙得罪吕后,吕后必定秋后算账;不杀樊哙得罪刘邦,刘邦现在就能杀人。
如果是你,该怎么办?
陈平的对策是四个字:事缓则圆。
很多人在遇到这样左右为难的事儿总是沉不住气,心急如焚。要么蛮干,领导说啥我干啥,要么不干,领导说话我不听。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放一放,缓一缓,说不定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事情就有了转机,这就叫事缓则圆。
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皇帝的故人,功劳多,而且是吕后亲妹妹的丈夫,既亲且贵,皇帝因为一时忿怒的缘故要杀了他,恐怕会后悔。我们还是把周勃装上囚车带回长安,皇上自然会亲自诛杀他。”
这话说得非常有水平,刘邦下的命令是到了军中立斩樊哙,陈平却说是皇帝一时气在头上,说不定会后悔。
明明是抗旨不尊的行为,却成了替皇帝着想,防止皇帝犯错误的表现。
刘邦真的有可能反悔吗?来看刘邦对此事的布局。
当时刘邦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时间非常紧迫,所以他既要陈平快速赶路,同时要求陈平到了军中立斩樊哙,很明显就是要在自己死之前杀了樊哙。
刘邦还叫来周勃一同前去,为什么叫周勃呢?因为周勃和陈平的关系一直就不好,俩人有矛盾,不怎么亲近。
一方面,周勃可以代替樊哙继续平叛;另一方面,两人同行,可以相互制约监督,防止假传圣旨。
诛杀樊哙计划如果成功实施,功臣、外戚的势力削弱,刘氏江山得到巩固,陈平周勃因为彻底得罪吕后,只能倒向戚夫人刘如意,母子二人的安全更有保障。
所以说,刘邦的布局相当高明,诛杀樊哙,刘邦是不会后悔的。
退一步讲,诛杀樊哙的命令是刘邦下的,就算刘邦有悔意,那也怪不到陈平的头上。
但是,陈平杀了樊哙就得罪了吕后,所以他选择这种执行命令,本质上就是一个字:拖。
陈平的打算是这样的:
第一,把樊哙押回长安,如果刘邦还活着,万一刘邦后悔,放了樊哙,陈平有功无过,但是这种情况的概率非常低。
如果刘邦不后悔,杀了樊哙,虽然陈平有抗旨不遵的行为,但是刘邦的目的达到了,陈平勉强也能过关。而且人是刘邦杀的,不是陈平杀的,吕后那边也有个说法,不过也有很大的风险。
第二,把樊哙押回长安交给刘邦,刘邦坚持要杀,吕后必定出面说情,在吕后的阻止下,刘邦未必能杀得了樊哙。这也是刘邦让陈平到了军中立斩樊哙的原因之一,怕的就是这一出。樊哙死不了,陈平在吕后那里自然能过关,但是会得罪刘邦,会担一点风险。
第三,还没把樊哙押回长安,刘邦就去世了,樊哙更死不了,陈平便没有责任。
综合来看,陈平的这种做法不是完美的,最好的结果就是第三种,拖到刘邦去世。
所幸,陈平等到了第三种情况,人还没押到长安,刘邦先行驾崩。
然而,此事还没完。
陈平听到皇帝驾崩的消息,就一个人赶紧向长安狂奔,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及时向吕后解释。
虽然陈平变通执行了刘邦的命令,保下了樊哙,但是这计谋是他向刘邦出的,诛杀樊哙的计划陈平参与了。
俗话说,黄泥巴夹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这事,陈平参与了那就有罪了。
所以,陈平必须尽快及时向吕后解释这事,如果等吕媭到吕后那里打了小报告,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陈平就会被吕后针对。
这就是陈平急着赶回长安的原因。
但是在路上陈平就接到使者传达的旨意:暂时别回长安,与灌婴屯于荥阳。
明显就是吕后下达的旨意。那么,吕后为何要下这道旨意呢?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但是从这道旨意中可以看出吕后对于陈平的态度:不信任。
如果她信任陈平,肯定会把陈平叫到身边参与皇帝驾崩的后事,这时不让前来,那就是不信任。
一个危险的信号。
此时,陈平再次遇到左右危难的棘手事。
听从旨意,便失去及时向吕后解释的机会,不同从旨意,便又落下一个抗旨不尊的罪名。
咋办呢?
陈平的选择是,抗旨。
因为现在决定命运的人是吕后,如果搞定了吕后,那么什么问题都没有,如果搞不定吕后,再怎么听话都是虚的。
史记记载: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
陈平接下诏书后,继续向宫里狂奔,见到刘邦的棺椁后嚎啕大哭,表现得非常伤心。趁机向吕后汇报工作。
吕后一听,立刻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对陈平有了好感,见陈平哭得这么伤心,也不禁动容:“你一路辛苦了,回去休息吧。”
陈平害怕自己走后有人进谗言,坚持请求要为刘邦守灵,得以宿卫宫中,吕媭也没找到机会打小报告。
就算吕媭当即发难,陈平在身边也有机会替自己辩解。
陈平这算盘打得,真精!
之后,吕后任命陈平为郎中令,说:“你以后要好好教导孝惠帝!”
言下之意是,你现在是我的人了。
一番操作下来,陈平不仅没有得罪吕后,反而摇身一变,站到了吕后一边。
孝惠帝六年,陈平正式被任命为左丞相,实现了平民到宰相的华丽转身。
吕后驾崩后,陈平再次成功站队,成为拥立汉文帝的第二大功臣。
不久,功劳最大的周勃被汉文帝一顿收拾,罢相下狱。而陈平安然无恙,于文帝二年老死任上。
这样的陈平,敢说不是人精中的人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