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这几年不光是降速了,甚至有点儿往回走的意思。各国纷纷开始加固自家篱笆,想法设法保住自己手里那点儿利益。可这么一折腾,倒是让像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压力倍增。
先说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被不少国家盯得死死的,谁都想复制这种模式,想来个“特快专车”,一夜之间跃居全球经济前列。可问题在于,中国的工业基础早已扎得稳稳的,再加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即便外部市场风吹草动,自己家的日子照样过得不错。这种模式,别说模仿了,根本就是个“不可复制”的样本。
再看印度。莫迪政府一面限制进口,另一面又极力吸引外资入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可印度的问题在哪儿?工业基础太薄弱,研发能力跟不上。说白了,不少所谓的“本土企业”就是靠进口零件拼凑而成,自己搞不出核心技术。莫迪想靠一套硬措施让外资进厂,可没了自主研发能力,外资企业真敢扎根吗?况且,外界对印度的营商环境已经够谨慎了,贸然加关税、搞贸易保护,反而更让人不敢踏实投资。
而美欧那边儿也不消停。啥碳排放税、新的贸易壁垒,2026年大概率就要开始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下手了。这一举措直接给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上了一道枷锁,尤其是像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更是雪上加霜。美欧为了保护自家市场和就业,越来越多的限制措施一波接一波,摆明了不想给新兴市场留太多机会。
全球化的退潮也让资本开始流向那些政治环境稳定、营商环境良好的地方。像印度这种还在摸索工业化路径、内部矛盾不断的地方,怎么看都不是资本的“安全港”。而且,印度自家的碗还没端稳呢,就开始琢磨着怎么从别人碗里抢几口,这种急于求成的策略,注定难有大成效。
说白了,印度这条路不好走。莫迪政府现在靠限制进口、吸引外资入驻,表面看是想促进工业化,但如果没扎实的基础,外资再多也只是浮于表面的“短期红利”。没有核心技术,光靠进口零件组装,本土企业永远摆脱不了对外资的依赖。结果,外资看你政策摇摆不定,营商环境也不太稳定,迟早会选择观望甚至撤资。
反观中国,几十年如一日地搞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科技人才,工业基础早就打得牢牢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面对全球化退潮和国际贸易壁垒时,中国依然能稳步前行。相较之下,印度的策略显得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没错,短期内或许能通过外资注入看到点儿成效,但缺乏技术积累和本土工业支持,印度很难真正摆脱对外的依赖。
全球化退潮,资本的眼睛都盯着稳定、长远的地方。对印度来说,急需做的不是短期的政策调整,而是踏踏实实地搞好内部工业基础,才能真正应对未来的挑战。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全球化退潮和国际压力,印度靠这样的激进政策,真的能完成自己的工业化梦想吗?对此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