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联最是煞风景 妙对从来怡雅怀
——金陵小城牌坊联的分析
□ 曹福华
美轮美奂的金陵小城,以其文化蕴涵而成为“人文南京”的又一新名片。然而,镌刻其中“邻曲巷牌坊”上的两副楹联,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或错讹硬伤,显然有损金陵小城的文化形象。现对两副联存在的问题作分析如下:
牌坊正面对联
邻曲沐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焕彩;
满庭藏古韵,共赏书香雅趣,盛世国潮。
应该说,这副楹联立意很好,但由于用词欠妥、对仗不工,所以姑且称之为“病联”。
用词有误。上联的“锦肆”一词,其本义原指专售锦缎的商铺,引申义常用来比喻文采斐然之意,即以专售锦缎的店家为喻体,来比喻文章辞藻的华丽,与通常所说的“锦绣文章”意思相近。例句如:
南朝·沈约《太常卿任昉墓志铭》:“心为学府,辞同锦肆。”
唐·杜牧《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锦肆开诗轴,青囊结道书。”
以上例句,皆用“锦肆”的引申义来比喻辞章之华丽。可见,经过历史积淀而约定俗成的汉语词汇,均有其特定内涵以及规范应用的范畴。而在这副楹联中,作者却误将“锦肆”当作“似锦的店铺”使用,加上后面的“绵延”修饰,就成了“似锦的店铺绵延不绝”之意,这显然是对“锦肆”一词误读误用。
对仗欠工。楹联俗称对联,也称“两行诗”,作为汉语言文学独有的文学样式,其思想性就是通过上下联巧妙而工整的对仗来予以展现的,此为楹联艺术与主题思想完美结合的关键所在;而“五要素”正是楹联艺术外在形式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什么是“五要素”?即: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句式相称、平仄相反、语意相联。
纵观这副楹联,虽基本符合“五要素”中的字数、句式、平仄和语意之要求,但“词性相当”却做得不够,以致无论是从本句自对(也称当句对)还是上下联对仗来看,都有待推敲商榷。
先看上联本句自对“锦肆绵延”对“琼楼焕彩”:“绵延”为双声叠韵连绵词,意为“一个接一个,连接不断”,而“焕彩”为动宾结构的偏正词,意为“焕发光彩”,可见,两词相较,明显失当,故而对仗不工。
那么,如何才算工整呢?调整的方式为:或将“绵延”一词调整为同为动宾结构词,如“联珠”一词,表示“美好事物或景象一个接一个相连”之意;或将“焕彩”一词调整为同为双声叠韵连绵词,如“煜爚”一词亦表达“光彩灿烂”之意,这样一来,本句自对便工整了。而一副联只要本句自对工整,亦属于工对范畴:
且看列肆联珠,琼楼焕彩。
或:
且看列肆绵延,琼楼煜爚。
改“锦肆”为“列肆”,一为纠正原联对“锦肆”之误用,避免歧义,再则“列肆”一词,原本就表示“市场成列的商店”之意,所以无论用“绵延”或“联珠”修饰,都十分合适。
再看下联本句自对“书香雅趣”对“盛世国潮”:“书香”为主谓结构词,“盛世”为偏正结构词,故只能勉强算作“宽对”。建议将“盛世”改为“国粹”,意即“中华之精粹”,且同为主谓结构词,正好与“书香”形成工对;而“国潮”一词看似金陵小城的广告语,实为新生的网络词汇,意即“中国元素之潮品”的缩略语,如果硬用在楹联中则不免牵强,建议改为“奇芳”,正可与“雅趣”形成工对:
共赏书香雅趣,国粹奇芳。
接下来再看上下联的对仗。前面已说过,如果长联分句间的本句自对合乎对仗要求,就已形成了工对;而未能完成自对的句子,则必须通过上下联而形成对仗。如上联第一分句“邻曲沐春风”与下联第一分句“满庭藏古韵”相对。
不难看出,因“邻曲巷”和“满庭芳”都是园内景点之名,所以作者将它们嵌入联中,似是为了注入金陵小城的元素而增加楹联的个性特色。不过,嵌名也须遵循“词性相当”之原则,否则就成了“硬嵌”而落下硬伤。而“邻曲”与“满庭”词性结构不同。所谓“邻曲”即“邻里”之意,古代五家为邻,巷头称曲,组合起来,就成了并列词组“邻曲”。陆游诗云:“浊酒聚邻曲,偶来非宿期。”而“满庭”一词则是偏正词组,因此若要对仗工整,须将“满庭”一词调整为同为并列词组的“庭园”:
邻曲沐春风,
庭园藏古韵。
经过调整后,整副楹联如下:
邻曲沐春风,且看列肆联珠,琼楼焕彩;
庭园藏古韵,共赏书香雅趣,国粹奇芳。
牌坊背面对联
燕集名士风流,逡家家好景,历代瑞此永明曲;
凤仪嘉宾懿美,蕴步步画境,当时欲辨已忘言。
这副楹联不仅不合联律,且主题不明,语言杂沓。如果称前一副楹联为“病联”的话,那么这一副就是典型的错联,且错得相当离谱。归纳起来共有三点:
平仄混乱,无律可依。按《楹联通则》,楹联创作既可以采用古四声《平水韵》为平仄声调依据,也可以采用新四声《中华新韵》为平仄声调依据,但一副楹联中新旧四声不得混用。
而纵观这副联,无论是以旧韵或新韵度之,其平仄关系都无从对得上,更不用说句式的平仄交替了。
按楹联声律之规范,这副楹联的平仄声调应该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或者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事实上,它却是如此:
燕集名士风流,逡家家好景,历代瑞此永明曲;
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仪嘉宾懿美,蕴步步画境,当时欲辨已忘言。
以上用红色标注的,就是此联的声律错乱之处。评定一副楹联的优劣,首先看是否合乎联律,这是最起码的尺度,如果连这一点也达不到,那就根本谈不上是“楹联”。
楹联写作不仅上下联要“平仄相反”,即上联为平平仄仄,下联必须仄仄平平,而且本句中的二、四或四、六不能同声,即第二字与第四字、第四字与第六字必须规避同一声调;而这副联上联第一分句的二、四字和第三分句的二、四字,下联第一分句的二、四字和第二分句的二、四字都是同一声调,此为楹联创作之大忌。
语言杂沓,主题含糊。从写作手法看,这副联似乎想表现一种抚今忆昔、穿越历史时空的对话,但由于作者缺乏总体经营布局、兼之为嵌名而嵌名,以致行文杂沓,语句不通,反给人以莫名其妙的感觉;而联句中所使用的一些词汇如“燕集”“凤仪”“懿美”等,或由于作者未能正确解读并运用之,故而给人以生搬硬套、囫囵吞枣之嫌。
如“燕集”一词,虽已成为金陵小城“八里”之一的名称,但追根溯源,在古汉语中“燕”与“宴”曾为通假字,故而“燕集”专指“宴饮聚会”之意,且通常用在被动句式中,而不能当作动词用来修饰宾语,例如“嘉宾燕集”一语,如果写作“燕集宾客”就错了。这副联开头便写作“燕集名士风流”,这就很容易产生歧义,因为不是每个读者都会把“燕集”当作地名来解读的。
再如“凤仪”一词本指“凤凰的仪态”,引申义常用来比喻人的英俊姿容,此处的“仪”作名词用,为“仪态姿容”之意,但作者却忽略了这些,以致组合成“凤仪嘉宾懿美”这样不通的句子。
而“懿美”一词本为“美善”之意,通常用来赞美一个人的高尚德行,联中用来修饰“嘉宾”,则显得不伦不类。
此外,联中“逡”和“蕴”也用词不当。在古汉语中,“逡”通常与“巡”组成叠韵连绵词“逡巡”,表示反复、徘徊之意,而单用“逡”字,则表示退却之意,那么,“逡家家好景”通吗?
同理,“蕴”本为聚集、包含之意,而“蕴步步画境”是表示“聚集”或“包含”步步画境吗?
由此可见,因作者未能准确把握词意,以致堆砌的辞藻并不能产生预期的语言美之效果,反而造成杂糅的感觉。
语意合掌,句式失对。毋庸讳言,作者大概想通过一副联来“消化”金陵小城的广告宣传语,所以联句总时不时地让人看到“广告”的影子。殊不知,如此这般,楹联独特的艺术魅力反而消失殆尽!
例如,为了体现园区的景物多姿多彩,一地一景,移步换景,便在上联写了“家家好景”之后,又在下联写“步步画境”。姑且不论“好景”和“画境”同为仄声词,根本对不起来,仅从这两句话看,它们表达的意思差不多,而楹联创作最忌的就是对句语意相同或相近,譬如“天地”对“乾坤”、“神州”对“华夏”等等,这在楹联学中被称为“合掌”,是楹联创作必须规避的硬伤。
再如,为表现金陵小城充满“六朝文化”气息,便在上下联结尾分别移入六朝诗人的诗句,上联为南朝谢脁《永明乐》诗句“瑞此永明曲”,下联为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诗句“欲辨已忘言”。诚然,集句联也是楹联表现形式之一,但前提是,所集诗句必须语意可成对,句式也相近。例如,有人集白居易、杜甫的诗句成联:
枫叶/荻花/秋/瑟瑟;
浴凫/飞鹭/晚/悠悠。
看,上下联花草对禽鸟,季节对时间,重叠词对重叠词,不仅句式相同,且对仗工整,故而妙趣天成。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副联中的两句诗能否成对。
瑞此/永明/曲;
欲辨/已/忘言。
这两句诗不仅句式节点完全不同,而且“瑞此”与“欲辨”、“永明曲”与“已忘言”根本对不上。
综上所述,由于这副联硬伤累累,且无从修改(修改等于推倒重写),若继续悬挂,则完全与金陵小城高雅的文化形象不匹配,有碍观瞻,故建议彻底去除或重新创作。
(作者为南京市楹联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