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五,是高唐县清平镇赶大集的日子。清平大集是一个千年大集,在标志性建筑迎旭门城楼下,一个编织袋拼接搭建的小棚子前,站满了人。
一手按头,一手持刀,周传立专心为顾客剃头。
棚子下,一辆三轮车,一把褪色的折叠椅,一个老旧的木盒装着推子、剪子、梳子……这是一位剃头匠的摊位,摊主手中握着一把锋利的剃刀为顾客剃头,浑身散发着一股熟练而安定的气息。
拿起剃刀,心平气稳。
周传立是临清市康庄镇人,今年已经74岁了,家里种着几亩农田,主要的营生就是往返于周边各个大集间剃头、理发、刮脸,一干就是46年。长此以往,虽然不是本镇人,但赶集的乡亲都认识他。“剃头咯!”“进来坐。”有顾客过来,周传立热情地招呼。他请顾客坐下,在摊前柴火炉烧的大锅里舀出一瓢热水,盆里再兑些凉水,请顾客低头,用毛巾撩起温水把头发打湿,单手慢挠,双手快搓,顾客甚是舒服。
周传立为顾客洗头。
用毛巾擦干头发,他微笑着询问顾客的需求,理发用推子,剃头用剃刀。“在农村,大多是剃光头,轻快干净。”周传立边说边准备剃刀,左手轻轻按头,右手持刀轻轻下刮,随着“嗤嗤嗤”的声响,头发纷纷落下,顾客眼睛微闭,享受着老周贴心的服务。
“干我们这行就是要认真细致,给顾客刮破了皮,口口相传就没了生意。之前周边有三个剃头匠,有个老同志‘帕金森’了,没法继续干了。”周传立说到这,眼神中显出一丝哀伤。
剃完头,周传立和村民谈笑。
乡镇上的剃头匠不仅仅是理发师,更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几十年来,烧饼从5分涨到1块,剃头从2毛钱涨到5块,周传立见证着乡村的变化,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不来剃头,更没人干这个行当,我坚持干,就当给我们这些老头们服务了。”周传立说。对他而言,剃头往往伴随着聊天和分享,这成为老人们交流感情的重要桥梁。每一次剃头,不仅是形象的焕然一新,更是体味一番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温暖。
周传立说,只要他手眼灵便,会干到80岁。在古城的大集上,剃头匠用双手继续书写着关于生活和传统的故事,他们创造、留下了许多平凡而细腻的瞬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记者 李新宇 通讯员 王洪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