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80、90 后:养个娃为啥就这么难?

0
分享至

本文系GET2024教育科技大会十周年前瞻文章。对AI教育有兴趣的伙伴,欢迎扫描文末图片,加入“AI教育GET群”继续讨论。


一、多重压力:中国式家庭教育双面观

与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首先被放在家庭系统内考虑:

  • 多数大人与少数孩子:不仅是父母的责任,多数家庭中,孩子本身也寄托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个角色“隔代养育”的投入;

  • 家庭的未来:虽然称不上光耀门楣的期待,但多数家庭,都会对孩子的未来注入家庭未来面子与发展的希望。

由此,80、90 后一代的父母,自身在家庭教育上,承担着两个“天然使命”:

  • 观念层——科学育儿的规划者:基于专家建议、科学理论,年轻一代家长不仅要承担学习相关育儿知识的责任。同时,也要基于相关理论,完成带孩子进行教育资源筛选、日常时间安排、发展目标制定的任务。

  • 分工层——家庭育儿的协调者:母亲完成规划、父亲出门挣钱、祖父母辈照顾生活、孩子负责进步,虽然多数中家庭已经摆脱“四代同堂”大家族式的生活方式,但也在现有家庭内,默契地形成了新的育儿分工。而孩子父母,则处于分工与资源协调的位置。

也正是这两大使命,成为了80、90 后父母家庭育儿的直接压力。

科学育儿的行动压力

“行为只是观念的呈现”。中国多数家庭面对孩子,认可的好的“教育”,无非以下几种:

1. 儿童发展有阶段目标——不达成,就落后

科学育儿理念强调,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育儿博客中,很多父母开始重视所谓的“儿童窗口期”,即在特定阶段如何引导孩子最为关键。

但如果孩子在某一阶段,没有达到特定成就,如几岁会走、什么时候换牙、小学前英语单词没有积累多少,不止是父母内心会有焦虑,总忍不住伸手“拔苗助长”。更大的压力,来自于配套形成的商业营销话语,与学校入学的考评体系,使得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完成阶段性的任务。

2. 个性化教育与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吗?

科学带娃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能力、兴趣和性格不同,育儿的方式也应因人而异。例如,针对孩子天赋的“多元智能理论”成为热点话题,家长们在网上分享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并提出“不要让孩子走我的老路”的共鸣。

由此,市场主流的培训服务,从思维到美术,从乐器到运动,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试一试,内心中总会有“万一耽误了孩子的某种天赋”的负担。

3. 环境与行为塑造——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言行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诸多“虎妈”与“狼爸”式的育儿方式也被不少家长注目。

但无论是“虎妈”还是“狼爸”,都将家庭教育的压力放在父母本身的竞争上。不仅要求父母本身具在心理发展、资源选择、沟通技巧有较高的专业性,自身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孩子思考和行为的引导。


总结来看,科学育儿的观念,不仅是社会观念中,对科学渴求、竞争焦虑的直接体现。更将父母对孩子的“爱”,具体到几类行为、几个目标、几个期待的工程化思维中。这些观念在传播过程中被简化、过度推崇,成为父母育儿“天职”的压力来源:

1. 科学育儿的工具化

科学育儿的理念在推行过程中,往往被工具化为一套操作性强、可量化的标准,使育儿变成了一种精细化管理。很多家长在接受了这些理念后,试图通过遵循“科学标准”来掌控孩子的成长过程,例如严格按照发展阶段的理论安排孩子的饮食、教育、娱乐等。各种培训课程、育儿产品推波助澜,使得育儿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基于爱的行为,而成为了消费品的一部分。

育儿被看作一项投资,孩子的成长被量化为一系列可以管理和控制的结果。

2. 个性教育的理想化

虽然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强调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每个家庭或教育环境,都能提供足够的资源,来支持真正的个性化教育,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压力巨大的环境下,家长常常在追求个性化和现实需求之间陷入矛盾。

3. 过度依赖科学与专家的权威

科学育儿观念推崇依赖专家意见和科学研究,家长往往习惯于从育儿书籍、专家那里获得指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长对自己育儿能力的信心,更多依赖外部权威。甚至忽略了自身的经验和直觉,家长逐渐失去了育儿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指出,现代社会通过“知识—权力”的结合对个体进行规训,育儿专家和科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控制”家长行为的角色。父母被告知如何“正确”育儿,而这往往是在一个复杂、充满变量的家庭环境中不切实际的过度指导。

4. 情感依附的双刃剑

过度强调情感依附,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对孩子的“情感投资”不断加深。社会中个体化趋势的增强,使得家庭单位成为个人情感支持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家庭而言,父母往往倾注全部情感在孩子身上。

情感依附如果失控,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孩子容易产生依赖心理,难以面对外界挑战。过度情感投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束缚。


虽然多数成年人,都会接受“儿童是独立的、需要被呵护”的常识。但从真正的育儿实践来看,科学育儿不只是高风险的现代社会,对于确定性、合理性追求的体现。更是父母在激烈的社会中,激烈竞争的家庭内延伸,“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以说,80、90父母,困在“科学育儿”的观念系统里。在此之外,带来更大压力的,则是整个家庭多位成年人的分工与协调。

家庭教育中的性别与分工

1. 作为“教育经纪人”的母亲,与作为“教育投资人”的父亲

我们努力不加入任何的性别权利立场,去探讨家庭中,母亲也父亲分工的话题。但毋庸置疑的是,多数中国家庭的母亲,本身承担着多重的角色和压力:

教育孩子是母亲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当你听到“鸡娃”一词,首先跃入脑海的,是母亲还是父亲?听到“含辛茹苦”一词,后边的主语是妈妈还是爸爸?为孩子择校、选择学区房,首先是妈妈的工作还是爸爸的?

“密集母职”首先是一种社会的潜意识,如有母亲企图挑战或不遵循这套霸权机制时,便容易被贴标签或定义为“不称职的妈妈”或“失败的妈妈”。“教育经纪人”,几乎成为多数女性面对孩子的被动选择。

但不能忽视的是,现有城市生活的压力,对于多数家庭来说,都需要“双职工”的收入支撑。而女性,依然要在职场上承担非性别化的、高效的、具备竞争力的职场身份。


并不是父亲要袖手旁观,从文化的默认心理看,父亲本身的承担的角色都与母亲相区别。心理分析学家鲁格·肇嘉在《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一书中,专门探讨了传统社会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特点。

他认为,由于母亲在怀孕期便与孩子建立了母子通感,她们比父亲表现出更多的“自然母性”,哺乳赋予了母亲天然的养育优势和“特权”。而父亲的拥抱和爱是刻板的、生硬的,远不如母亲的贴心和温柔,“与雌性对待母亲的身份相比,雄性带着更多的刻板、差异来拥抱父亲这一身份”。

当多数父亲默认选择“家庭顶梁柱”的身份时,即代表着他要成为家庭收入的主体、家庭外人脉丰富的社交者、工作中能力高超的担当者。

而在家庭内,父亲正在“被迫”学会成为孩子的看护者,学会成为母亲的助手或者翻版。

2. 祖父母一辈:孩子的照看者与情感支持者

当母亲主要负责监督孩子的学习,父亲主要负责养家糊口,家务劳动和琐碎的抚育工作主要由祖辈承担。祖辈一般负责接送孩子和大部分家务劳动,在带孩子的问题上,少有决策权。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等问题上,老人也要接受年轻父母“科学育儿”的指导。

与此同时,当父母更多扮演着孩子成长的理性角色,负责督促孩子完成成长规划、品质养成目标之时。祖父母则要补位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无论是孩子对于零食的渴望,还是学习压力过大时的情绪释放,祖父母都要承担好孩子情绪的承接、引导与安慰的角色。从而让家庭在孩子激烈竞争的路上,起到情感缓冲的作用。


可惜的是,抽象的提炼并不是现实的演进。虽然上文中,家庭教育的分工看似清晰,也给多数读者熟悉之感。但更为真实的,也给年轻父母带来压力的,则往往是这些养育分工在实践中的摩擦。下边这几个场景,或许对于多数有娃家庭来说都不陌生:

场景1:小明的妈妈是一位公司白领,工作忙碌,早出晚归。白天,小明由奶奶照顾。奶奶认为,小明年纪小,不应该太受约束,想吃的想喝的只要不太贵,尽量满足,孩子开心就好。小明时常对奶奶撒娇,奶奶几乎从不拒绝。 晚上妈妈回到家,发现小明吃了很多零食,作业还没完成。她教育小明:“不能这么任性!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才能玩游戏!”小明却大哭起来,跑去奶奶那里寻求安慰。 场景2: 小刚的妈妈一直注重健康饮食,认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合理的营养搭配,尤其要避免过多的油腻食物。然而,小刚的爷爷,却习惯于给孙子做一些他认为美味的传统食物,比如油条和腊肉。每次小刚想吃零食时,爷爷总是大方地满足他的要求。妈妈下班后发现孩子已经吃饱了,但全是垃圾食品,这让她非常生气。 场景3:小杰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他的妈妈认为孩子应该学会独立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比如自己收拾书包、准备学校用品。然而,奶奶总是担心小杰做不好,总是在他身边“帮忙”,穿衣、吃饭都要照顾得无微不至。小杰已经习惯了奶奶的帮助,每当妈妈让他自己动手时,他会找借口让奶奶代劳。

而在处理以上家庭中常见的育儿摩擦中,孩子父母不仅要作为“科学育儿”观念的解释和说服工作,填补两代人育儿的观念鸿沟,更要处理自身作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羁绊。

同时,日常工作的焦虑与压力,与亏欠孩子陪伴的情感包袱,更是让父母陷入复杂的情绪之中。


一边是看似自然的科学观念,一边是家庭中复杂的情感与情绪处理,再加上社会竞争中,择校与考分的“公平筛选”,不禁让多数80、90 后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天秤中,投入大量心力左右权衡。让许多 80、90 后父母不禁感慨:为什么在中国带孩子,就这么的难?

二、知识竞争与三代抱团,中产家庭教育的两大法宝

家庭教育看似是家庭内部的自主选择,但更多是整体社会结构的缩影。80、90后在家庭教育中的挣扎,还要从本身的社会教育体系中找到根源。

例如科学育儿的理性规划,其根源本身,就来自于孩子父母、祖父母辈在社会中竞争的“胜利”成果,更指向家庭对于未来竞争的焦虑与期待。

中产教育: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竞争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前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场景都集中在农村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孩子的教育支出,对这些家庭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北京大学教授林晓英曾在《十三邀》中回忆,80年代初交23元的择校费,已足以令一个普通家庭感到压力巨大。

在这种背景下,多生育成为了低收入家庭应对风险的理性选择。与其将所有资源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倒不如通过生育更多孩子来提高家庭整体的成材几率,分摊未来的养老责任。有些人批评这些家庭多生育,但从理性的视角来看,这是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为降低风险、摆脱贫困陷阱而做出的选择。

这些家庭并非盲目生育。事实上,他们在教育上也有清晰的策略。常见做法是两代人共同努力,集中支持其中一个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帮助他通过教育突围。为了快速见效,他们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应试教育模式,从小就进入类似毛坦厂的高强度学习。

然而,这种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在短期内有效,但在考分之外其他方面发展滞后,最终影响整体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贫困陷阱的一种表现,但对许多农村孩子来说,赢得这场教育选拔赛,或许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但与以往不同,现有一代的80、90后父母,工作生活多位于城镇地区,家庭对于教育投资的策略,有了整体的转型。

80、90一代父母,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高考,从而获得进入城市的入门券,较好的学历或具备竞争性的技能,是其能够在城市扎根的基础。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仅是家庭财富增加的表现,更多是家庭对于自己发展成功模式的一种复制。

由此,少生优育,在单个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提升其在择校与就业的竞争力,对于家庭本身的成功预期相对明确。这种代际模式相当于将家庭视为一个竞争组织,形成三代人整体面向社会竞争的共同努力。

而科学育儿,首先在方法和行动上,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套拥有脑科学、心理学支撑的合理解释,其浓重知识色彩,本身就是80、90后父母赖以成功的关键。

其次,从强调个性化、强调天赋发展、强调环境的优越性,更为父母本身的“中产属性”,提供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消费能力的体现,以及未来会更好的期许。

由此,放到更为宽广的视角下看。“科学育儿”风潮的兴起,本身就是中国40年经济发展在家庭教育上的体现,拆开来细看,以下几个要素是科学育儿的必要条件:

  • 大学扩招,知识经济活跃,成为阶层跨越的核心工具;

  • 城市化与新中产阶级的形成;

  • 城市内教育资源的分层,评价孩子水平与入学门槛直接挂钩;

  • 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于未来阶层保持或跃升的期许。

内卷,是对中产教育简单盖棺定论的总结。但“不得不卷”,则是80、90后父母在上述背景下的仓促反应。

三代抱团:城市生活压力的家庭突围

采访一个80、90后父母,为什么要让孩子的祖父母一辈,来到大城市帮忙带孩子,给出的原因多集中在以下几种:

  • 工作自由度:孩子上学、放学时间与父母工作时间不一致,需要祖父母一辈帮忙接送;

  • 生活成本:请保姆成本高,做饭、清洁等家务需要帮忙承担;

  • 情感连接:祖父母想念儿孙,希望能和孩子在一起;

  • 购房成本:房价太高,祖父母辈给了经济支持买房,来家里居住很合理。

或者换个角度,如果要回答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生孩子了?答案也很简单:

父母还没退休,没办法来帮忙带娃;工资还不够,没办法提供好的育儿条件;工作太忙,没办法好好照顾孩子;房价太高,买不起或不想背房贷。

但如果把目光投入全球,一个无需三代抱团,提供育儿条件的社会,则需要更多的公共投入与法律保障。


1. 直接给钱:多生多育多补贴

  • 法国拥有普遍的育儿津贴,根据2024年的标准,两个孩子的家庭每月可获得约131欧元,三个孩子约300欧元。同时,家庭可申请托儿服务税收减免,托儿费用的50%可申请税收减免,每个孩子的减免金额上限为每年1,150欧元。

  • 英国政府提供育儿税收抵免(Tax-Free Childcare),家庭可通过该计划获得育儿费用的20%补贴,最高可达每年2,000英镑(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可获得4,000英镑)。

  • 2021年,美国《美国救助计划法案(American Rescue Plan Act, ARPA)》规定,每个符合条件的孩子可获得高达3,600美元的直接补助(6岁以下的儿童为3,600美元,6至17岁儿童为3,000美元),无须缴税的低收入家庭也能获得全额补助。

2. 教育投入:一切为了孩子上好学

  • 每年开学季,法国政府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开学补助金(Allocation de Rentrée Scolaire),帮助家庭支付孩子返校所需的费用。

  • 2024年,符合条件的家庭可为每个6-10岁的孩子获得376欧元,为11-14岁的孩子获得396欧元,为15-18岁的孩子获得411欧元。此项补助帮助父母支付书籍、文具、校服等教育用品的费用。

而在以社会福利著称的北欧三国,其在教育上的补贴更是慷慨:

  • 免费教育:丹麦、芬兰和挪威的K12教育均为免费,所有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无需支付学费,确保了公平的教育机会。

  • 免费教材和文具:北欧三国的公立学校均提供免费的教科书和文具,保障了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基础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减轻了低收入家庭的负担。

  • 免费校餐:芬兰是北欧三国中唯一全面提供免费校餐的国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校期间享有营养均衡的午餐。丹麦和挪威也为部分地区或家庭提供免费餐饮补贴。

  • 交通补贴:三国政府均为住得较远的学生提供免费的交通服务,确保学生能够顺利上下学,不因交通问题影响上学。

3. 早期教育:学前保障全覆盖

  • 英国政府为3岁至4岁儿童提供每周15小时的免费托儿服务,部分家庭可享受每周30小时免费托儿服务。此外,低收入家庭的2岁儿童,也可享受免费托儿。

  • 在芬兰,托儿费用的补助根据家庭收入调节,政府通常承担大部分托儿费用。每个家庭每月支付的费用上限约为290欧元(约合310美元)。

  • 同时,法国支持家庭托管(Assistantes Maternelles),经过认证的托儿保姆在家中照顾孩子。家庭托管受到法国国家的资助,父母通过与保姆签订合同,并根据孩子的托管时间支付费用,国家也为家庭提供税收减免。


当然,在如今的网络情绪下,也有必要特地作一说明。列举以上信息并非为了说明某些国家比中国好。

在中国近期发改委的听证会上,一些学界呼吁多年的改革措施,诸如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完善社保体系、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也出现在近期的政策吹风中。

其原因在于,加大公共资源在家庭教育上的分担,在微观家庭视角会带来显著收益:

  • 性别平等的提升:公共托育机构和育儿补贴的实施,帮助家庭减轻了照顾孩子的负担。使得父母,特别是女性,能够继续工作,不至于因为需要孩子或者上学后老师“随叫随到”,而寻求一份灵活的工作,而这种灵活性的另一面就是低工资。

  • 父亲的参与增加:许多国家通过公共政策,如带薪育儿假和性别平等的家庭支持措施,鼓励父亲更多参与到育儿过程中。社会学研究表明,当育儿责任在家庭中更为平等地分配时,孩子的成长质量通常会更高。

同时,早期教育的支持,不仅是社会未来人力资本的投资,更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 人力资本的积累:更早、更广泛的教育投入,有助于孩子在未来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提升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 教育的公平性体现:早期托育的支持,对于没有能力支付早期育儿成本的低收入家庭来说,也能确保其孩子也能获得良好的早期教育机会,这在经济学上有助于减少代际贫困传递。


三、AI来了,家庭教育能更轻松一点吗?

相比起复杂的公共资源建立,阅读过我们专栏前作的朋友一定了解,追求新的技术曲线,以及由此发生商业创新,更是作者的追求。

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新一代的 AI 技术,能为家庭教育父母减负、孩子成长,提供哪些帮助?

打开家门,让 AI 进来

小时候,电视机前苦苦等待固定时间动画片播出80、90 后肯定很难想象,现在的孩子不仅看动画片随手可得,还能通过一些软件与动画人物直接对话。

作为父母,需要意识到的是,对于我们来说尚且带有神秘色彩、且未来光明无限的 AI,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来说,AI 本身就是日常工具,并不是什么划时代的产物。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说过:“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因此,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善用 AI 是家庭教育必要的一个动作。

AI 落地:家庭教育可以用AI做这些事

1. AI家庭咨询师:让 AI 成为新的家庭成员

如上文所述,不同代际的育儿观念冲突,是80、90父母在家庭沟通的主要压力来源。

在得到早期的课程《雪枫音乐会》中,曾有一名听众留言,“我们家里的氛围每天都像火药桶,婆媳关系、亲子关系每天都让我身心俱疲。但只有打开雪峰音乐会的时候,是我们家里最安静也最和谐的半个小时。”

引入具备专业性的家庭成员,不仅能从知识权威上构建家庭沟通的桥梁。更能够通过不同角度、不厌其烦的回答,为每一个家庭成员找到自己的角度,理解相关知识。

例如在饮食健康习惯上,AI 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现代营养学的理念。例如,对于老一辈人可能存在的 “孩子要多吃肉才能长得壮” 的观念,AI 可以解释过量摄入蛋白质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如肾脏负担加重等。

对于植物营养成分的拆解、食谱的制定,AI都可以起到专业性与顾问性兼得的角色。由此延展,无论是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健康计划、出行游玩规划,都可以通过这一新的家庭成员来解决。

2. AI 伴读师:让新一代也有阅读习惯

在 AI 进入孩子的世界前,pad和手机则是孩子世界中的“应许之物”。不同于这一代家长对于电子屏幕的恐惧,在孩子看来,平板和手机自然是学习、获取信息、娱乐的核心方式。纸质阅读在孩子世界中的衰落,也就自然而然。

因此,对于父母来讲,如何通过 AI发挥电子阅读的价值,形成新一代人的阅读习惯,也是值得探索的命题。至少在笔者的实践中,AI 在阅读中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做好这些事:

  • 阅读背景理解:中小学阶段,学校布置的阅读任务,是寒暑假家长需要配合孩子完成的必须。但孩子也会发问,现在是 21 世纪了,为什么还要读200 年前的《战争与和平》?而通过AI 能力,不仅可以回答这本书与当下的联系,帮助孩子深化其写作背景,同时也可以通过多轮问答,更好的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

  • 词义解析:主要用于在英语阅读、文言文阅读中的辅助性作用。

  • 进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文学之美的核心,是人文性之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所思所感,通过更高级的语言抒发人可以感受的边界。同样是在湖边,为什么王勃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妨让AI 扮演王勃,跟孩子聊一聊。

  • 多角度理解文本:学科教育的弊端,就是给了一套固定的思维定式,来理解文本之美。《达芬奇传》为什么不能是一本光学与流体力学的科普著作、《郭守敬传》为什么不能是一本北京旅游的手册?孩子的想象力,AI 可以接得住。

3. AI 导游

家庭出游,是不是有时候因为导游的“野史”讲解倍感尴尬?人挤人走到一个古建筑前,孩子问你这个老房子有什么好看?奔忙一天,除了累,是不是也担心孩子到底学到了多少?

科学育儿的压力,首先来自于父母本身的知识压力。在父母本身的专业性所限、学习时间被工作挤压的背景下,孩子的学习只能通过购买培训服务来获得。而在许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知识压力则可以通过AI 很好的承担。


此外,关于 1V1 口语陪练、作业辅导等学科学习场景,已有不少探索,在此不再铺陈。

需要承认的是,在 AI 应用还没有广泛出现之前,许多 AI 应用场景仍需要反复打磨,才能做到专业、好用。而这对于创业者来说,也是巨大的机会。


人的观念与行为,多是社会现象的倒影。大家小家,也是多重倒影重叠。

我们这篇文章从微观的家庭内部,以及宏观的社会分析,对80、90 后的育儿难题的解析多有冷峻、锐利的视角。对于多数父母而言,文章的分析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但知晓和理解本身,也是一种权利。

什么样的家庭组成、什么样的育儿方式,需要家长选择。希望本文能帮助家长,了解其背后的发生机制,让家长的选择带来更加笃定、更加从容、更加幸福。

毕竟,站在孩子的角度,家庭是包裹他们的温暖所在。

由芥末堆主办的GET2024教育科技大会将于11月11日和1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本文系GET2024教育科技大会十周年前瞻文章,作者李卓是知智教育创始人/CEO、前快手教育生态运营总监。李卓将亲临GET2024现场,分享自己对AI教育的洞察和见解。 如对AI教育有兴趣的伙伴,欢迎扫描文末群二维码,加入“AI教育GET群”继续讨论。 2024,新质学习力,GET见!

  • 育儿
  • 教育
  • 家庭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芥末堆看教育
芥末堆看教育
面向教育行业的专业新媒体
27578文章数 7812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亲子要闻

邻居嫌我家孩子哭,用大声放音乐来抵制,是我们错了吗?

头条要闻

警方征集"警虎"涉黑线索 其或涉呼兰"四大家族"涉黑案

头条要闻

警方征集"警虎"涉黑线索 其或涉呼兰"四大家族"涉黑案

体育要闻

德国首发中锋 10年前在工厂打螺丝

娱乐要闻

热巴生子风波愈演愈烈!网友扒出变化图

财经要闻

社科院建议发2万亿特别国债设平准基金

科技要闻

纯血鸿蒙正式发布,余承东∶打破欧美垄断

汽车要闻

换装14.6英寸大屏 吉利缤越L将11月上市

态度原创

手机
游戏
本地
数码
公开课

手机要闻

2699元起!华为nova 13系列一图看懂:首次支持北斗卫星图片消息

过于猎奇!城市模拟游戏《克苏鲁信徒》开启抢先体验

本地新闻

我和我的家乡|想不到吧 中国人有自己的火星营地

数码要闻

华为 WATCH Ultimate 智能手表新增“绿野传奇”配色,7999 元

公开课

TED|如何通过讲故事编织文化传承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