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叶蜂科—切叶蜂族(下):山切叶蜂
(8)三带切叶蜂
三带切叶蜂(学名:Lagella trizonata),切叶蜂科切叶蜂属的一种蜂类。
①形态特征
a.雌性
17—18mm。体黑色,胸部密被黄褐色毛;足红褐色;腹部1—3节背板端缘具白毛带。上颚4齿,第2及第3间隙均具切脊;唇基端缘直,表面具粗大刻点,呈皱状,中央具1不达端部的纵隆脊;触角第1鞭节与梗节等长,第2鞭节为第1节的2倍;颊边缘脊状,表面刻点粗大,颊的最宽处稍窄于复眼;胸部表面被密毛遮盖,见不到刻点;胸侧闪光,刻点均匀;前足及中足胫节端部具3个角突;腹部背板刻点粗,2—3节横沟浅,不明显。
体毛黄褐色为主,唇基被很稀的黄色毛;颜侧、颅顶、颊(近复眼边缘有鳞状毛)、中胸盾片、胸侧翅基片下、小盾片、后盾片、并胸腹节、第1背板均密被黄褐色毛;胸侧大部分被稀的白毛;腹部第1—3节背板端缘具白毛带;第2节背板被短白毛;第3—6节背板被黑色短毛;腹毛刷第1—3节黄色,第4—6节黑色。
b.雄性
12—13mm。与雌性区别为:上颚3齿;触角第1及2节宽短,几等长;腹部第1背板被长的黄毛;第2背板基半部被短的黄毛;第4—6节背板被黑毛,第6节黑毛长;第1—3节背板端缘具黄毛带;第6背板端缘中央凹明显;第1—3节腹板光滑具大刻点,端缘有浅黄色纤毛;第4节腹板光滑,刻点很稀,端缘半圆形,中央具一浅凹;后足跗节黑褐色。
②分布范围
贵州(石吁),江西(大余)、湖北(利川)。
(9)拟丘切叶蜂
拟丘切叶蜂(学名:Megella pseudomonticola)是切叶蜂科切叶蜂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a.雌性
20—22mm。体黑色。头宽于长;上颚4齿,外齿尖,第2及3齿间隙具切脊,第3间隙切脊长;唇基端缘小齿状,端部表面平滑,中央具光滑纹;唇基、颅顶及颊刻点密;颅顶端缘凹浅;颊最宽处几与复眼等宽;颅顶及颊边缘脊状;胸部刻点更密;后足基跗节基部宽于端部;腹部第1—3背板基缘具横沟,第1—5节背板刻点密;第2—5节背板端缘刻点少;后足胫节距端部钩将翅基片褐色;翅黄褐色,端部较深。
头被黑毛;额及触角窝周围的毛长而密;中胸、小盾片、并胸腹节及腹部第1节背板均被黄褐色毛;第3节背板端缘被黄褐色毛;第4一5节背板被稀黄毛;余各节被黑短毛;腹毛刷第2—3节腹板中部毛黄色,余黑色,第6节腹板端部被分枝状的羽毛;足被稀黑毛;后腿节外侧被黄毛;胫节内侧毛深褐色。
b.雄性
18 — 22mm。上颚3齿;唇基及额唇基密被黄毛;颜侧密被黑色长毛,颅顶及颊黑毛较短;上颚基部及颊端部密被浓密的羽状白长绒毛;前足基节密被羽状白长绒毛;胸侧被黑毛;胸腹面被羽状白长绒毛;胸部及腹部第1背被黄褐色毛;第2节背板端缘为黄褐色毛带;余各背板均被黑色短毛。
前足基节端部绒毛下具1小突:前足第2—4跗节长宽相等;中足胫节端部外侧脊状;后足胫节外侧脊状;后基跗节为胫节长的1 /2;第4腹板端缘透明;第6背板亚端缘中央具浅凹,双叶状,端缘具4齿突;第7背板端缘直,表面中央具宽隆突。生殖刺突球拍状,几与阳茎腹铁等长。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北京、上海、江苏(宜兴、海州)、浙江(舟山)、福建(福州、崇安)、江西(婆源、梅岭、大余)、广西(龙胜)、贵州(梵净山)、云南(西双版纳)、台湾。
国外分布:日本。
(10)连切叶蜂
连切叶蜂(学名:Neocressoniella conjuncta)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切叶蜂科切叶蜂亚科切叶蜂族切叶蜂属顶切叶蜂亚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性:11~12 mm。体黑色,翅基片红色。唇基刻点粗,中央几光滑,端缘中央稍弯;额唇基区稍隆,刻点粗;上颚4齿,第2及第3间隙有切脊;中盾片及胸侧刻点细密,后表面伸出一直达后足基节的钝突;小盾片刻点细密;前足基节具宽且尖的突起;腿节上表面稍隆,中部下表面光滑;前足跗节前角约为后角长的2~3倍;后基跗节稍长于胫节的1/2,两侧平行;第2~5节背板横沟细且完整,沟前刻点细密,沟中部稍隆,沟后刻点细密;第6背板端缘圆。头被黑毛,颊被白毛,颅顶毛金黄色;胸部红褐色毛,背侧角向腹面渐呈丝白色;腹部第1~2节背板端缘红褐色毛,第3~5节背板端缘两侧被少量红褐色毛;足背面被浅金黄色毛,腹面被红金黄毛缴;腹毛刷红色,端节黑色。
雄性:10 mm。与雌区别为:唇基中央光滑带宽,端缘波状;上颚3齿;颅顶毛密;小盾片密被纹状刻点;胸侧具瘤;前足基节无齿突,腿节下表面光滑区与粗刻点区明显区分,胫节中部宽,跗节正常;后足基跗节长于中足基跗节,顶端凹;第6背板横沟细且深;第4腹板透明,暴露;生殖刺突亚端部具凹刻。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福建(福州)、云南(蒙自)。
国外分布:缅甸,锡金,孟加拉,印度北部,斯里兰卡。
(11)红足切叶蜂
红足切叶蜂(学名:Pseudomegachile rubripes)是切叶蜂科切叶蜂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性:10~11 mm。体黑色,被雪白色毛。唇基密被细小刻点;颊及颅顶刻点较唇基刻点大;颊与复眼几等宽;中胸盾片及小盾片刻点似颅顶;腹部第1~2节背板具浅的横沟;各背板表面刻点细密。触角柄节及梗节黑色,鞭节黄褐色,顶节黑褐色;上颚端部枣红色;翅透明,翅脉黑褐色;前、中、后足(除基、转节黑色)均黄褐色。唇基端缘钝,表面刻点密;前翅端缘色深;胸部密被粗刻点;腹部黑色,刻点稀;各背板端缘具雪白色毛带;腹毛刷灰色。颜面、胸侧、并胸腹节均密被雪白色毛;腹部第1~5节背板端缘具宽的雪白色毛带;第1背板被直的白毛;第2~6节背板密被鳞状细白毛。
雄性:与雌性主要区别为触角第1鞭节长宽相等。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新疆(新和县、沙雅)。
国外分布:土库曼斯坦。
(12)山切叶蜂
山切叶蜂(学名:s str lapponica)是切叶蜂科切叶蜂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性:山切叶蜂雌性14~15 mm。体黑色,胸部被白毛,腹部具细白毛带。触角第1鞭节短于第2节;上颚4齿,第2间隙有切脊;唇基端缘中央具2个小齿突,表面刻点较颊者粗大,中部较大且稀;颊宽于复眼;颊、额、颅顶刻点均较唇基者密;中胸刻点极细密;腹部2~4节背板具横沟,沟内较沟后部刻点更细密;后基跗节基部稍宽于端部。体黑色,翅基片黑色;翅脉及翅痣均黑褐色;翅浅黄色透明;距黄褐色。体毛白色;颜侧及中胸背板密被较短而稀的白毛;颊、胸侧、并胸腹节、腹部第1节背板均被长而密的白毛;腹部第2节背板被短的白毛;第3~6节背板被短的黑毛;第1~4节背板端缘具细白纤毛带;足毛白色,后基跗节内表面黄色;腹毛刷浅黄色,端部2节黑色。
雄性:山切叶蜂雄性11~12 mm。颜面密被白色长毛;腹部第1~4节背板端缘具白色钎毛带;前足跗节黑褐色;第6背板端缘双齿状。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吉林(二道白河)。
国外分布:朝鲜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萨哈林岛(库页岛),哈萨克斯坦。
(13)拉达切叶蜂
拉达切叶蜂(学名:Xanthosaurus ladacensis)是切叶蜂科切叶蜂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性:10 mm。体黑色,腹毛刷狐红色,腹部第2~5节背板端缘具宽的白毛带。上颚3齿,第2及第3齿间距大;唇基刻点粗大且密;中胸背板刻点密,中央光滑具稀刻点。黑色,翅透明,翅基片及翅痣黑褐色。头部、胸侧及足被白色长毛;胸部背板被稀的白毛,两侧毛较浅;腹部第1~5节背板被稀的红色毛;第6背板被细纤毛,杂少量红毛;腹毛刷狐红色;后足基跗节内侧密被狐红色毛。
雄性:与雌性主要区别为:唇基密被白色长毛;上颚基部外侧具齿突;前足腿节(基部黑色)、胫节及跗节锈色,外侧具白色长毛;中足及后足胫节端部及跗节锈色;第6背板端部弯曲,亚端部为中央凹陷的脊突;第7背板中央尖三角形;腹部第1~3节背板被白毛,第3节背板端部及第4~5节背板被金黄色毛。
观察标本:西藏:扎达曲松,4200 m,1976.Ⅵ.12~14,2♀,黄复生采;聂拉木甲曲,4300 m,1966.Ⅵ.9,1♂,王书永采。
②分布范围
西藏(扎达、聂拉木),克什米尔。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