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933年12月一个清冷的早晨,从上海开往南京的客船上,诗人朱湘投江自杀了。曾经风光无限的清华才子,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为何要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呢?
敏感孤傲的诗人
朱湘,是湖南沅陵人。在他三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十岁时失去了父亲。自此,朱湘和哥哥二人相依为命。哥哥年长朱湘许多,为了维持生计,常常在外忙碌,与朱湘相处较少。并且朱湘的哥哥脾气不好,会打骂朱湘。
因此,少年时期的朱湘,既没有父母的疼爱,和哥哥的关系也不好,很少与人交流,自然而然就养成了敏感又孤傲的性格。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如果说有什么能给朱湘带来慰藉的话,那便是书籍吧。他是极聪明的,16岁时就考上了清华大学。进入清华后,朱湘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岁的朱湘开始在《晨报》、《小说月报》等知名刊物发表作品,与饶孟侃、孙大雨和杨世恩并称为“清华四子”,在当时是何等的风光!可朱湘又是个极其自我的人,在清华读书期间,除了文科课程,其他科目则是能逃则逃,在受到批评教育后依然我行我素,肆意翘课,藐视校规,直到最后,他被开除了。
离开清华后,朱湘辗转来到了上海,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的娃娃亲对象——刘彩云。在这之前,朱湘已经和刘彩云见过一面了,是由他哥哥带着刘彩云来北京的。但是接受过新思想熏陶,朱湘是极力反对包办婚姻的,即使在见到刘彩云本人后。
浪漫诗人的爱情
从清华来到上海后,朱湘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利,诗人的才气并不能填饱肚子,他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写诗来维持生活。恰在这时,他从哥哥那里听说刘彩云也在上海了,嘱咐他去看望一下。原来,刘彩云的父亲去世了,家中兄长独占了家产,孤苦无依的她只好来上海谋求生活。
也许是在异乡同病相怜的处境,让朱湘对刘彩云产生了同情。久而久之,这种感情就由怜悯变成了怜爱。他们结婚了,婚后朱湘为刘彩云取了一个很文艺的名字——霓君。
之后朱湘赴美留学,在此期间一直与霓君有书信往来。《海外寄霓君》里的信件里就写满了朱湘对霓君的爱情,而这组情书,后来和鲁迅的《两地书》、徐志摩的《爱眉札记》、沈从文的《湘竹书简》并列为新文学史上的四大情书经典。
诗人的浪漫终究抵不过柴米油盐
朱湘曾在信中写道:“霓君,霓君,你知道我现在是多么爱你啊!我回国以后,要做一个一百分好的丈夫,要做一个一百分好的父亲。”
可是等他回国后,却并没有实现。或许在内心深处,朱湘确实是深爱着霓君的,但精神上的浪漫爱情始终抵不了现实生活里的柴米油盐。
回国后的朱湘在安徽大学任职,为英文文学系主任。刚开始时,薪水还足够家用,可因为校方擅自把英文文学系改成英文学系,自尊孤傲如朱湘,大骂校方一顿后愤然离职。
离开安徽大学后,为了生活朱湘四处辗转,但由于性情原因,不仅没有找到好工作,反而得罪了不少人,因此他只能依靠卖文勉强维持生活。尽管如此,当刘霓君好不容易给他找了一份厂里流水线的工作,但是诗人骨子里的高傲与自尊,让他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便果断拒绝了。
而就是在这期间,朱湘的第三个孩子还未满周岁,便因为奶水不够,足足哭了七天七夜后,活活饿死了。而这件事,对霓君的打击一定很重。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两人在穷困潦倒的处境下,感情已经几近崩溃。
一生孤傲的朱湘因现实的生活也最终失去了霓君的爱情,他好似失去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支撑。
1933年12月5日的早晨,朱湘用借来的钱买来了一张上海到南京的船票。在船上,也许是对生活心灰意冷,也许是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又或许只是为了解脱。他纵身一跃,投入了波涛汹涌的江河之中,结束了他29年的短暂人生。
结语
民国才子多短命,纷繁扰乱的世界是容不下这样一个孤僻,敏感,桀骜的诗人的。朱湘死后,鲁迅称他是“中国的济慈”(约翰·济慈,十九世纪初期,英国浪漫派的诗人,因肺结核而英年早逝)。可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而冰心,更是直言他之所以自杀是因为贫穷。可更多原因,我想是因为那个时代吧,把这样一个极端的思想家、另类的天才诗人逼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吧。
我们为朱湘的不幸而叹惋,也为自己生活在今天这样开发包容的环境下而感到庆幸。艺术无价,生命亦是如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