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年轻时得了近视,老了就不会得老花眼了。”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毕竟近视和老花眼看上去都是与视力相关的变化。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科学的呢?
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眼睛的各个结构在视物时就像是相机的各个部件。巩膜是眼睛的“机身”,负责保护眼球;瞳孔相当于“光圈”,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角膜和晶状体就像镜头,负责聚焦光线;而视网膜则是感光的“底片”,接收外界的图像并将其传递给大脑。
当我们看远处或近处的物体时,需要调节焦距,让物体的影像清晰地投射在视网膜上。这个过程是通过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形状来完成的。睫状肌是一组围绕晶状体的肌肉,负责控制晶状体的厚度。当我们看远处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被拉伸得更薄,有助于将远处物体的光线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而当我们看近处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从而让近距离物体的影像聚焦到视网膜上。
近视和远视:屈光不正的常见形式
近视的成因主要是眼球过长,或者眼睛的屈光力过强,导致远处的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就已经汇聚成像,结果是看远处的物体模糊不清。近视者通常需要佩戴凹透镜来使光线在视网膜上正确聚焦,看清远处的物体。
远视则是眼球的屈光力不足,或者眼轴过短,导致平行光束经过眼睛后成像于视网膜的后方。远视者在看远处时,眼睛需要通过额外的调节才能把影像投射到视网膜上,才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远视力。正镜片(凸透镜)可以帮助远视患者矫正这种屈光异常。
老花眼:年龄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
老花眼的学名是“老视”(Presbyopia),它的成因与近视和远视不同。老视并不是由于眼球的长度或屈光力变化引起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眼睛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导致睫状肌再怎么努力调节,晶状体也无法像年轻时那样灵活地改变形状,从而使眼睛在看近处时无法清晰聚焦。通常,老视的症状出现在40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睫状肌的调节能力继续下降,近处物体越来越模糊。
很多人之所以会认为近视能“抵消”老花眼,是因为在近视者的眼中,远处的物体已经是模糊的了,似乎不再需要担心老花眼的问题。然而,近视和老视的发病机制完全不同,二者并不能相互抵消。
近视者的老视体验
对于轻度近视的人来说,老视的影响可能会稍晚出现。因为近视时眼睛的屈光能力在看近处时有一定的优势,近距离的物体依旧可能看得清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就能免于老视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即便是轻度近视的人,也会发现自己在看近处物体时需要更多的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老花眼带来的问题。最终,轻度近视者可能仍然需要佩戴老花镜,只是比普通人晚一些。
对于高度近视的人来说,情况则更加复杂。高度近视者的眼睛在远距离视物时本就模糊,当老视出现时,他们的睫状肌调节能力下降,既无法看清远处,也无法看清近处。在这种情况下,高度近视的人可能需要同时佩戴近视镜和老花镜,以应对不同的视觉需求。
得了近视就不会得老花眼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近视还是老视,二者的发病机制是不同的。近视患者在年轻时可能会通过眼镜矫正看清远处物体,但老视的发生与年龄有关,且不以是否近视为转移。因此,得了近视并不能“免疫”老花眼。
实际上,近视和老视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视力储备”的现象:如果一个人近视度数较低,在老视开始发展时,他们可能能够比非近视者晚一些感觉到老视的症状,因为近视在看近处时的优势能暂时“抵消”老视的影响。然而,这种效应是有限的,最终老视的影响依旧会出现。
近视和老视的发病机制不同,不能相互抵消。随着年龄增长,老花眼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近视患者也不例外。轻度近视者可能会延迟老花眼的出现,但高度近视者在老年时可能面临更加复杂的视力矫正问题,需要近视镜和老花镜并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