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去西安参加油脂分会九届一次会议的机会,专程去了一趟《中国油脂》杂志社,上世纪末笔者开始给《中国油脂》投稿,当时的稿费约5分钱一个字,一篇文章发表,大约有150元左右的稿费,世纪之交前后,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挣得了几笔稿费,但杂志社却从没有去过,当时只知道杂志社附设在西安油脂院,在劳动路上。
进入西安院的小院,《中国油脂》杂志社在右手的三层小楼里,社长办公室位于三楼,起初没摸着上三楼的门道,来回折腾几下才知道上三楼要从傍边的室外楼梯上去。杂志社包括整个西安院没见上几个人,后来听说都在忙着准备明天的油脂会议,中粮工科(西安)公司是本次会议的协办单位。
中国油脂杂志社办公楼室外梯
几乎所有的办公室的门都是关着的,档案室占了一间,我很怀疑能放下多少档案,我关心的不是我当时的投的稿件还在不在,而是早期刘复光、温士谦、秦洪万、周家铮等老一辈专家的稿件有没有保存?这些老先生的手稿应相当珍贵,可以放到武汉轻工大学油脂博物馆去珍藏的。
杂志社的办公条件出乎我意料的简陋,办公楼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我陡然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诗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西安院这个小院子可谓藏龙卧虎,曲永洵、王尔惠、董学奉、周家铮、丁福祺、萧国椿、周伯川、刘世鹏、赵国志、雷金丰、殷凤华、傅梅轩、吴艳霞、刘学沛等等许多圈内人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油脂专家都曾在此奋斗过。《中国油脂》杂志社原社长蒋新正高工曾告诉我,赵国志先生也常用“游子”的笔名发表文章,赵先生学的是俄语,又自学了英语、日语,他勤奋好学,擅长写油脂专业类稿件。
晚上照例和唐宝奎老师谈我的见闻、想法,唐老师是资深油脂人,发表了大量论文、论著。我以前搜索过唐老师发表的论文,我问了他获得了多少稿费,因为我以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韩国麒教授的追思会,在会上听闻武汉粮院的陈文麟教授说他经常给报刊投稿,获得不少的收入。唐老师给我聊起了他的投稿经历,唐老师记忆力惊人,我简单梳理一下,即可成文作为夜话的一篇。
《中国油脂》杂志是我国唯一的油脂专业类杂志,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还叫《油脂科技》,那时涉及油脂的杂志,除了有三所院校的学报《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郑州粮食学院学报》和《武汉粮食工业学院学报》,还有商业部粮食科学技术情报所 《 中国粮油食品》 、《 国外粮油科技 》 、《 中国粮油科技文摘》 、 《 国外粮油科技文摘》 。商业部粮油工业局 《粮油工业技术经验交流》 ,上海市油脂科学研究所《 油脂 》 ,其他还有各省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编辑的粮油科技杂志:
北京粮科所《粮油食品科技》、《天津粮油科技》、《 上海粮油科技 》 、《辽宁粮油食品科技》、《内蒙古粮油科科》 、《河北粮油科技》、《山东粮油科技》、《陕西粮油科技》、《四川粮油科技》、《安徽粮油食品科技》、《武汉粮油科技》、《浙江粮油科技》、《湖南粮油科技》、《广东粮油科技》 、《新疆粮油科技》、《旅大粮油科技》、《九江粮油科技》、《肇庆粮油科技》 、《贵州粮油科技》等。
《 国外粮油科技 》1980年由粮食部粮食科学技术情报所创办,当时唐宝奎远在新疆边境,开始向该刊投稿时如泥牛入海。以后才有了好转,杂志社对在边疆工作的人员还是照顾的,刊登了唐宝奎翻译的资料。他们发现唐的译文比较准确符合原文,文字也比较流畅,有了好感,就顺利了,使唐宝奎受到鼓励、有了动力。编辑建议供稿时不要翻译长文,因为情报所内和兄弟粮科所等有专职人员从事这翻译,他们搞是本份工作。让唐宝奎把译文浓缩精简搞成文摘,刊物中有"油脂文搞″专门这一栏目,以短文形式在这栏目中刊出,所以唐老师绝大部分的译文都是以文摘形式的登出来的。
左:原西安油脂研究设计院院长丁福祺,右:唐宝奎
唐老师当时翻译的译文有:
1、棉仁直接浸出时蛋白质和棉酚的形态 ——国外粮油科技1982.NO.1 46-47
2、净化予榨葵花油的层叠式澄机 ——国外粮油科技 1984.NO.2 40
3、制取硬化油的现代化装置 ——新疆粮油科技 1988.NO.1 58-60
4、剥壳分离相结合的P3-MOC型葵花籽剥壳机 ——新疆粮油科技 1988.NO.1 61
5、油菜籽直接浸出 ——新疆粮油科技1988.NO.1 62
6、精炼车间污水的处理 ——新疆粮油科技 1988.NO.3
7、向日葵粕制取蛋白产品 ——新疆粮油科技14-16
80~85年(六五期间)唐宝奎本人登载于部、省级刊物上的文章译文目录
粮食工业:1980年NO.2 70~71页,1篇(与胡华轩合写);
MF-200、MF-350型磨粉机改为链转动。
国外粮油科技:1981年NO.4 67页 2篇
1、用现代化盘式过滤机初步精制机榨葵花油
2、加工棉籽时的原料损失。
国外粮油科技:1982年NO.1 46~47页1篇:53页1篇:
1、在直接浸出棉籽时蛋白质和棉酚的形态;
2、用振动分离机清选向日葵。
国外粮油科技:1982年NO.2 61页2篇
1、高酸价棉籽油的精炼;
2、用盐水溶液进行壳仁分离。
国外粮油科技:1982年NO.3 42页1篇.
1975~1990年世界植物油生产和展望。
国外粮油科技:1982年NO.4 61~62页4篇.
1、一种新空分水器;
2、湿热处理向日葵仁;
3、三效蒸馏装置精炼混合毛油;
4、用冷冻吸收法回收自由气体中的溶剂;
油脂科技:1982年NO.3 62~64页1篇
95型榨油机齿轮箱箱盖结构的两点改进。
国外粮油科技:1983年NO.1 61页 62页3篇
1、应用渗析法研究植物油;
2、水平输送棉籽时的阻力;
3、三效蒸发装置。
国外粮油科技:1983年NO.2 62页3篇
1、在可调气体介质中保管向日葵油料;
2、有效通风对棉籽内类脂物质含量的影响;
3、大气冷却器。
国外粮油科技:1983年NO.3 62页2篇
1、烘干对向日葵籽质量的影响;
2、油和棕榈油氢化时甘油酯的结构变化。
国外粮油科技:1983年NO.4 61~62页5篇:
1、精炼向日葵予榨油的经验;
2、测定浸出轻汽油中水分的仪器;
3、回转烘干法对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
4、向日葵油磷脂浓缩物的粘度;
5、油脂浸出生产中不凝结气体的净化。
国外粮油科技:1984年第一期61页2篇:
1、净化予榨葵花油的新设备一层叠式澄清机;
2、溶剂组成成分对浸出效率的影响。
国外粮油科技:1984年第二期40页一篇;62页2篇:
1、净化予榨葵花油的层式澄清机;
2、沙棘果油;
蓖麻籽制油过程中工艺因素对蓖麻油性质的影响。
国外粮油科技:1984年第三期59~60页3篇:
1、高油分油料葵花籽的新压榨方法;
2、油脂工业中碱炼污水的净化;
3、用电介质溶液净化混合油。
新疆科技报:第236期(1984年12月14日第3版)一篇:
棉毛油中棉酚的去除法
陕西粮油科技:1934年第4期60页一篇:
西北地区第一个环形浸出车间在新疆农九师建成投产
国外粮油科技:1984年NO.4 59~60页4篇:
1、葵花籽不剥壳榨油;
2、采用不加热空气干燥葵花籽;
3、从棉皂脚中分离出中性油脂;
4、浸出生产中的自动控制和调节仪表。
油脂科技八五年增刊(第三次全国油脂专业学校往年论文选编):728页,1篇:
新疆三种古老而珍贵的野生油料
国外粮油科技:1985年第一期61页一篇:
直接浸出中棉籽料胚的制备
国外粮油科技:1985年第二期61页2篇:
1、棉酚脱除新法;
2、合成纤维过滤布的使用经验。
国外粮油科技:1985.NO.3 63页5篇:
1、棉籽混合油的净化装置;
2、混合油汽提时蒸汽耗用量的确定;
3、磁化溶剂对粕中残油率的影响;
4、用微量法测定葵花蛋白产品的营养价值
5、葵花颗粒浸出时频粒的制备方法。
国外粮油科技:1985年第四期第61页5篇:
1、几种以莱籽油调制的食品工业专用油脂
2、油脂脱臭中挥发性物质的回收;
3、菜籽油的脱磷脱酸:
4、油籽精选新的工艺方法;
5、向日葵壳的利用。
新疆农垦科技:1985年第三期35~36页一篇:
谈谈棉酚的毒性及其去毒与提取棉籽蛋白
左:油脂分会名誉会长王瑞元,右:唐宝奎
1982年农业部农垦局在北京举办全国农垦系统″粮油加工生产技术培训班″,(当时兵团撤销改为新疆自治区农垦总局),新疆农垦总局是农垦系统大单位,有30多个名额赴京学习,唐宝奎已毕业19年了,无机会出差北京,而新疆农垦总局已有计划自己随后也要办训练班,物识好的几位教员也有机会参加学习,唐是铁定的教员人选(1980年油脂培训班就去讲过课),但培训班没有考虑让他参加,因为唐老师本身就是大本毕业,不占这个名额了。唐老师知道后提出,述说自已工作已19年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北京,这次是机会难得,机不可失,这样才争取到去进京皇城出差的机会,并且作为总局30多个学员的带队人参加学习。
在部办的粮油加工培班的讲课的教员中,讲粮食加工的教员有的是唐宝奎同届甚至还比他晚的无锡轻院校友,如从北京粮机厂邀來讲粮机的张九华,是与李玲老师(唐宝奎的爱人)是同班同宿舍而且是上、下铺,她时惊讶的问唐老师:″ 你怎么来学习?″ 油脂讲课的李志伟、闪震电两人,是天津轻院毕业的,在大家熟悉后,李志伟也问唐老师。唐老师基本上未认真听课,而是去商科院拜访油脂和制粉的前辈们,也去轻工部与下属单位、南苑油厂、北京粮科所等等单位拜访老同学和校友。这样认识了商科院的王工(王尔惠)、谢工(谢锡怡)。首先拜访的是王工,那时候他话不多只谈了不到10分钟,相见就是那么一次。现在却每天与王老有微信交流,讲不完以往的阵年旧事。与谢工(谢锡怡)谈的时间长一点,他没架子很平易近人,他还说曾协助刘复光先生画过一些图纸等事。后来听倪培德老师讲过谢给刘先生画过图纸,就对上了。唐宝奎在粮科院重点是拜访从事制粉生产技术的席德清工程师等,那时候工作重点也是小麦的加工生产面粉。席工是荣氏江大毕业留过苏,文章、译文很多,是大名鼎鼎的。他告诉唐宝奎,他是无锡羊尖(紧连张家港)人,也平易近人,拜访他2次。
北京期间,唐宝奎还专门拜访了《国外粮油科技》编辑部,几位年轻人,都是学外语出身。此时他们才知道唐工作单位是是在遥远的新疆边境地区,而且是在基层生产一线,肃然起敬,只有这样见了面近距离的交流了解,拉近了距离。
同样能订到(苏)《油脂工业》专业刊物也是有故事,是很不容易的。唐宝奎在校时是分在俄语快班,人不多,油581和582两个班才8个人(582班马振华、徐生庚、蔡云升、张汉军和朱元言计5人,561班3人:唐丶陆启明、王菁。陆启明他分配重庆轻工系统(洗涤厂),黄工(黄学章)认识他,食工系5个班(油2十酵2十食1)加粮工系5个班的快班人员合起来组成一个小班,约30多人,因此那时候唐宝奎就认识了粮工专业的这些同学。他自己对俄语有兴趣,笔译可以,口语很差,哑巴俄语。工作后条件好了想订一份(苏)《油脂工业》,但是在1962年新疆发生″伊塔事件″后,不允许个人订阅苏联报刊杂志,即使是技术性的专业刊物,要经过层层报批,从单位申请盖章至师、州外办,到区外办审批盖章。普通老百姓先要政审,逐级上报、转到自治区是猴牛马月。天无绝人之路,唐老师的表姐在上海卫生局情报站工作,她们订阅外刊容易,即使俄文刊物也没有这么多清规戒律,条条框框,她在订阅后每月邮局送到后又重新改寄给唐老师。这样突破了一道一道的坎。那时还没有专业杂志发行,翻译出来了也无处投稿,这样坚持了多年。文革期间,各单位都乱七八糟,订阅也中断了。文革后,这份刊物恢复了,我国也聪明了,开始有了用普通纸翻印的印影版,价格还便宜,只是纸质次一些,这样订阅了几年。唐宝奎开始了白天当技术员、工程师,晚上挑灯夜战,艰辛地翻泽文章资料,出现前面所言的,得到认可和选用,加起来估计达6~7万文字。改革开放后,我国敞开与欧美技术交流,大量资料进入。我国又热衷于消化,开阔了视野,消化吸收欧美发达国家的成果,苏联"老大哥″的东西明显陈旧落后落伍了,老弟超越了老大哥,这一刊物也终于寿终正寝停办了,自己也不关心俄文了,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
唐宝奎老师将俄文专业书、历年订阅的(苏)《油脂工业》全部捐给了筹建中的《中国油脂博物馆》了。
(未完待续)
三槐堂游子记于粮山
油脂化工专家蔡孔耀
油脂专家窦龙源
油脂工程专家周家铮
从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到郑州粮食学院
油脂人有颗感恩的心
无锡轻工业学院是谁创建的?
远逝的传奇——昆山油脂化工总厂秦含章与江南大学的情结
无锡粮机厂
长治粮机厂
大连——中国油坊之都
无锡第一家机器榨油厂
史海钩沉——私立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
史海钩沉——新中国食品工业系成立七十年(二)
史海钩沉——油厂的试验田
史海钩沉——新中国食品工业系成立70周年(一)
史海钩沉:无锡轻工业学院建院八教授
那些被淡忘的油脂工程师
郑州油脂化学厂的初建与油脂工业研究室的成立
旧影记忆:郑州油脂化学厂
难忘的粮食学院往事
浸(qin)出还是浸(jin)出?
新市油脂——百年油企翻开发展新篇
上海近代机器榨油工业之发端
桐油大王沈瑞洲
蛟河油厂今何在?
油史钩沉:油脂工业的一面红旗——四平植物油厂
油脂浸出工艺的发展历史补遗:土法浸出工艺设备
再也回不去的青山湾
一次难忘的聚会
当代油脂化学家、美籍华人张驷祥教授
贝雷与《贝雷化学与油脂工艺学》
中工所油脂实验室——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油脂实验室
早期的生物柴油厂——重庆动力油料厂
我国油脂科技事业的先驱——顾毓珍先生
中国油脂学科的先驱——王昶教授
中国油脂学科专家——刘复光教授
中国油脂化学的泰斗——汤逢教授
伦世仪:食品与发酵学科的源头与脉络
温州清明化工厂走出去的油脂科技拓荒者
油脂化工专家、中国合成洗涤剂工业的奠基人-沈济川
我国第一套预榨—浸出生产线的诞生
“当代油脂化学家、美籍华人张驷祥教授”补遗
半个世纪的记忆:礼赞在南通油脂厂投产的两项突出的科技成果(下)
对南通油脂厂尤常总工的回忆
油海风云——南通宝港油脂沉浮录
江苏榨油之延革——工艺设备
油脂工程师之家·感恩一路相伴
【油脂工程师之家】
投稿邮箱
oilsengineer@163.com
油脂工程师之家 oilsengineer“油”您参与,油脂圈将更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