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看,姓名只是人的称谓符号,就像物品有标识一样,是用来区分彼此的,不应有什么别的含义,但事实并非如此,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演变,人的姓名具备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时代的人名,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人名只是个符号
举个例子,像赵抗美、钱援朝、孙解放这几个名字,不用问我们也清楚它们的主人大概率生于建国初期,这是时代在人名身上打下的烙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征。那这种烙印在古代有没有呢?显然是有的,比如说三国时期的遍地单字名。
算起来,这一现象是汉朝人名演变的结果,要想说清原因,就得去汉朝找。
汉朝姓氏的变化:姓与氏合一
在现代人眼中,姓和氏毫无区别,姓氏就像《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一样,是一个双音节词,一直黏在一起,用来表明一个家族的特征。非要把它们分开,其意义也是相近的,单用“姓”,比如“我姓王”,是指姓氏;单用“氏”,比如“张氏兄弟”,也是指姓氏。
然而,一开始的姓氏完全是两个概念,分别有着自己的功能。
“姓”的来源有很多说法,但都跟母系氏族社会有关,这从“姓”的字形就可以看出来,许慎《说文解字》释“姓”:“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姓”也从母姓转移到了父姓,成为一个家族血统的代称,不同的姓代表了不同的家族。而在家族内部,各有分支,同样需要加以区分,“氏”便被赋予了这个职能。
《通鉴外纪》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区分支属的功能进一步演变,就成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没有,这跟“氏”的来源有关。
《左传·隐公八年》载: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氏”并不能随便取,需要经君主授权。天子具有最高的分封权力,可因臣下之功,分封土地、赐姓、赐氏,允许其建立独立的家族或者分支。诸侯作为天子之臣,不能赐姓,但可以赐氏,众仲说出上面这番话,就是为了回答鲁隐公的疑问,如何给司空无骇赐氏,最终,鲁隐公给无骇赐氏展。
不过春秋战国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礼崩乐坏,鲁隐公时期尚属春秋初期,到得后来,赐氏制度已是形同虚设,不少人开始自己立氏,比如宋国的重臣华督,因字华父,自立华氏。
按照赐氏制度,赐氏是在人死之后与赐谥一同进行的,也就是说,立功才有可能在死后给子孙挣来一个“氏”,不仅充满了不确定性,还堵死了绝大部分平民和奴隶获得“氏”的通道,毕竟当时是贵族的天下,平民和奴隶很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更别提立功了,但华督这种自己立氏的举动给了他们希望。
“氏”的“别贵贱”功能使得人们对“氏”充满了向往,谁都想当个贵者,可是正当途经(赐氏)太难了,人们干脆绕开了这条路径,另辟一条道路(自己立氏),尤其是当时并没有针对这条路的惩罚方式,于是贵族先试了试水,随后风靡天下,自己立氏成为风尚。
尤其是在战国时期各国相继改革,将平民和奴隶全都纳入国家管理体系,要当兵、要纳粮,作为回报,军功可以用来换取土地等,平民和奴隶已经具备了立氏的资本,氏的数量自然暴涨。
等到大家都有了“氏”,“别贵贱”的作用自然消失,并且带出另一个后果——“氏”把“姓”给吞并了。
“姓”是一个家族的称号,不用来冠名,这方面还有男女之分,男子一般以氏冠名或字,比如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女子则把“姓”当作后缀,其名一般不示人,“姓”前面是排行、国名、丈夫的谥号等。
随着“氏”的普遍化,以氏冠名成为社会当中称呼人的主流,“姓”与“氏”的作用逐渐趋同,最终混而为一,贵族在“姓”与“氏”上面的垄断特权彻底消失,“百姓”这个词从原来的贵族专属变成指代平民。
至迟到汉初,“姓”与“氏”已经完全合一,我国姓名的基本模式就此确定,就是以姓氏冠名,“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也变成了姓氏的传承。
司马迁主要活跃于汉景帝和汉武帝两朝,离战国时期大约百年,在其著作《史记》当中,随处可见姓氏不分的例子,比如把秦始皇称为姓赵氏。
汉朝人名的变化:单字名盛行
得益于《三国演义》及其衍生品,三国时期成了我国历史上最火的一个时期,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三国时期的一个人名现象,那就是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
如果把单字名的发展画成一条曲线,那么三国时期将是这条曲线的第一个波峰,在它之前的两汉和在他之后的两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当然,按照时间排位,两汉时期的单字名发展是在上升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流行的说法是王莽的法令:禁止国人取双字名。
《汉书·匈奴传下》载: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
《汉书·王莽传上》载: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
《汉书·王莽传下》载:莽曰:“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从《王莽传》的记载来看,这个“时”是在汉平帝时期,在元始三年(公元3年)以前,很可能在汉平帝继位后不久,王莽就发布了禁令,随后一批人因此改名,包括匈奴单于和王莽长孙王会宗。后来王会宗有谋反企图,事发后自杀,被王莽复名会宗,以示贬损。
王莽是个复古派,他称帝后发起的改革,目的就是恢复并不存在的上古大同社会,很多政策都照着这个目标来,结果越改越乱,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新朝由此走向灭亡。
这个禁令比新朝(9年建立)要早上几年,但也有着很明显的“王莽改制”色彩,是王莽崇礼的一个表现。在23年新朝覆灭后,王莽的改革被全盘推翻,这一禁令也应难逃一劫,奇怪的是,禁令执行地异常的好,造成了三国时期单字名盛行的局面,还影响了数百年的人名数量走向。
从禁令颁布到新朝灭亡,不过短短二十三年,最多只有一代人,想要将此禁令造成的影响传诸后世,还持续两三百年之久,基本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单字名的崛起就另有缘由。
这事还是绕不开王莽,他发布禁令是为了崇礼,崇礼就要禁双字名,是因为二者不相容?还真有这种说法。
《公羊传·定公六年》载: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公羊传》和《左传》一样,都是用来解释《春秋》的,加上《谷梁传》,它们合称“春秋三传”。这三本书的出现,都得归功于孔子的春秋笔法,他在编纂《春秋》时搞微言大义,“一字含褒贬”,导致《春秋》经文简略,极难理解,必须要加以注释。
比如郑庄公消灭弟弟公子段,《春秋》只有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前因后果写了一大堆,让人看的清晰明了,《公羊传》和《谷梁传》也逐字逐句解释了一段。
问题在于,三传的作者都不是孔子,他们真的能完全理解孔子的意思,不至于出错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公羊传》关于二名的理解就不能服众。
《公羊传》认为“二名”就是双字名,所以“仲孙何忌”被写作“仲孙忌”,这是孔子在维护礼啊,然而孔子本人并没有讥双字名的举动,他很是推崇的上古贤君帝尧名放勋,帝舜名文命,夏商周三代均有不少君主取双字名,孔子之母名征在,但孔子从未发表过双字名不符合礼的言论。
《礼记·曲礼》载:“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
意思是说,“嫌名”(音与名相近的字)不用避讳,双字名只要不一起用就不用避讳。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周礼里面,双字名是很普通的事物,避讳制度都特意作了规定,完全没有“二名非礼”的表述。
尽管如此,汉朝的儒生们却对《公羊传》的说法深信不疑,这其中,董仲舒有很大功劳。众所周知,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从此儒家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而董教父,专业学的就是《公羊传》,随着《公羊传》的流行,所谓“春秋讥二名”的说法就越来越响。
当然,把单字名的流行全归结于《公羊传》的错误也是偏颇的,人名数量变化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必然跟当时的社会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翻开先秦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期虽有不少双字名,但数量是逊色于单字名的,社会上的人名长期以单字名为主。人们在取名的时候,往往会倾向主流,正如今天人名以双字名为主,取名时也多考虑双字。
这种主流从先秦走到秦再到汉,随着《公羊传》的影响扩大,催生出了儒生复古派王莽的禁止双字名法令,即便这道禁令很快就被废除,但它只是社会观念的一种体现,单名潮流仍然存在并且备受追捧,单字名因而在汉末三国时期达到了顶峰。
以上结论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人名数据都依赖于史书记载,而能够留名青史的大多是非凡人物,出身平民的比较少,有没有可能在上层是流行单字名,在平民当中反而是双字名占优势的呢?不得而知。
汉朝人如何取名:大汉气象
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汉朝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内,人们的取名偏好也跟先秦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
先秦时期,人们取名比较朴素,逮着什么取什么,生理特征、家禽家畜,全都能拿来当名字。
比如晋文公叫重耳,据说他是骈胁,肋骨紧密相连,曹共公为此还偷看过他洗澡,虽然搞不清楚他为什么叫重耳,但他显然把这种朴素延续下去了,他的儿子晋成公叫黑臀,大概是因为屁股上有黑色的胎记吧。
还有鲁成公叫黑肱;有一任周公叫黑肩,在周平王死后主持大局,扶立周桓王;楚国也有个黑肱,是楚共王的儿子。
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家书是湖北云梦睡虎地挖出来的《黑夫木牍》,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秦国士兵,叫黑夫,他的两个兄弟分别叫惊和衷。
由此可见这种朴素还是全民性的,上到诸侯,下到普通士兵,都是这么不讲究。
到了汉朝,虽然老刘家是平民出身,但那时刘邦,后人可是有文化的,讲究的东西也多了,由上而下,汉朝人取名从朴素转向了寓意。
有追求功名、匡扶国家的,比如韩安国、于定国、赵充国、赵广汉等;有图霸称雄、崇尚英武的,比如黄霸、杨雄、苏武、班超等;有仰慕先贤的,比如张禹、陈汤、邓禹、周昌等;有追求健康长寿的,比如霍去病、严延年、陈万年、田千秋、严彭祖等。
疆域的扩张、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使得汉朝国力鼎盛,社会各个方面都流露出一种蓬勃朝气,人名正是其体现方式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