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医学诊疗的基本原则。摆脱“提分”和“赚钱”的裹挟,理性认定学习困难,学习困难门诊科学设置、规范运营,才能达到医教融合、以医促教的效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作者 | 吕 建
近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理卫生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联合设立“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该门诊为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感到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挂号费300余元,首批就诊号源放出后很快便约满。开设基于医学干预的学习困难门诊,上海此举并非首例。此前北京、广东、江苏、广西等地都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目前这一门诊已经辐射到中小城市,成为家长的“新宠”。
学习困难门诊爆火背后是庞大的患有学习困难“病”的学生,事实上学生是否需要这样的门诊,还要先打个问号。
从“患者”端看,家长育儿焦虑很可能使学习困难“患者”范围被扩大。不少家长对学习困难门诊存在误解误读,家长“首诊”大多只看分数,往往把考试分数低甚至绝对成绩不差但排名靠后现象与学习困难画等号。有的家长则视学习困难门诊为“提分神器”,希望借此帮助孩子完成“抢跑”“超车”。这种心理容易让家长陷入“疑病从有”“治未病”“小病大治”等过度就诊误区。如果攀比跟风,互相效仿,学习困难“患者”数量很可能增加。
从“诊疗”端看,教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知生莫若师,即使学生真的患有医学意义上的学习困难,教师也是最清楚原因的人。也就是说,孩子学困与否、学困程度如何、学困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教师最有发言权。未经教师筛查,家长与门诊“一拍即合”,这是挤占了教师执教空间。教师“首诊”失位,一些目的不纯的学习困难门诊很可能越界经营,导致诊疗范围泛化、诊疗手段滥用、诊疗功能异化,对孩子成长有害而无利。
如此,并不亲民的挂号费、诊疗费在增加家长经济负担的同时,不仅加重了育儿焦虑,还不利于教育生态的建构,成为“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又一阻碍。更严重的是,扩大诊疗范围还会有意无意给孩子贴上“有病”的标签,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是医学诊疗的基本原则。摆脱“提分”和“赚钱”的裹挟,理性认定学习困难,学习困难门诊科学设置、规范运营,才能达到医教融合、以医促教的效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基于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强力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加大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力度,强化中小学校课堂提质、作业减量、课后服务升级,提升群众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化解家长育儿焦虑。同时,要广泛宣讲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加大教育常识科普力度,增加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供给,让更多家长理性面对孩子的学习困难,帮助孩子科学选择“脱困”办法。
教育管理部门、卫生健康部门也应加强工作协调,明确诊疗范围和规范,预防学习困难医学干预扩大化。中小学校要建立学困生帮扶工作机制,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让一部分非病理性学困生早日“脱困”。总之,在确保中小学生身心安全的前提下,家、校、医等各方要同向而行,有效开展学习困难医学干预,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作者系安徽省督学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评论版
编辑 | 白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