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开对外展示的一场高原山地模拟实战演习中,其中出现的重型与轻型主战坦克,都前所未有的在炮塔顶部临时增加了钢条焊接成型的“顶棚”,于是被外界戏称为东方大国自家的主力坦克装甲集群,也终于进行了大规模的“棚改”。这种新现象,不但没有被“喷”,反倒基本都是赞扬之声:那意思是属于立足于实战,主动放下大国陆军的架子,学习国外正在进行的、重型战争中的有益的作战经验。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本国坦克装甲集群的战场生存率。毕竟先保存自己、然后再考虑如何消灭敌人,是任何时代任何战争中必须时刻强调的基本法则。给主战坦克的炮塔上临时加各种“顶棚”,最早来源于几年前的中东某内战的战场。事实证明相当有效。在激烈的城市巷战与各种与单兵,
反坦克武器的短兵相接中,增加顶部与侧面钢棚的坦克与其他装甲车辆,可以大大降低面临RPG与轻型反坦克导弹攻击的伤害程度,让综合战损率至少降低三到五成。毕竟不用说现场实际伤害直接降低一半,即使能降低10%到20%,那么临时给装甲作战单位焊接上一套钢网或者钢棚,也是非常值得的。其实不论增加钢棚还是外侧的钢网,都算是外加了一层额外的轻型附加装甲;在技术原理上主要是给面向本方坦克与装甲车辆来袭的各种低中速破甲弹头,通过外在钢网与钢条的物理阻滞与碰撞切割效应,来提前引爆空心装药战斗部,让其无法实现过去破甲弹头直接碰撞车辆主装甲瞬间引爆的最佳炸高;也就是让其破甲射流提前激发或者偏转,让其当即失去强烈的破甲穿深。这样就实现了有效的,
防破效能。高强度的外在钢网包括钢条棚,甚至可以直接卡住或者破坏RPG类低速来袭弹头,扭曲其药罩的正常外形,让其不能引爆或者即使能引爆也无法形成聚能射流,这样的防御效果就更好了。但是简单的后加钢棚也不是万能的。到了最近二三年的欧洲重型战场上,面对无处不在的标枪一类的、精确攻顶的重型反坦克导弹;或者可以近距离精准选择攻击位置的自爆式无人机,简单的顶部钢棚防御作用大大下降。于是在部分主战坦克,出现了上上下下都被临时“大型雨棚”包裹的严严实实,全车只对外露出炮管的前端。真正回到了坦克诞生之初,作为“进攻性乌龟壳”的原始状态。当今世界,其实明显陷入了一个坦克无用论的悖论。也就是堂堂五六十吨又造价高昂的主战坦克,在实战的战场上,
几乎成了人尽可欺的“软柿子”;哪怕有三四千辆主战坦克集中投入战场,都不够一年下来消耗的。但问题是一旦主力坦克集群基本消耗完毕,又没有任何新的陆战基础设施,可完全替代传统的钢铁洪流。这也是当今的欧洲战场,从一开始的三天之内突击500公里兵临基辅城下,到目前双方打上半年,战线都不会移动20公里的根源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两边都无力再组织起上千辆主战坦克的大规模突击行动。而某大国据说仍然保有至少6900辆普遍经过现代化升级的主战坦克。这个实力在全球都没有哪个对手可以望其项背。而现在积极探索适合现代化超复杂战场条件下、陆基装甲集群快速突击的战法,可算是脚踏实地、未雨绸缪。再结合全球遥遥领先的无人机与反无人机作战手段,必然所向披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