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叙利亚经历的政治动荡。到哈菲兹·阿萨德,也就是老阿萨德上台执政时,“大叙利亚”之梦已经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幻影。频繁的战争和政变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商人、企业家纷纷逃离叙利亚,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为了挽救危局,阿萨德利用苏联贷款,修建了一系列水利设施,提升了叙利亚的农业产量和发电量。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石油资源,虽然储量不大,但在油价进入“牛市”的背景下,也为叙利亚挣到了可观的外汇。老阿萨德还鼓励叙利亚人出国务工,去波斯湾石油富国充当蓝领工人,以此缓解就业压力。经过这番改革,叙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短暂的经济复兴,全国人口也从1981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前面说过,老阿萨德属于阿拉维派穆斯林。这个派别在叙利亚人口中,只占1/10,社会基础并不稳固。为了巩固政权合法性,老阿萨德在稳定局势之后,也开始迎合“大叙利亚”派的口味。只不过,他的胃口没有那么漫无边际,没有想过要合并伊拉克或者巴勒斯坦,只把目光投向了长期孱弱的邻国黎巴嫩。1976年,叙利亚以调停黎巴嫩内战为由,派兵进入这个邻国,随后一直驻军到2005年,其间还和以色列爆发了第五次中东战争。
站在大叙利亚主义者的角度,黎巴嫩本来就是叙利亚的一部分,两者不可分割。而对老阿萨德来说,黎巴嫩这个服务业发达的“窗口”国家,可以解决叙利亚的许多现实问题。有100万叙利亚人前往黎巴嫩打工,黎巴嫩的港口和金融业,也在为叙利亚经济“输血”。正是靠着“黎巴嫩红利”,叙利亚才平安度过了“冷战”结束之初,苏联援助断绝带来的冲击。但它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直到21世纪初,叙利亚实行的依然是刻板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活力极度萎靡。而20世纪80年代人口爆炸期出生的那一代人,到21世纪初恰好面临就业问题,整个国家开始不堪重负。
2000年,老阿萨德去世,次子巴沙尔·阿萨德继任。这一年,叙利亚的人均收入还不到1980年的1/3。2005年,叙利亚最终从黎巴嫩撤军,但欧美国家继续对其实施制裁。增长乏力的经济,大量青壮年失业人口,加上中东整体环境的动荡和极端思想传入,最终在2011年引发了叙利亚内战。这个历经沧桑的国度,如今依然在苦苦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