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之130
每个人一生只能结一次婚,也只能死一次。
所以,结婚和丧葬,是人生和农村最隆重的事情。
“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
尽管有这样的俗话,即便在困难时代,但农村里遇到红白喜事,大家勒紧裤带,还是要过一下的。
只是,所有的仪式都相对简约,更不敢奢侈。
没有自行车之前,农村迎娶基本上是步行,而女方的陪送(方言:陪嫁)也很简单,就是几个箱子和几床被褥。
再后来,女方陪送有了“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即便是这些陪送,基本上还是用人抬着或用地排车就接来了。
慢慢地,后来农村有了自行车,迎亲的时候就到处借几辆自行车来。
那时候,当自行车队“叮铃铃”地驶到女方家门口迎亲时,女方就感觉很体面了。
碰上乡邻结婚,一般一个生产队的社员或者亲朋好友,都要去道贺和帮忙,顺便说点祝福新人百子千孙的喜庆话。
我记事时,遇到喜事,大家都去“随礼”(方言:送份子钱)。
到了娶媳妇的那家,进门后有个礼账桌,桌子上铺着红布,请来村里的“秀才”。用毛笔在一个用红纸折叠、用红纸捻子串起来的的礼账本上,记下大家送的礼金。
最早时,没有血缘关系的乡邻,一般是随五毛或者1元钱的礼金。稍微有点关系的是2元,只有亲戚朋友才不得不拿出5元钱的礼金。
如果稍微碰到有亲戚在外面工作的,能随上10元的礼金,就能轰动全场了,主人脸上也是红光满面。
同时,亲朋好友还要另外附上一块缎子布,称为“背面”。
在遇到白事的时候,则随着礼金送上一块青布,称为“帐子”。
记礼账的先生在写上礼金后,旁边还会有个写字的先生来配合。遇到红事,就用一条红纸写上“某某恭贺”,用曲别针将红纸别在“背面”上。
丧车黔首葬,吊客青蝇至。
遇到白事时,账房先生则用白纸写上“某某吊唁”,同样用大头针别在亲朋送来的“帐子”上。
这些“背面”或者“帐子”,就挂在进门后不太碍事的地方扯起的几条绳子上。
这样,也使前来的亲戚,能互相参观下别人送的“背面”或“帐子”的好坏、价值几何。
有些人买的“背面”或“帐子”好点,就会得到其他人的啧啧称道。
送得稍微差点的,就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
有时,还会悄悄蹭过去,用别人的“背面”或“帐子”,挡住自己送的那块。
挂钟时兴的那些年,结婚时要是有人送个挂钟,就更是体面的事情。
那些年,送的“背面”是很有用的。
一般的家庭,盖得都是粗布被子,好点的人家才有床盖在上面的缎子面的被子,称为“压风被”。
那床缎子面的被子,也是故意显摆的,其实下面的被子还是粗布被子。
而收来的缎子背面,只有极少数家庭,能分给兄弟姐妹一块。
大家拿回去做床被子,其他的基本上都要留着。
其他亲戚家过喜事时,这些收来的背面还要还回去。只是不能将人家送来的再送回去了,要挑选一块价格差不多的送回去才行。
收来的青布“帐子”,用处则要多一些。
早些年,这些青布还可以给老人做几件衣服穿,甚至做些家人的裤子、鞋帮、棉帽子、内衣裤等。(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