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结婚前,每年寒暑假都还是会读不少文学作品,特别是夏雨、冬雪天,没什么事,又有大把需要打发的时光,于是就有了读闲书的心境。
结婚后基本没有寒暑假的概念了,闲着也不会去翻闲书,随便扯两句一天就打发掉了。一个附带的现象是,kindle积了好几年灰了。
仔细想想,除了看看手头没有纸质版的小说(特别是看金庸)外,Kindle几乎没派上什么用场。
以前坐地铁时也常带kindle,特别是冬天,刚好可以放进外衣口袋,非常方便。自从地铁上有了wifi信号,连这个阅读场景也塌陷了。平时有什么电子资料临时需要翻翻肯定也会用ipad,下载、存储等等都方便多了。而正经看书时肯定还是会选择纸质书。
总之,我现在肯定不会专门再买一个kindle了。
支持电子书的人不少,不过不少电子书的支持者与其说是支持电子书,不如说是迷信技术进步。他们相信电子书取代纸质书就像纸张取代竹简一样,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进步。
不过这种观点只表现了对技术进步的笼统赞美,因此不值一驳。只有深入、具体地分析的电子书的使用体验,才能有根有据地比较和评判电子书与纸质书各自的优劣。那么,究竟有哪些具体的理由可以用来证明电子书相较于纸质书的优势呢?
支持电子书的人往往将电子书与纸质书看作信息/知识的纯粹载体、中立的工具,认为它们对一切内容都一视同仁。进而,他们认为电子书作为信息/知识载体,有着纸质书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是节约空间,一个手掌大小的移动硬盘存储的书籍比得上一个图书馆。在高房价时代,用大量空间存放书籍已经成了颇为奢侈的行为,书籍的电子化显然有助于解决空间问题。
其次是减轻重量、方便携带和搬运。在出差、参加学术会议时,背上几大本纸质书显然是不小的累赘;“汗牛充栋”的藏书量在搬家时也会实实在在让你累出几身汗。还有一个优势是传播方便。如果不考虑版权问题,那么获取电子书的成本也远比纸质书低廉。
最后,依靠移动设备的功能,阅读电子书时还可以便捷地查阅单词、相关网络信息等。
相比之下,纸质书的优势似乎只有“手感”、“书香”等单薄的情怀了,可以谴责电子书的似乎也只是这一“电子复制时代”的产物相比于“机械复制时代”的纸质书具有更彻底的复制性,因此缺乏独一无二的品质,无法在阅读、标记的过程中使电子书渐渐沾染上自己的气息,难以成为情感/记忆的聚汇点。
电脑、ipad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伤眼睛。不过Kindle已经能近乎完美地模拟纸质书的观感、还原纸质书的视觉体验了。不过,我的kindle里大多是小说和其他不费脑子的消遣读物,几乎从不放需要深入阅读的书籍、论文。
电子书并不适合精读。
在深入阅读专业性、理论性书籍时,我们习惯边读边写写划划,并且由于对论证线索的关注,还会不时翻前翻后查阅散落在全书不同章节中的相关论述。
电子书虽然有种种工具层面的优势,但在写写划划、翻前翻后查找相关信息这些方面还比不上纸质书。
因此,纸质书不止有“手感”、“书香”这些锦上添花的优点,在更为质朴的工具层面也有着无法被电子书取代的独特优势。
此外,在心理层面,阅读纸质书与阅读电子书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首先,阅读电子书容易焦躁。
一般来说,深度阅读并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而更接近“劳动”,是对自己思维的强迫。这种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直线地吸收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和作品双向对话、反复推敲论证可靠性的“劳作”过程。这一过程显然不只是单纯的“看”,“思”与“写”的成分一点不比“看”少。
只有纸质书的实在感、厚重感会让人如此郑重其事地对待它,电子书总归难以让人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往往半本还没翻完就没耐心一页页往下看了。我不了解这里面有什么奇特的生理机制。
有网友说,“电子书要求读者长时间看着屏幕,尤其是有轻微远视的用户会很容易产生疲惫而被打断,因此无形中会‘催促’读者快速阅读。” 也许吧。
也可能就是因为电子书得来太轻易、使用起来太方便了,我们总是无法郑重其事对待如此轻易的东西,甚至会下意识认为这么轻易的东西也就配得上轻阅读。
总之,虽然无法解释其内在原因,但作为现象总结是不会错的:阅读电子书更容易让人焦躁,更难静下心来细细琢磨。因此,只有趣味性、情节性强,阅读难度低的读物才适合电子书。
其次,阅读纸质书的记忆效果更好。
网上有人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纸质书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它有它特定的大小、颜色、触感、重量、品相,也就是说,当你翻开一本纸质书的时候,你这一个阅读的动作是有‘上下文语境’的……而电子书几乎长得都一样……没什么‘上下文语境’。” 我觉得这个分析非常有说服力。
相比于脱离语境的特定知识点,语境化的事件显然更容易记忆。
特定知识点、这一知识点在一本具体的书上的大致位置、阅读时的场景……这些因素共同组成了一个阅读的片段,这样一种阅读行为是坐落在具体阅读语境中的,各种因素组成了一个相互勾连的整全画面,因此这一画面中的每一因素都在提示着其他因素。
这就意味着纸质书上的内容有更多的“附着点”,即与阅读语境中其他因素的交织点。读者可以通过回忆起这一阅读语境中的某个因素,依循阅读语境中丝丝缕缕、曲折多样的联系,逐步寻回某个具体的知识点。
电子书的外形太同质化,只看到内容,看不到书本身 。我一般找某段话的出处首要的印象就是一本书的大致某页的左上角之类的。
拒绝电子书帝国主义,支持精品纸质杂志
点击下图,领取三联少年刊《少年新知》,
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