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截图
清晨,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新华市场内,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穿过菜市场,记者来到一处围蔽建设中的建筑物旁。“期待已久的房屋改造工作就快完成,今年过年就能和老伴儿搬入新家,心里真的很激动!“集群街居民钟姨笑着对记者说道。
花都区新华街丰盛社区集群街2号楼建于1976年,房屋年久失修,外墙斑驳,居住环境差,经鉴定为危房。花都区结合北站片区微改造项目,探索集群街2号自筹资金拆危建新,动员居民“自掏腰包、自己当甲方”,政府“花小钱办大事”,让居民住得安全,住得舒心,幸福感大大提升。
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委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将花都区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范围。
近年来,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和关键突破口,印发实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州花都(片区)实施方案》,重点围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6大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一栋危楼实现旧改: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
“楼龄50多年,安全隐患突出,一下雨或楼上拖地,楼下就会渗水,有的地方出现裂缝,损坏严重,鉴定为D级危房。“花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卢祥铅介绍说,由于集群街2号楼经鉴定为危房,不符合微改造相关政策,但若不进行微改造,则在片区完成微改造后,集群街2号可能被遗留成为城市伤疤,影响居民安全和居住环境。于是,花都区结合北站片区微改造项目探索集群街2号自拆自建的自主更新之路。
危房改造,容易遇到“一户不同意,项目就停摆”的困境。花都区依托“10号工作室·党群连心桥”品牌和居民大会等线下协商议事平台,坚持区、街道、社区、国企四级党组织联动,主动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的一线倾听呼声,开展多种形式基层协商,先后组织召开9次居民大会,入户走访48次,“一户一策”做群众工作,反复协商,化解疑惑,最终敲定了一份让业主们普遍满意的实施方案。
“我们动员居民‘自掏腰包、自己当甲方’。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落实业主出资责任,以改造方案估算价每平米单价分摊到产权人进行预缴筹集,政府‘花小钱办大事’。“花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卢祥铅介绍说。
改造后的集群街2号不仅结构安全,还加装了电梯,增加公服设施,增设自然通风系统、室内消防栓等消防设备,实现了居民住得安心、住得放心、生活舒心。
一个产业振兴发展方向:特色产业让乡村更富裕
在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的田园综合体内,有一间智能蔬菜工厂。偌大的厂房内布局了数字化的风淋净化系统、催芽系统、播种移栽育苗系统、营养液循环控制系统和收割系统,记者看到,从播种、换苗、播种到收割,实现了全流程智能机械设备操作。
品尝一口智能蔬菜工厂生产的生菜,清爽甘甜,脆嫩无渣。“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一株青翠欲滴的生菜,这场45天的蜕变全智能完成。“广州绿沃川高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欢欢介绍说,数字化操作可做到每天连续播种、移栽、收割,实现工厂化生产,比传统方法提高了约 4 倍复种率,年亩产达 20 吨,同等条件下比传统方法节约土地约 40%和水资源约 80%。
“听到别人说我的蓝莓好吃,我就特别开心!” 广州中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利衡口中引以为傲的,是优选蓝莓品种“南高八号”,这个品种的蓝莓个头大,果子甜,花青素含量是普通蓝莓的2倍。“今年我们继续在扩大了种植面积,种植规模突破6000亩,预估产能达6000斤,产值达6亿元。”梁利衡说。据介绍,花都区大力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现有蓝莓基地23个约7000亩,“花都蓝莓”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实现农业品质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土地规模流转是富农增收的重要条件。花都区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小田变大田”,盘活土地资源连片发展。据介绍,2023年,花都区新增蓝莓产业用地5037亩,每年土地流转均价达2300元/亩,远高于全区平均流转单价1500元/亩,直接或间接增加集体收入超千万,有效促进村集体增收;同时为花都区新增固定就业岗位300个、临时岗位5000余个,合计约63万人次,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一种文旅融合探索:赋予乡村游文化内涵
今年国庆黄金周,炭步镇的塱头村已成网红旅游景点。拥有300多座古建筑,200座青砖建筑,塱头村的古建筑群不仅规模大、工艺精、保存好,且类型丰富,群体完整性,为珠三角地区所少见。花都区引入唯品会公益资金实施“政府+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结合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打造乡村振兴的精品示范工程,提升历史文化名村风貌,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塱头古村全新标志性建筑“春阳台”艺术文化中心,是唯品会公益邀请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主创设计的,融合了文博展馆、藏书楼、阅览室、剧场、亲子活动等活动空间,为塱头古村的多元文化活动提供了全新场所。
“通过打造文旅品牌,举办艺术展览、市集等活动,加上特色民宿吸引带动,塱头村逐渐火出圈,游客数量越来越多,今年国庆黄金周游客达到6万人次,村民户均收入提高约4000元。” 塱头村党总支副书记黄智云说。
驱车来到花都区花东镇,一个天然芳香度假区“世间香境·七溪地位”就坐落在这里,是一个集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研学为一身的芳香景区。“这里共有种植芳香植物种类500多种,天然原生芳香群落近100片,占地面积12000亩。当地村民制香历史久远,我们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成立种植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在搁荒地种植芳香经济作物,打造芳香生态康养基地。”世间香境·七溪董事长丁邦清介绍说,结合芳香生活旅游方式,推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通过采购农副产品、聘请周边村民承包芳香基地除草、种植、施工等业务,租用农民闲置用房等,解决周边农民就业问题。
以芳香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本土芳香文化内涵,打造传统黄杞茶制作技艺、岭南传统香粉制作技艺双非遗技艺项目。“世间香境七溪地以芳香产业促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及村居环境,打造成片特色农家乐及乡村民宿,累计解决农民300人就业,带动农民增收1500万元每年,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花都区发展和改革局总经济师刘庆介绍说。
一套信用评价机制:绿码赋予“三农发展”新活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花都区创新应用“农户信用绿码”,并首先将农户信用码应用于金融服务领域,目前已实现对花都区内覆盖10个镇(街道)、188个行政村共计50多万农户的个人信用进行实时、精准的分级分类评估,累计提供22.03亿元金融支持,为7000余人和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生产经营、投资扩产的燃眉之急。
“我们的桂花鱼今年饲料供给充足,鱼质特别肥美,肯定能卖出个好价钱!”洋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照辉对记者说,前两年他经营困难,去年6月,一个“绿码”让他找到了新出路,他和合作社全体社员因信用良好,都被赋予“农户信用绿码”,凭码一次性获得了300万元信用贷款,全年销售了10吨桂花鱼,直接带动本村农户增收约30%。
“过去,村民提供不了相关的抵押物,加上他们对征信看得不是特别重,金融知识很薄弱,因此很多人的征信是有问题的,很难申请贷款。”花都稠州村镇银行客户经理徐彬彬说。
在莲塘村,徐彬彬大力推广花都区农户信用绿码,为持有绿码的村民匹配“乡村振兴贷”备用金额度。“贷款审批基本上一两个星期就通过了,相对来说是比较方便的。”钟景峰多年以养殖桂花鱼为主要产业,在徐彬彬的帮助下,他通过“绿码”获得了60万元贷款,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绿码”的赋能下,花都稠州村镇银行仅在赤坭镇莲塘村就为养殖户发放了5000余万元贷款,“绿码”在有效缓解三农信息不对称、满足“短、频、急”融资需求方面提供了新动能、新引擎。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聪杰
复核:王淼 吴敏娜
校对:贾愚 彭天阳
审核:邓必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