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当“东方红太阳升”的旋律从太空传回地球时,神州大地一片欢腾。然而,这欢腾中却少了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为祖国卫星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
一年半之前,他含冤去世,没有留下一句遗言。消息传来,周总理痛悼:“是我没有保护好他啊!”
图:我国人造卫星奠基人,赵九章
【一】狱中初见,相伴一生
赵九章祖籍浙江湖州,1907年10月15日出生在河南开封。他自幼聪慧,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后因家道中落,不得不投奔浙江杭州的姑妈家,以求继续学业。
受五四精神影响,学生时期的赵九章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积极投身进步运动,不幸被国民党逮捕坐了牢。
一天,有位“表妹”来监狱探望他。可赵九章根本不认识眼前的姑娘。原来,这位冒牌表妹是有人打算介绍给赵的女朋友,还没等见面,赵就被捕入狱了。
图:赵九章的夫人,吴岫霞
姑娘名叫吴岫霞,浙江富绅的女儿,赵九章家境不好,长相一般,两人第一次见面还是在监狱里,可姑娘就是看中他的人品好、学问好,别的什么也不在乎。从此,吴岫霞经常来看望赵九章,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出狱后,赵九章考上清华大学,吴岫霞也跟到北师大女附中读书。毕业后两人回浙江杭州举办了婚礼。那一年,赵九章26岁、吴岫霞22岁,他们婚后患难与共、相守几十年,直到赵九章离世。
他走得太突然了,吴岫霞甚至来不及反应,那个初见时穿着监狱条纹号服的大个子,就再也不见了。
图:赵九章全家福
【二】水木清华,名师高徒
赵九章是国立清华大学第五级物理系的学生,在当年录取的174名男生中列第4名,钱钟书、曹禺、乔冠华都是他的同窗好友。
清华大学崇尚学术自由和民主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及丰富的图书馆藏,给了赵九章最好的土壤。很快,他就在物理系崭露头角。
这时,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我国物理学的一代宗师——叶企孙教授。叶教授学识渊博、宽厚谦逊,一心为国家培养人才。他很早就意识到,气象学与物理学的结合,对我国科技进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叶教授的指引下,赵九章从物理系转到了气象系,后远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
图:我国物理学一代宗师,叶企孙
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气象科学发展迅猛,柏林大学的学术氛围很浓厚,赵九章在这里主要研究动力气象学和高空气象学。这个不善言辞的中国学生,以其独到的思路把数学和物理学知识引入气象,在国际气象学界声名鹊起。
1938年8月,赵九章刚刚获得博士学位便急着回国,不顾各种邀请和挽留,一路辗转来到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在这里一边搞研究一边教书。
但显然,赵九章有更宏大的使命,西南联大并不是他的归宿。
【三】科学春天,豪情壮志
因战事频发,中央气象研究所内迁到了重庆的北碚,竺可桢因要在遵义主持浙江大学校务,分身乏术,便推荐赵九章去重庆,到中央气象研究所当所长。1945年日本投降。转年,中央气象研究所从重庆迁回南京的北极阁,开始了正常的科研工作。
图:南京的北极阁,前面雕像是竺可桢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卷)记载,1946年,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他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人,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把数学和物理方法引入气象学的人,在这方面,我们中国做到了第一。
数理定量化的研究思路,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50年代国际上刚刚开始数值天气预报的时候,我们能在短时间内就跻身世界前列,赵九章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1949年,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赵九章怀着新的希望投身到新的使命中。中国科学院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春天的到来。1950年1月,中科院决定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总理亲自签署了赵九章所长的任命书。
图:赵九章与中国科大学生在一起
百废待兴,最缺的是人才,赵九章亲自写信给国外的朋友、学生,动员他们回来报效祖国。在他的召唤下,叶笃正、谢义炳、顾震潮、朱和周等一大批气象学者先后回国,一时间群星闪耀。
同年,中央军委气象局和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成立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气候资料中心。赵九章一口气派出了80%的骨干专家,使得这两个新中心的业务水平完全可以和当时的发达国家相媲美。
赵九章这种无私的、以大局为重的风范,在当今的气象学界仍然为人所称颂。当然,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是他后来的遭遇。
图:赵九章(左侧座右起第一位)出席高级别会议
【四】卫星上天,告慰英魂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赵九章敏锐地注意到卫星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上的广阔前景,竭力呼吁开创空间科学和空间探索技术。他和钱学森、竺可桢三人联名向中央上书,建议我国也应该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很快,中央决定“我们也要搞卫星”,一个以人造卫星和火箭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机构在中科院成立,代号581小组。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任副组长。
图:中科院访苏团合影,右一为赵九章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赵九章带队去苏联考察,在那待了两个半月,就是没机会参观人造卫星的研制和其他相关的关键部分。赵九章明白,人家是不会让我们看核心技术的。他感慨道:“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据吴智诚(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党委书记)回忆,当年的条件十分简陋,搞火箭、卫星的仪器要做环境试验,但没有房子,赵九章他们就把院子里一个旱厕所的粪坑填平了,打上水泥地面,再刷个墙,把环境试验设备装到里面,拉上电源,就开始了紧张的试验。
图:现代空客在大型实验室中进行极端天气测试
6年的艰苦卓绝,到1964年的时候,我国空间技术终于获得重大突破 ,6月底到7月上旬,短短十几天时间里,连续多次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发的弹道式导弹。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更是振奋人心。按照赵九章的预测,再有三五年时间,我们就可以发射人造卫星了。
岁末,一份寥寥几千字但意义重大的建议书送到了总理面前,这正是赵九章主笔的关于人造卫星计划的方案。转年,北京召开了人造卫星总体方案的讨论会,白天研究,晚上计算,会议效率出奇地高。
会后,中科院成立651设计院,专攻人造卫星研制工作,赵九章任院长,他很激动很振奋,浑身充满了干劲,却不知阴云已朝他聚拢过来,自己的生命只有3年了。
图:赵九章主笔的人造卫星计划方案
651院成立还不到一年,历史突然放慢了脚步,赵九章陷入到苦闷与彷徨之中,但他的大把心思仍在人造卫星上。叫他反省,他想的是人造卫星;叫他汇报思想,他谈的是人造卫星;叫他关起门来写检查,他在纸上反复论证的还是人造卫星……
1968年6月,材料专家姚桐斌的死讯对赵九章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当年的国庆节前夕,他特别盼望着能收到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请柬,因为在特殊年代,这张薄薄的观礼券就象征着中央的信任。但不幸的是,赵九章没能等来这张请柬。10月26日,他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造化弄人啊,中央没有不相信赵九章!请柬在国庆前3天就寄到了中科院,但混乱之中,这张观礼券谜一样地丢失了。
罗舜初将军就此事向周总理作了报告,得知赵九章去世的噩耗,总理忍不住落泪痛悼“是我没有保护好赵九章啊!”随后打电话派专人追查此事。
图: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1970年4月24日,赵九章去世一年半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发射时间和赵九章生前预测的基本一致,发射正样星和赵九章生前研制的初样星基本一致。
1978年,中科院召开大会公开为赵九章昭雪平反,恢复名誉。
1985年,“东方红1号”及卫星事业的开创奠基工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重大贡献人员名单中,赵九章被列为第一人。
1997年,王淦昌等44名科学家(其中42名是院士)联名倡议为赵九章铸铜像表示纪念,中央批准钱伟长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此事。铜像先后安放在中科院空间中心科研楼的大厅中央、空间中心科研楼九章大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999年,中央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追授赵九章先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7年,中科院举行赵九章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将一颗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781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赵九章星”。
赵九章先生没能亲眼见证“东方红1号”冉冉升起,但是太空中永远高悬着一颗属于他的明星。我想,这是对赵九章先生最深切的缅怀和最深情的告慰吧。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欢迎您点赞、转发、留言评论
本文提到了以下两位科学家,欢迎您点击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顾震潮:他是新中国“雨神”,核弹试验因他改期,中央悼念却只用了120字
姚桐斌:科学家之死|从乡下穷小子到世界级专家,彪悍人生竟被一闷棍终结
(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