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一场美梦

分享至

1945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依据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著手推进宪政的实施。



1947年1月1日公布宪法,同年11月21日至23日,选举国大代表。

1948 年 1 月 22 日、23 日进行立法委员选举。

1948年3月29日,行宪后第一届国民大会召开并选举首届总统与副总统。

这是不是将中国引向民主制度的轨道?

有一句评价蒋的话,流传很广,“独裁无胆,民主无量”。说着话和信着话的人,无疑是被xx、台独或者“超现实主义民主派”把脑子洗成了白痴。

蒋主导下的国民政府,在1947年就举行了宪政选举,且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的选举为直接普选,1947年的宪法至今还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好的。

对这次选举,美国大使司徒雷登评论:“以美国人眼光看中国大选,难免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但此事之教育价值,实无法估计。中国经此一开端,即正式步入民主大道,对于国家之民主建设,必当发生至佳之影响。”

可惜啊!这只是蒋、司徒雷登和中国民众的一场美梦。

到台湾后,1951年蒋就举行了地方直选。为什么不宪政选举?只要没被台独或“超民派”洗脑的人都应该明白,以当时两岸紧张局势而言,如果搞宪政民主,台湾民众将和大陆民众一样,只会做一场美梦。正如秦晖教授所说:“ 内战状态, 只能以暴抗暴 ”(《无产阶级专政是怎么回事?》)。

而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蒋依然不忘自己对民主的追求,在台湾举行了地方直选,为台湾地区的民主打下坚实基础,一旦局势缓和,则宪政民主水到渠成。

遗憾的是现在还有人说老将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源于他的不实行民主不实行三民主义。到台湾后痛定思痛,才改过来,才有后来的复兴。这是典型的离开历史环境说话。

国民党在台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须有一个和平稳定 政治局面才能实现的。1928-1949的中国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敌入侵,更有一个政党掌握上百万军队真枪实弹的要夺取政权。这种情势下要求任何政府能取得任何建设成果,未免无知轻薄。曾记否?

20多年前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著名口号,沿袭至今。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其他。如果这完全正确,那我们为什么不实事求是的回顾历史呢?

我们把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归结于“他的反动本质”。可是还是这个党后来在台湾做的比打败他的人要好得多,如果要用本质论来分析的话,那结论会很难听。

我们是以冷静的态度看待过去。在各种思潮汹涌澎湃的战乱年代,蒋不为狂热所动,理智坚定地坚持民主宪政的理念,无疑是时代的智者,嘲笑抹黑洞悉人间百态的智者,只能说这世间的人实在是不可理喻。虽然蒋是个悲剧性人物、是个失败者,但他的失败,是民主宪政的失败、是全中国人的失败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以见识为主,才能为辅。”意思是见识错了,结果什么都是错。 还有一句名言"自由要靠非自由的方式来捍卫”。

蒋介石所作《抵御外辱与复兴民族》是八年抗战的基本文献,内中说及:“他们要占领我们18个省,至少要费18个月,这18个月时间,那国际变化还了得?何况他一个月必不能占我们一个省呢?”

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

结果是,面对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打击的武器,士兵只得全身绑上手榴弹,滚到坦克底下,和它同归于尽。 “战事既开之后,中国即发现不仅航空汽油全赖输入,空投炸弹亦不能自制,一架飞机缺乏轮胎即不能起飞。

淞沪战役历时十周,中国损耗了85个师的兵力(近50万人!),整个防线暴露在日本海军大炮射程之内……徐州战役之后,中国只能以黄河决堤长沙大火等方法迟滞日军……”

战事刚开始即发现伤兵无医无药,全国为抗日必须要动员兵力300万至500万,可是全军只有步枪100万支,兵工厂所生产平均每兵每月只分得子弹4发。史迪威为驻华陆军武官时,曾亲见1938年江西德安之役有一个王团,全团只有轻机枪4挺(应有100挺),每挺配子弹200发(可在十几分钟内射完)。

但仍向日军攻击,激战五昼夜之后全团1500人只有400人余存,死伤之1100人内有600名阵亡。日本投降后,看日方文件,一般在列举他们自己伤亡人数外,动称国民党军队“遗弃尸体”在他们阵亡数20倍以上,使阅及的人至今心伤。

日军的一个师团通常有12000人至14000人 ,特种兵团可能多至20000人,而我们一个师团通常只有6000人,并且行军时埋锅,造饭,煮水,挑柴全系农村习惯。我最近在图书馆查及当时可算较好的“军工基地”湖口,马当要塞失陷时的记录,上面有前检阅该区部队的德国顾问的报告,上面说国民党军队“机枪迫炮全系废铁,步枪堪用者不及半数。”

李宗仁叙述他在徐州时,由他指挥的四川部队所用兵器全系土造。凇沪抗战历时10周,损耗了85个师的兵力,明知整个防线暴露在敌海军射程内,仍舍命攻击,伤亡官兵33万余人,虽显愚拙,但也体现了决心。后日军3个师团出人预料在杭州湾登陆。

使凇沪地区之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秩序紊乱,重兵器全部丧失。只一月南京又兵临城下,撤不及的官兵又遭荼毒,直至几个月后各部队仍须在内地报纸上指示流亡官兵归队办法。

蒋在军事会议上报告他未料及日军在杭州登陆始末时说“尤其我作为全军统帅第一个有罪。我们对不起已死的官兵和同胞。对不起国家,尤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徐州战役后,中国只能以黄河决堤,长沙大火的办法迟滞日军。是以虽有背民意,但也是实在无办法之举。1938年底失去广东及武汉,又引起汪精卫投降。

林三郎所著《太平洋陆战外史》内称中国军队曾一度低至90万,但不久就又经过补充,到珍珠港事变前又恢复至300万。但装备人力资源更差。可这样一来,日军也陷入中国之泥淖。至战事于1945年结束时,日军在华兵力包括由中国受降之越南北部共36个师团又41个旅团。

蒋介石没有一个全面对日作战计划。其实以当时的国情而论,也不可能有这样一个计划。对日作战后不只18个月,而是53个月之后,国际变化才有珍珠港事变。起先我们都没有看的明白,总以为中国有500架左右的军用飞机和30个左右的现代化装备的步兵师即以具备了应战能力。

殊不知一个国家之军备全靠社会组织在后侧支持。1930年间只要有现款数百万,不难购得飞机,可是与之配合的高射炮探照灯和几十个飞机场的装备飞机的保养保修能力,人员器材,及交通通讯设施无一可缺。

战事即开之后,中国即感到航空汽油及润滑油亦待从外输入,空投炸弹亦不能自制的窘迫,甚至一架飞机缺乏适合的轮胎即不能起飞。



当日国民党军对所掌握的省区全年产钢,最高量不过13000吨,最近我国所产钢量早以超过每年亿吨。这也就是说:1944年的全年产量,现在可在几十分钟内制造。

很多人没有想到,中国想动员300万至500万兵力,以全国为战场,在统一的军令之下和强敌作生死之战,实为中国5000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实为洪荒所未有。

可当日之军令,军政,军法,军需不是完备齐全,而是毫无着落。要不然何以日本军事领袖向他们的天皇报告,“中国之事只要在三个月就可以解决”。

我想起“三国”,因为内中所说苦肉计和空城计,则当时国民党的处境也与之大同小异。
蒋介石如何支持这种局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