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秋冬以来,我国出现了新冠、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情况,今年进入秋季,多地医院都表示,流感就诊人次有所增加。
不少上海网友发帖求助:“哪里能买进口注射阿奇霉素”还称“去三甲医院,被告知没有进口阿奇霉素”。不仅是上海,各地网友都有“进口阿奇霉素难买”的困扰。
一时间,有关“公立医院难寻进口原研药”“进口原研药消失”“进口药不好开”的话题持续引发热议。
进口药真的消失了吗?公众对进口原研药的关注折射出了什么呢?“原研焦虑”源自哪里呢?
一起来听听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陈珉惺和特约评论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李泓冰的看法。
为什么会出现
进口原研药不好开
或开不到的局面?
陈珉惺表示,首先要明确这些"开不到的原研药"是指哪些药?以及"开不到药"是怎么开不到?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 陈珉惺:
大家在网络上说的这些进口原研药,可能是一些价格较高,未进入国家集采的,或参与集采却落标的进口原研药。
所说的开不到了,是怎么开不到?比如在药房或民营医院能买到,但在公立医院开不到。所以,我认为公众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一些集采药,原本可以享受医保报销,在医院里能开到的,为什么现在消失在公立医院了?
陈珉惺认为,导致出现进口原研药不好开或开不到的局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采集政策。
那么,开不到药到底是医院采购不了这种药?还是能采购到却不给开?
陈珉惺称:两种情况都存在。
如今,所有公立医院都必须在政府搭建的药品采购平台上进行采购,如果原研药没有达到集采要求,并且不愿降低价格的话,就没办法进行挂网销售。如此一来,那公立医院也就无法进行采购。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 陈珉惺:
各地会出台相应政策,如,上海出台了一个梯度降价的政策,规定即使落选了,但在1~3年之内,可以分批次降低价格,最终使药品价格保持在一个比较适宜的水平,医保还是可以报销的。
但可能由于制药企业有自己的商业考虑,它的重点已经放弃公立医院了,把更多的重点转向药店或私立医院,所以公立医院没办法在政府的采购网上购买到这个药。
为什么一些药品能采购到
但医院不愿意开呢?
陈珉惺称,一些医院为了方便管理便采取"一刀切",只进集采药品,这就造成在公立医院“难开”进口原研药的现象。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 陈珉惺:
集采政策会对医院有考核,采集合约也有规定,每家医院要把集采预报量执行完毕。
通常留给非集采药品的空间只有20%~30%之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比例可能会更小。因为医院面临较多的考核,除了集采方面的考核,还有医院绩效方面的考核。又在种种政策的叠加下,医院为了使管理更方便,就一刀切,只进集采药品。
对于进口原研药不好开
或开不到的局面
专家怎么看呢?
对此,李泓冰表示,可在一些药店或民营医院保留部分市场份额。
特约评论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李泓冰:
我们的医保应该说是一种基本医疗保险,并不能全部覆盖所有的医疗需求,所以能不能给原研药一个口子,比如说在药店,在一些民营医院保留一部分市场份额,去拿着医生处方去买你需要的原研药,以缓解这个病患焦虑和舆情焦虑罪。
实际上,仿制药替代原研药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国际惯例。业内人士介绍,原研药企业在专利到期后,有义务公开药物分子成分,但药物的辅料和生产工艺通常作为核心技术秘密,不予公开。
那么,成分相同、辅料和生产工艺有所区别的仿制药是否能完全替代原研药呢?
2016年,中国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衡量标准由简单的活性成分类似的"药学等效",提升为"生物等效"。
"生物等效"评价的是仿制药和原研药在人体内吸收代谢的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如果仿制药服用者的血药浓度曲线落在原研药的80%-125%之内,即为生物等效。
同时满足药学等效和生物等效的仿制药,就能被认为与原研药的临床疗效相当,可以相互替代,这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个金标准。
虽然上市仿制药在统计学上实现了和原研药的“生物等效”,但部分患者还是觉得用完了之后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种药效的差异真的存在吗?
陈珉惺认为,这种药效的差异是合理的,也确实是存在的。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 陈珉惺:
我认为,这种药效的差异是合理的。不用说仿制药,就算是原研药,任何一种药对每个人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仿制药服用者的血药浓度曲线落在原研药的80%-125%之内,即为生物等效"。因此,部分仿制药服用后,疗效不如原研药,或有副作用,这种可能性也的确是存在的。
实际上,我国一直在推动仿制药替代原研药的相关工作,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价格。
为了让大家用上实惠的好药,2018年我国开始对药品实行集中带量采购,试图"以量换价",一些价格昂贵的进口原研药因降价不够而出局。
迄今为止已进行的九轮集采中,国产仿制药有1583个品种中标,进口原研药有70个品种中标,仿制药占比超过95%。集采中标药品的使用比例连续多年被列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生被要求多用集采药。在这一背景下,进口原研药逐渐"淡出"公立医院。
集采政策出台五年,接下来应该怎么更好满足百姓的多样化用药需求?
李泓冰认为,“要考虑到部分人群对进口原研药的需求,即使很小一部分,也要满足到不同人群的用药诉求”,同时也要鼓励开发创新药。
特约评论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李泓冰:
有一些特殊病种或重症患者,对某种进口的原研药有高度依赖性,但药物集采后买不到药了。集采保证了大多数人的权益,这非常好。但这不能成为少数病患救治需求被牺牲的理由。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尊重差异化的需求,应该全力以赴保障少数人原研药的药品供应,每个病患的需求都应该得到满足。
陈珉惺认为,首先要使得每个群体吃上药,其次解决"吃好药"。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 陈珉惺:
以价换量最初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用上药,下面一步应该是用好药。以价换量省下来的钱是为了进一步采购好的创新药,但是一味的提倡却可能进一步伤害创新药的研发。
来源:新闻坊《新闻夜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