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五年”系列观察⑨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园开放的世博文化公园成为上海新晋热门打卡地,7天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特别是9月20日刚刚开放的南区,双子山和上海温室花园可谓爆棚。
世博文化公园全景。世博文化公园供图
世博文化公园的热度天生自带。这片位于浦东后滩核心滨江区2平方公里的土地,从曾经上钢三厂的工业遗址变身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世博会后,这块“烫金”的土地用来做什么被摆上议事日程。“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放弃价值高昂的土地出让金,决定在这里建设一个面向市民的城市花园。
2017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组织世博文化公园建设市民“金点子”征集活动,共收到问卷调查2万多份,其中“金点子”1800多条。一些市民提出,希望在上海市中心建设“绿水青山”,以弥补上海少山的遗憾。历经7年建设,由48米高的主峰和37米高的次峰组成的双子山平地而起。而率先于2021年12月开放的世博文化公园北区申园,在黄浦江畔构筑了一处高品位高质量的江南古典园林。
世博文化公园堪称上海正在开展的千座公园建设的巅峰之作,也是上海久久为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
扩容,“边角料”变身口袋公园
2021年,上海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积极破解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瓶颈,持续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人民城市最温暖的亮色。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的公园与城市更加开放融合,公园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全市各类公园数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基本形成,“一江一河一带”公共空间的格局初步形成。
寸土寸金的上海,如何实现“千园之城”的美好愿景?
见缝插绿。利用防护绿地、拆违改建等城市建设中的“边角料”,一批“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在市民家门口实现蝶变。上海中心城区300公里的高架桥,原本灰暗的桥下空间也变亮变靓,成为市民爱去的公共活动空间。
上海首座儿童友好型公园——乐汇小游园。资料图片
徐汇区漕溪路、三汇路和中山西路有块合围的三角地块,面积约8000平方米,长期掩藏于高架路下的防护林中。在征集周边区域市民意见后,徐汇区绿化部门在这里打造了上海首座儿童友好型口袋公园——乐汇小游园,满足学龄前到初高中全年龄段孩子玩乐需求,被不少网友称作最值得打卡的亲子活动空间之一。
拆墙透绿。上海绿化市容部门积极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在绿地权属和用地属性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围墙(围栏)打开、退界等多种方式打开附属绿地,提升城市道路沿线“绿视率”。
在静安中信泰富广场工作的王小姐经常在午饭后,和同事散步去北京西路与陕西北路转角的辞书出版社旧址小花园休息,为下午工作“储备一点能量”。这幢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优秀历史建筑,花园内绿树成荫。多年来,一堵2米高的围墙让其附属绿地与市民隔绝,花园内也缺少可休憩设施。2023年12月,这里拆墙透绿,以辞书文脉为出发点,重新设计功能布局,沿街设置步行道、座椅、廊架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便捷和舒适的阅读场所。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附属绿地拆墙透绿,变身口袋公园。资料图片
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建成公园832座,其中,城市公园477座、口袋公园265座、乡村公园89座、主题公园1座。2024年,上海安排再新建120座公园,离2025年底建成“千园之城”的目标只差“最后冲刺”。到2025年,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达到9.5平方米,完成人均公园绿地从“一双鞋”“一张报”到“一间房”的迁跃。城市公园、环上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让市民们推门就能见绿,就近实现“躺坪自由”。
提质,“公园+”打造绿色客厅
今年5月1日,面积约140公顷的世纪公园全面实行24小时对外免费开放,打开3000多米围墙,新增7个人行出入口。“从对面的浦东图书馆到世纪公园,拆墙前需要绕道至少步行10分钟,现在直接过个马路就进去了。”世纪公园宣传部门负责人说。
在“+公园”的同时,上海推动“公园+”建设,不断完善公园的内在品质和管理服务能级,通过免费开放、延长开放、提升品质、拓展功能、促进融合共享等方式,让公园绿地更好地为民所享。
坚持公园姓“公”。2020年以来,先后有桂林公园、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共青森林公园、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世纪公园、上海植物园、曲水园等向公众免费开放。目前,除个别用于历史保护和科学研究等用途的园林,全市城市公园中的收费公园仅剩12座。
推动公园24小时开放。目前,上海全市超过七成的城市公园已经实现24小时开放。今年1月,就闵行文化公园是否24小时开放,公园周边商区、校区、居民区300多位市民,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园林专家及公共事务管理专家展开热烈讨论、献计献策,成为全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经典案例。
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等多功能的融合。去复兴公园听科普讲座,去古猗园体验非遗文化,去辰山植物园参加草地音乐节……上海的公园不再只是亲近自然的休闲之所,而是家门口的“绿色会客厅”。
融合,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
“公园城市不是简简单单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努力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今年1月27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市人代会记者招待会上,这样描绘心目中的“公园城市”蓝图。
上海正在积极推动公园与城市的无界融合——与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上海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合作,参与城市节庆氛围营造;与公园内外公共文化艺术场馆联动,推出静安雕塑公园国际雕塑展、人民公园当代艺术馆系列艺术展等展会;与周边红色资源结合,形成静安广场公园和中共二大纪念馆、虹口川北公园和中共四大纪念馆党建教育阵地;与周边社区、企业牵手,世纪公园在运动品牌冠名园举办跑步赛事,设立跑者驿站便民设施……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不仅是物理围墙的拆除,更是民心所向的重大转变。”上海市公园事务管理中心负责人说。
“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上海正在形成与卓越全球城市总目标相匹配的生态空间。到2035年,上海还将实现从“千园之城”向“两千园之城”的迈进。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