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古树青云桥,小巷深处人家绕。书室栉比入塘影,渔樵耕读一梦遥。”这首诗描述的就是被誉为“岭南书香科甲村”的花都区塱头村。2024“广州新时代少年说”第三期乡村振兴之旅从这里开启。
本期,“广州新时代好少年宣讲团”的六位成员史乾清、周茉、黎嘉希、陈灿杰、刘芷萱以及宋语涵,通过系列任务见证广州“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探访将潮流与传统融合而“出圈”的花都古村落,打卡“科技范儿”满满的黄埔“无人农场”,以少年目光追寻羊城乡村振兴的蝶变印记。
今年夏天,由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南方都市报、N视频共同打造的“广州新时代少年说”带着“广州新时代好少年宣讲团”一起走出校园,走进广州的红色景点、文化展馆、美丽乡村、科技企业等丰富的一线场景中,以少年目光追寻广州城脉、文脉、商脉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完成一系列的打卡任务,展现广州少年对城市发展的青春思考,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发出少年之声。
第一站:花都区塱头村
品味耕读文化
细看古村新颜
逾700年的建村历史、388座明清年代青砖建筑,34座祠堂、书室、书院连绵400多米,一连串数字,讲述着塱头村耕读传家的悠久历史。
在塱头村村口的大榕树下,“广州新时代好少年宣讲团”收到了新的任务卡:他们需要根据塱头古村地图,寻找隐藏在村中传统建筑内的四块拼图,通过组合拼图获得下一个任务的线索。
这一站,返乡青年黄智云成为了少年们的引路人。在外打拼多年的黄智云,在3年前选择回到塱头村工作,成为一名乡村CEO。
“村史馆内展出的,不仅有村史记载的可考资料,塱头村的风土人情,还通过口述史的方式,把老人记忆中的故事、孩子眼中的村庄融入进去。”开启任务前,黄智云首先带少年们参观了塱头村历史陈列馆。
少年们参观塱头村历史陈列馆。
“‘晴耕雨读’描述的正是当时塱头村村民的生活,下雨天不耕作了就去读书。耕读传家,是塱头村几百年的传统。”游走在书院祠堂间,少年们仔细聆听黄智云的介绍,惊叹于村落的文化底蕴。
但即使是塱头村这般声名在外的古村落,也一度遭遇空心化的困境。“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村民外出打工,还有的陆续搬到塱头新村,古村里老房子没人住,破败得更快。我们希望通过乡村振兴来改变这一局面。”黄智云介绍道,2021年9月,花都区政府与唯品会签订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创新实施“政府+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为塱头村带来了新的机遇。
黄智云向少年们介绍塱头古村的传统建筑特色。
“你看,这里还有肯德基和泡泡玛特,竟然在古村落里能看到这些品牌。”少年们惊喜地发现。“是的,这都是乡村振兴所带来的改变。”黄智云表示,曾经闲置的古建筑被重新利用了起来,肯德基、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等一众品牌入驻村内,为古朴的村庄注入了现代气息也带来了商业机遇。
村口新建成的艺术文化中心——春阳台更是成为了一处极具人文艺术氛围的网红打卡地。塱头村的文旅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提升,到了节假日,这里各种文化活动、特色市集不断,越来越多游客来到这里。“一些年轻的人才也愿意回到村里,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古村落。”见证塱头村的变化,黄智云十分感触。
制作传统漆扇
体验非遗之美
由古及今,听完塱头村的故事后,任务正式开启。少年们分成两队,穿梭于古巷村道,寻找隐藏在古建筑中的线索。
据介绍,塱头村共有18条街巷,每一条街巷的名字都有典故,充满文韵,被称为“十八礼”,如仁寿里、三馀里、敦仁里等。
从三馀里往里走,就来到了积墨楼。这里曾是清代花都十大财主之一黄友的故居,是典型的广府民居三间两廊设计。目前,楼内正在展出“太阳永照”的展览,用在地展览讲述塱头人家的乡村耕读生活。
“塱头村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活动,像是元宵灯会、中秋烧禾楼,有机会我也想参与体验。”看完展览的少年们期待地说。
经过一番寻找,少年们顺利地在积墨楼以及村史馆内找到了3块拼图,还剩下最后一块。
不远处的塱头村曲艺社传来阵阵锣鼓声与唱戏声,少年们循声而去。曲艺社里热热闹闹的,村民们正在里面排练。曲艺社的忠实观众黄叔将最后一块拼图递给了少年们。
少年们体验非遗工艺——漆扇的制作过程。
“组合起来是一把漆扇。”少年们找出了答案。如今在塱头古村,不仅可以欣赏到乡村古建筑,还能亲身去体验非遗手作,做鱼灯、制漆扇等等。
这次,少年们要体验的就是漆扇制作。少年跟随导师,把不同颜色的大漆滴入水中,轻轻搅动出花纹,再把团扇缓缓放入漂漆颜料中,不断调整扇面转动角度,漆色随着水流自然附着在扇面上,不一会儿,七彩流溢的漆扇便呈现在眼前……漆扇制作看似简单,却处处彰显着心思与工艺。“太有意思了,能有一把亲手制作的漆扇,回去后我想尝试在上面题诗。”史乾清表示。
第二站:黄埔区 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
打卡无人农场
探秘智慧农机
乡村振兴之旅的第二站,少年们来到了位于黄埔区大吉沙岛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
好少年探访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
少年们打卡的当日,正处于夏收季节,农业公园内近1300亩的水稻田正迎来丰收的季节。少年们却发现,水稻田里并没有多少农民忙碌的身影,而是农机在井然有序地运行当中。“这就是‘无人农场’。”这一站的引路人,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对外业务室主任覃兴谋向少年们介绍道,“‘无人农场’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插秧机、自走式打药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开展无人化改造。依托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农机可以在田间按规划路径有序作业。”
聆听介绍过后,少年们马上开启了本站任务,他们需要根据覃兴谋提供的图片寻找对应的智慧农机,并了解它们的用途。
走在田野间,少年们手拿图片一一对比正在忙碌工作的智慧农机。“看,那台就是无人驾驶穴播机吧!”史乾清最早发现了目标物。
“是的,这台无人驾驶穴播机是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从第一代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了。它实现了北斗导航,可以从机库到田间,进行自主耕种作业,而且现在我们的播种箱可以压出种沟和水沟。不仅可以精准控制株距和行距,还可以控制水分,避免了水涝或者干旱。”覃兴谋自豪地介绍道。
在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里,少年们学习“无人农场”的科技知识。
少年们正惊叹于无人驾驶穴播机的高效,一台无人驾驶喷雾机又从田边起飞了。
“眼前这块10亩地,正常来说15分钟就能完全覆盖,先把范围圈好,然后它的路线就会自动规划好,还可以断点续航,持续作业。”“里面装的是什么啊?”“现在正在喷洒的是秸秆腐熟剂,可以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快速腐熟,使秸秆中所含的有机质及磷、钾等元素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 一问一答之中,少年们刷新了对眼前这片土地的技术含量的认识。
覃兴谋向同学们讲解无人驾驶收割机的原理。
很快地,少年们一一找出了图片对应的智慧农机,并进行了一番农业学习。随后,他们跟随覃老师到达这片智慧农场的“指挥中心”。“进入智慧农业云平台,将农田的作业信息输入做农事记录,云平台就能实现智能管理、病虫害预警等功能。”
表面看似平平无奇的一片稻田,竟蕴含了那么多奥秘,少年们感叹道:“现在真的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技术’了。”
少年感想:
去岁中原寻古仓,含嘉回洛犹有粮。今夏运河访古迹,良渚千年传稻糠。归粤稼穑百谷生,冬夏播琴历史长,华夏国士志犹在,续梦禾下暑乘凉。
——史乾清
来到塱头古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画面在我眼前展开,这里通过文旅融合,让传统的文化以及传统的古村落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周茉
在塱头古村,我看到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在隆平水稻园里,我看到农业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们要注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黎嘉希
这两天的行程让我认识到科学创新与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我希望通过科技的发展,农民伯伯不需要再看天吃饭,而是运用高科技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宋语涵
我期待以后能发明更多高科技的农机来帮助农民伯伯耕种和施肥,这些农机可以精准地控制农药的药量,使我们吃到的饭菜更加绿色健康。
——陈灿杰
我的家乡在从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农业设施遍地开花,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国内外。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生态环保,为打造美丽家园而奋斗。
——刘芷萱
统筹:李陵玻 邹琳
执行统筹: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曾俊豪 赵青
视频/摄影:郑鸿杰 徐坤伟 实习生 刘行 周伊绮 邓明和
设计:张许君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