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哈佛大学校报《深红》刊发了一则短消息——“哈佛因教师离职取消30多门秋季课程”。据悉,哈佛学院(即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秋季课程,涉及20个系部专业。
由于人文学科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双双偏低,“文科不受青睐”是公开的秘密:美国2012-2020年间,拥有人文学位的大学毕业生下降了29.6%。人文学科的败退甚至早就开始了。
文科遭冷遇,不仅发生在哈佛大学,高校文科专业的整体关停并转更为普遍。
文科,无用?
在我国,文科专业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处境。
根据最新版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我们常说的“文科”包括了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共8个学科门类,26个一级学科。近年来,教育部撤销专业名单上,这几个学科门类常常“榜上有名”。2019-2022年经教育部审批撤销的文科专业有1422个,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被撤销89次,公共事业管理被撤销88次。诸如广告学、日语、汉语言等热门专业同样“上榜”。
不仅是本科在撤销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在停招文科专业。今年年中,不少高校发布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调整的通知,部分文科专业暂停招生。
彼得·布鲁克斯在《人文学科与公共生活》一书的导论中就自嘲:“在美国文化中,讲授人文学科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份无权无势、地位渐低的职业。‘人文学科的危机’一说广为流传,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普遍遭遇危机最突出的表现。”不仅如此,他们的自尊心也频遭打击,因为他们的整个事业都被嘲讽是在浪费时间、金钱和公共服务,“在这场‘危机’中,人文学科被形容为一种徘徊在世界上的僵尸,而这个世界应该生产技术专家和企业家。”
确实,一直有人哀叹这是“人文学科的危机”,但如果这场危机已经持续了至少半个世纪,那或许表明这不是一时的现象,而是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以及一个需要解释的现象:这危机是怎么来的?又究竟意味着什么?
文科,新方向
当文科遭遇尴尬境地,“粉领三千”变成一种自嘲,人们发问:“文科,真的有用吗?”
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面对现实需求,有办法让文科知识也实现“拿起来就用”吗?
文理交叉,似乎是一条可行的新路径。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
新文科的最大特点就是文理交叉。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所言,文理交叉,其实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启发。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各学科领域不再由单一技术主导,而是呈现多点突破、群发性突破的态势。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等全球性挑战接踵而来,如果文科远离社会经济现实,缺失对社会现实关怀的同时也让自己陷入覆灭之地。
“不想被淘汰,就要经历凤凰涅槃。”一位大学教授以考古学为例谈到传统文科结合新技术的必要性,“以前,考古靠的是一把洛阳铲;如今,结合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等现代科技,现场勘测的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高。”
在文理交叉培养模式下,具有“文理”双向学科背景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既有理科学生缜密的思维,又有文科学生的策划统筹能力,更可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高校的文理交叉专业恰好满足了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例如,用人单位对“学文”的理科生情有独钟,有些新闻出版单位更愿意招收一些专业对口的理科毕业生。
文科,正在走出舒适区。以新文科为建设点,人文学科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越来越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如果不是急着赶路,语文应该是最美的学科。”这句话,正是对“文科无用”的有力回击。文科教育,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和自我的途径,一个打量社会、历史和自我的视角。
一个缺乏精神追求的社会,早晚会陷入危机。所谓“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一句空话,那依靠的就是人文精神支撑。这不仅仅是有多少人读文科的问题,而是需要在公共生活中复兴人文精神:它本来就应该是一种普遍教养,所有人都有必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由此得以自我成长,进而参与并塑造一个良好社会所必备的文化生活。
声明:本文来源于“软科、三联生活周刊”由绿卡图书整理,未找到原文出处。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QQ2712750795),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