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战役结束后,180师团以上干部基本受到处分,去除撤职、调离以及受伤回国的人员,全师还剩3000余人。无论180师的番号是否被撤销,这支部队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重建。当李钟玄被火线任命为180师新任师长后,他将面临的不仅仅是只有3个师级干部(包括自己)的指挥机构,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战士们丢掉沉重的思想包袱,恢复战斗力,这场“翻身仗”并不好打。
180师在第五次战役主要的师、团级干部及战后处理情况如下:
师部:师长郑其贵(被降职后调离),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吴成德(被俘),副师长段龙章(被降职后调离),参谋长王振邦(留任)。
538团:团长庞克昌(被处分后留任),政委赵佐端(被俘),参谋长胡景义(被处分后调离),政治处主任张启(被处分后留任)。
539团:团长王至诚(被处分后任炮兵主任),政委韩启明(牺牲),副参谋长魏林(被俘),政治处主任李全山(被撤职)。
540团:代团长刘瑶虎(牺牲),政委李懋召(被处分后留任),政治处主任王体先(牺牲)。
当180师的事情“尘埃落定”后,师级干部只剩参谋长王振邦1人,三个步兵团的干部也仅有538团团长庞克昌、政治处主任张启和540团政委李懋召等3人,重建180师的当务之急就是任命新的军政干部。
当李钟玄接到任命时(1951年10月),还在15军44师(副师长)的阵地上。这位原太行军区的“老八路”不会想到,在今后近6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都会与180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朝鲜战场的后两年,他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打翻身仗”开展。
志司和3兵团最初为180师安排的新政委是原12军36师政委李少清,新政治部主任是原60军后勤部的袁本慧,没有副师长、副政委、副参谋长和副政治部主任。在不久后的一次空袭中,李少清被炸伤、回国休养(1953年2月20日,原11军33师副师长唐明春担任180师政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180师的指挥机关里只有李钟玄、王振邦和袁本慧3名师级干部。
每当回忆起那段只有3个师级指挥员的师部时,李钟玄都感慨万分。王振邦是唯一的留任者,他对180师的处理结果有看法,平时不怎么说话,一心埋头工作,就是为了180师有朝一日能重上战场。李钟玄也始终秉承着一个原则:“不询问受挫的责任、不讨论上级处理的结果,一切以‘打翻身仗’为主”。
除了师级指挥人员少,李钟玄还要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新补充兵员的思想及训练情况。
在入朝参战之前,180师有接近60%的“新兵”,其中包括原国民党95军起义的士兵。在突围的过程中部分人员出现消极、畏战的情绪跟此也有一定的关系。180师的众多干部受到处分,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战士的思想工作做得不够充分。重建后的180师有5000新兵(均来自四川),如何让这些人快速地成长是首要问题。
由于大部分的营、连级别干部还是原180师的骨干(团级干部多数为外调),他们都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突围战斗,军事素养值得依赖。对于训练新兵的工作也不陌生,他们本身就是从原太岳军区的地方部队一步步磨炼成野战军。但是,他们同样还有一个很大的思想包袱:180师的番号是不是要被撤销?
1952年11月10日,60军接到志司发来的一封电报:“33师归60军建制,180师为独立师,直辖志司,继续锻炼”。对于“磨拳霍霍”、志在打翻身仗的180师将士来说,这无疑是个坏消息。如果不能以180师的身份重返战场,那么会成为所有将士终生的遗憾。
一个多月以后,60军老军长张祖谅(接替韦杰重新担任军长)终于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33师归21军建制,60军三个师的建制不变”。这纸命令让全体将士放下包袱,他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一切准备等待命令,等待重回战场的那一刻。
180师在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中重回战场,时隔两年他们终于又回来了。只有经历过第五次战役的老兵才知道,那两年的时间有多么得漫长。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打败仗被处分不是最丢人的事情,“贪生怕死、政治动摇”才是他们难以接受的结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