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近,聊聊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鬼文化”
节日与鬼联系在一起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说到底,诸多节日的起源与鬼文化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牵连。只不过,由于有些节日起源甚远,人们不愿意或者已经不了解节日与鬼文化的关系了。
春节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节日,也许人们可以找到它与岁时、农业等的关系,但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它与鬼联系在一起也千真万确。
不信,有则传统的民间故事《大年除夕放爆竹的来历》就很能够说明问题:
每年的大年除夕夜,人们总是放些爆竹;第二天清早见面时,总是说声“恭喜”。
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
以前,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个鬼,这个鬼身高足有丈余,披头散发,血红的长舌垂到肚脐,浑身长满黑色的长毛,样子非常可怕。
这个鬼专门吃人,每逢大年除夕,就趁人们一家团聚时窜进村子里吃人。
不几年,许多人就被鬼吃掉了,人们害怕得关紧大门不敢出来。日子长了,人们也了解到这鬼最怕的是响亮的声音。
乡亲们商量,当鬼来时,就打响锣鼓、铜钹之类的东西,但这些声音毕竟太小,开始还吓了鬼一跳,后来鬼听了再也不害怕了。
于是人们又想出一个办法,大年除夕前一两天,家家户户要准备一些大爆竹,当鬼再来时,一齐燃放爆竹,结果吓得鬼慌忙逃跑了。
第二天清早,人们发现彼此还在时,总是惊喜地说:“你也没被恶鬼吃掉吗?恭喜呀!”
这就是大年除夕放爆竹的来历。
其实过去在很多地方的大户人家在除夕的时候要挂上钟馗画,这本身就是一个例证。
传说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名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因此大家都知道,钟馗是一鬼,而且还会吃鬼,因此被用来作为驱逐鬼魅的符号。
在春节前夕挂钟馗画,这也说明春节与鬼文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清明是中国人怀念故人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用各种办法来祭祀已故先人,如献花、献歌、点烛、上香、祭酒等。
清明节也是鬼节,中国人将清明、中元节和寒衣节称为三大鬼节。
清明是百鬼出没讨索的时候。人们为了防止鬼魅的侵扰迫害,就用插柳戴柳的方法来辟邪。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柳可以却鬼,又被称为“鬼怖木”。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端午节的起源,按照一般的说法,是祭祀屈原而设立的。
如果这一说法成立的话,也就可以看出,端午节与死人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样具有鬼文化的色彩。
另外,中国的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所谓恶月恶日,也就存在有鬼魅攻击的可能,为了防止鬼魅的侵袭,就有了以五彩丝系臂的习俗。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佩香囊等,以驱邪辟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