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双忘则自见本性,佛开示:善、恶、无记三种法则!

分享至

接着来讲《楞严经》十二处虚妄,接着是“意与法二处虚妄”。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译文」佛说:“阿难,你意根缘善、恶、无记三种特性而产生善、恶和无记法则,这些法尘是意识心所生的呢?还是离开了意识心,另外还有处所?”

「解读」这是讲意根对应法尘,故意能知,有能知之性。

我们在《证道歌》里讲过:“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所以这里讲的法,就是法尘,也代指其它的“色身香味触”五尘。这里的心,就是意根,也代指“眼耳鼻舌身”五根。

前面我们讲过,法尘是前五尘落谢的影子。前五根“眼耳鼻舌声”吸入前五尘,就像镜子照物一样,随物而显,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所以前五根对外五尘,只是了别而已,没有思量分别,而意根一加入就有思量分别了。

眼睛对色尘,如果没有色尘,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就无法了别。而意根不对外,而是对内尘,是因心起境。

如果意根加入开始分别,就会吸入前五尘落谢的缘影,开始攀缘而分别取舍,生出善恶诸法。

法尘归纳起来有三种,比如你见到一朵花,意识心开始攀缘,喜欢它从而认为是善;亦或者讨厌它从而认为是恶,亦或者不喜欢也不讨厌,便是无记。

所以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有善有恶意之动,是意识开始分别诸法了。



其实意根和法尘,就跟前面讲眼根与色尘一样,“色生眼见?眼生色相?”跟这里所问的「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是一样的。

其实根尘互为其根,心本无生因境有,境本无生因心有。心生境,境生心。法生心生,心生法生。

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世人总是喜欢分别,要么分别善,要么分别恶,或者就是无记。这些分别是从意识心中来,还是别有处所呢?

这个其实很重要,弄懂这个,你将会少很多烦恼。

比如,你看到这个人就讨厌恶心,此时就是三种法尘中的恶,那么这个讨厌是从意识心里来的,还是从别的地方来的。

当你知道这个讨厌的真相之后,才会从那些烦恼中解脱出来。

或者当你看到一个人就喜欢,此时就是三种法尘中的善,那这个喜欢是从意识心里生出来的,还是从别的地方来的?



那么这个法尘是什么所生呢?是心所生呢?还是离心而有呢?「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如果有生处,就是因缘而生,那么就是因缘性。如果有在处,就说明本来就有,那么就是自然性。

如果没有生处,就是非因缘性。如果没有在处,就是非自然性。

所以「此法为复即心所生」,就是在问是否“即一切相”?如果是的,那么就是因缘性。

「为当离心别有方所」,这是在问是否“离一切相”?如果是的,就是自然性。

但其实此法尘“不即”心,故非因缘性;亦“不离”心,故非自然性。

不即亦不离,接着佛就是破因缘性,也就是讲“不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