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我们国家的文物时,除了感叹那些绚丽华美、工艺复杂的观赏器造型之精美,内心也同时感到无比惋惜。因为当你真正了解我国的历史,才会明白原来古人创造过那么多超越时代的技术。
我们现代人和古人的生理构造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只是我们多了一个更加科学的学习环境。而古人如果创造出高科技,首先是“密不外传”,然后只为皇室、权贵服务,再随着天灾战乱等原因,最后一个个都失传了。如果古代的工匠能得到一个良好的环境,把这些技术总结、分享、传承,那可能又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走向。
一:石器时代神经外科手术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康信,在整理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一具头骨标本时,发现右侧顶骨的靠后部分,有一个直径为31毫米×25毫米的颅骨缺损,经过仔细比对,推测这具头骨的主人生前进行过开颅手术!
啥?这可是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啊,还在茹毛饮血的古人就能进行这么复杂的手术了?会不会是某种宗教仪式,对活人的脑袋开洞呢?随后学院邀请多位医学专家进行验证,结果证明头骨主人生前遭遇过头部外伤,原始的医务人员对他进行了完整的“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根据整体观察和影像学证据,原始医务人员通过开颅确认挫伤位置,沿缺损边缘骨膜化骨,爬行替代颅骨外板、内板,环绕板障生骨修复,可称为“舌样衔接愈合”,去骨瓣的同时还会清理血肿。最后手术十分成功,头骨主人术后至少存活了5个月以上,具体生存期不详。
再加上考古证据,此人出土时随葬品丰富,身份高贵,并非死于非命,因此可证明,石器时代确实存在神经外科手术。华佗听了要流泪,曹操都不敢做的手术,原始人竟然做了,而且还成功了。
二: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再来说个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此蛋壳黑陶杯出土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制成。之所以有个“蛋壳”的称呼,是因为它全重仅约40克,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历经四五千年,依然保存完整无缺,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陶器制作巅峰。
那么问题来了,陶器是用粘土原料烧成,粘土颗粒一般直径在0.2毫米到0.5毫米,没有丝网的古人是用什么工具过滤的?如果是纯用人力一遍遍筛选,那山东出土了很多蛋壳黑陶杯,证明此物大规模生产过,这样的生产力又是怎么来的?
几千年前根本没有轴承这种东西,古人又是用什么样的设备拉坯造型,制造出如此薄的器皿?而且陶器的烧成温度要在900℃以上,古人又是用什么样的耐火材料,将其烧制成型还能保持几千年丝毫不变?这一切专家只能用“无法解释”这四个字来解释。
老祖先在器物的加工上,温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材料工艺均已经达到了超越时代认知的绝世水平。就像一位学者说过的那句话:石器时代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茹毛饮血,中国很多遗址的发现都证明,几千甚至上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具备了高度发达的社会体系和手工艺制造水平,只过因各种原因没传下来而已。
三: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本想列举战国水晶杯,但本文旨在每件文物都要展现出不同的技术。这件太阳神鸟金饰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代表性图腾之一,它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重20克,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2毫米,含金量高达94.2%。
在商周时期,工匠至少已经掌握了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先用自然金热锻成为圆形,然后经过反复的锤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再剪切掉外表参差不齐的部分,最后在圆形的金箔片表面画出整个图形(包括太阳及光芒和四只鸟),反复刻划切割形成镂空。
这件“镇国之宝”不仅技艺高超,在艺术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虽是黄金制成,却更像现代的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中心图案很像一个喷射出12道光芒的太阳,外层的4只飞鸟极似神话传说中的“负日金乌”,都与古蜀时期的太阳神崇拜有关。
这件文物还蕴含着金沙文化中的历法等科学知识,4只飞鸟代表四季轮回,12道光芒象征着一年12个月周而复始,再联系到三星堆文化的神秘,古蜀时期文化才刚刚发现了冰山一角而已。
四:战国曾侯乙尊盘
全球主要文明都进入过瑰丽磅礴的青铜时代,标志着人类对金属器具的灵活运用。但要论青铜器最精美、最复杂、最登峰造极的代表性文物,那么非这件曾侯乙尊盘莫属了。其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
光看图片就能感受到这件器物的细节有多复杂,曾经学界一致认为它是用“失蜡法整体铸造”,但现在证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用失蜡法整体铸造这么大一件器物,那么周身必定会留下密密麻麻的铜液气泡和瑕疵,甚至会变形,不会这么整洁和清晰明了。
就算现代用3D打印辅助制造蜡模,也恐怕做不到一体塑形。那只有一个解释,古人想到一个方法,先分别铸造部件,然后再一点点焊接组装成整体。别以为这很简单,古代都是纯手工制作,如何将部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然后通过高温焊接将其完美的组装在一起,这在过去简直是匪夷所思的技术。
古代工匠没有智能焊接台,也没有放大镜等工具,完全凭感觉做到了“芯片级维修”。你可以在手机店里看看店员是怎样维修芯片的,再想象一下古人只用手就做出了如此瑰丽的青铜器出来,说句“逆天”不过分吧?
五:秦始皇铜车马
青铜器最后的巅峰,那自然当属我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1980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里,发现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国内多位顶级修复专家,历时8年才修复完成,然后大家发现,这些高科技应用到“陪葬品”上面,是多么“浪费”啊。
这两辆皇家马车,采用了世界上最早的防锈技术、拔丝工艺、微型焊接工艺、镶嵌工艺、浇灌成型工艺、铸锻结合的工艺、空心铸造工艺、活页连接工艺等十几项工艺。看不太明白?那随便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秦始皇手下那帮人有多牛。
像这个铜马头子上面戴的缨络,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严丝合缝,而铜丝却仅有0.5毫米,在没有现代电焊辅助的情况下,古人是怎么焊成的?还有二号铜车马的龟背形顶棚,是一体铸造而成,最薄的地方为1毫米,比现代1元硬币还薄,足以证明那时候的一次性铜液浇灌技术,不知道超越了时代多少年。
还有马车窗户上出现了很多微小细孔,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使车窗门开之则温,闭之则凉,具备了“空调车”的效果,想必秦始皇生前所坐的马车也是用了这种技术。还有一号马车上的那把伞,运用了成熟的齿轮技术,可以随着车身与太阳的转动而自由转动180度,还可以随时拆卸下来变成防御利器!
六:汉简《算数书》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而我国的数学发展也非常久远。就实物出土来说,已知最早的数学著作《算数书》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张家山汉初的一座墓葬当中,约200支竹简7000多字,像一声春雷平地起轰动了全球学界。
经过17年的破译和注释,《算数书》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整数、分数、比例、盈不足、几何部分、体积等几大类。同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等古老文明的数学思想对比也不落后,甚至尤有胜出。
如果放大到整个中国历史,你会发现我国古代的算术成就也足以成为一座丰碑。商代已经有了完整的十进位制记数、《周易》中的八卦法是全世界最早的二进位制思想起源、战国时期墨翟的《墨经》是几何思想的起源、西周人商高发明了勾股定理、最早记载“幻方”的是春秋时代的《论语》和《书经》、《九章算术》中出现了完整的分数运算法则、小数和负数,以及后来刘徽注释的最精准的圆周率“祖率”等等。
然而,中国古代数学缺乏公理化体系,这也是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发展的瓶颈。而纵观上述所有的“逆天文物”,你会发现中国古人的智慧可以说领先全世界,不论是数学、物理、天文、医学、工艺、哲学、艺术以及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它们组成了中华文明的骄傲。
唯独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科学成熟的学习体系,可以让发明新技术的人员,把思想经验总结完善,再传给后人,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从汉代之后,虽然也出现了很多技术高超绝伦的文物,但再也嫌少见到先秦时期甚至石器时代的“创新”能力了,大多都是对先人的模仿和加强,也没有成体系的科学理论出现,最后沦为皇室贵族的“玩物”。
想象一下,如果石器时代的外科手术被传承下来,古代医学的发展会多么强大?先秦时期的华美青铜器,如果应用到制造机关战具上去,将是何等样的杀人利器?各时期数学如果能成体系发展,那科学技术又会提前多少年就能“爆发”?指南针和火药如果能被应用到远洋大发现上,那还有现代欧美国家什么事?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这些文物有封建时代的“局限性”,但在技术上超越了时代的认知局限性,其背后也是中华文化大智背后的大仁。中国历代统治者,向来以仁义治天下,他们也没想到大航海时代后,“丛林法则”决定了“野兽”的掠夺成性有多可怕。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文物,不仅仅是“玩物”,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仁、智、勇的结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