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5月,知名学者顾颉刚编著的历史教科书被国民政府下令查禁,顿时引起他与戴季陶关于国家与民族针锋相对的大争论。
实际上,在此之前,胡适倡导文学改良,章士钊代表“五四的另一面”,梁启超、章太炎、吴宓、黄远庸、戴季陶……进步主义和保守主义精英们也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光谱。
而在1936年5月18日这天,《申报》刊登了一则征稿启事,要求读者们将个人在5月21日这一天“所经历、所见的职业范围或非职业范围内的一切大小事故”照实写出,投寄上海生活书店“《中国的一日》编委会”,汇集成书,借以“表现一天之内的中国的全般面目”。
近代中国的时空坐标正逢古与今、东与西的交汇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让彼时的国家在新旧撕裂中寻找新生,由此便风雨如晦也“纷纭万端”。
在思想史领域外,沈松侨先生也致力于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并且以近代河南省为样本:从自治到保甲,将小农经济下的地方权力精英纳入国家体系,有哪些成败得失?烟草和棉花被大力推广,农作物商品化程度的加深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在一个盘踞土匪、列强、豪绅、军阀的宛西世界里,为了“活着”,各色生民展开了哪些博弈与突围?
从思想到政治,从政治到社会,从社会到经济,林林总总。沈松侨教授花费大量笔墨,在庞杂的档案、时人调查、近代报章、私家日记中寻找线索,并且旁涉霍布斯鲍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安东尼•史密斯、费希特、列奥•施特劳斯、列文森等思想家的理论,因为这些问题已经超越近代中国本身,而一定程度上带有人类社会的普遍性。
沈教授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潜心耕耘四十年,此次文景将他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专著在大陆地区首次推出。《纷纭万端: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一书从多学科视角解读近代中国的风雨如晦,细看巨变之下的思想争锋、区域社会与身份认同,走进不一样的近代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