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一个月亮
共吃一个月饼
友情这个东西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
友情是巴金生命中的“明灯”,巴金有很多朋友,也有说不完的友情故事。徐汇区图书馆(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联合巴金故居,共同策划推出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主题活动“巴金书房”,第二期“巴金的朋友圈”目前正在徐家汇书院二楼“文脉”光盒空间展出。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金书房”,走近“巴金的朋友圈”,寻访照亮巴金的盏盏明灯吧。
“一辈子的朋友只有一个”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1年前的中秋之夜,秋思深深牵动着文学大师巴金和曹禺的心弦。
1993年,两人心心念念期待的聚会,因为曹禺的医生不同意而未能成行。这年的中秋之夜,他们在电话里互相问候,诉说着各自的情况。巴金说:“我们共有一个月亮。”曹禺说:“我们共吃一个月饼。”因为电话里听不太清,他们的声音大得像是喊出来的,满走廊都能听见,巴金的家人被逗得哈哈大笑。
是什么样的情谊,让两位文学巨匠如此牵肠挂肚?
故事要从《雷雨》的问世说起。
彼时是1933年,正在清华大学求学的曹禺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将其交给了任《文学季刊》编辑的好朋友章靳以。章靳以最初向《文学季刊》的编辑郑振铎和负责审读剧本的编委李健吾推荐过,可惜暂时被压了下来。当时巴金任《文学季刊》编委,有一次他同章靳以讨论怎样组织新稿件把期刊办得更好时,章靳以提到了曹禺写的剧本。巴金把稿子拿回去,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原稿,并为之感动落泪。他说:“我喜欢《雷雨》,《雷雨》使我流过四次眼泪,从没有一本戏会这样地把我感动。”凭借多年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眼光,巴金推荐《雷雨》发表在《文学季刊》1934年第3期,轰动剧坛。
《雷雨》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初入文坛便一举奠定了现代戏剧大家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可以说,没有巴金,就没有这部伟大剧作的诞生,巴金是曹禺最早的真正知音。曹禺后来的代表剧作《日出》《北京人》,也都经由巴金之手推出。
成名后的曹禺,将巴金视为伯乐和知己,他们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两人经常往来通信,关心工作和生活的日常,曹禺称巴金为“芾甘”“我的老巴”“我的老哥哥”,巴金总是亲切地唤曹禺“家宝”。曹禺的女儿万方在《你和我》一书中说:“父亲真正的好朋友、一辈子的朋友只有一个,那就是巴金。”
1940年,巴金从上海到昆明,得知曹禺任教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已经迁至江安,就去江安待了六天,住在曹禺家的小楼里。他俩常常一起聊天,隔着一张写字台对面坐着,谈了许多事情,交出了彼此的心。那时曹禺正处于创作旺盛期,接连写出了《蜕变》《北京人》。谈起正在上海上演的话剧《家》,曹禺也想改编,巴金鼓励他试一试。
1942年,曹禺到了重庆,巴金这时也在重庆进行抗日救亡和文学创作活动。生活拮据的曹禺经常到巴金家里又吃又住,而“巴金对朋友永远是那么厚道、宽容、友爱”。这一年的整个夏天,曹禺在重庆唐家沱停泊的一条江轮上,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为四幕戏剧,写出了他所有的爱和痛苦,使之成为又一部现代话剧经典。
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定居上海、北京的巴金、曹禺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一有时间就创造机会见面,巴金在与妻子萧珊的通信中,40多次提到自己和曹禺的相会。巴金时不时来北京开会,都会与曹禺见面。有一次,巴金住在北京饭店,曹禺去看望,两人就沿着王府井大街从南往北一直走到东安市场,“买几根棒冰,边走边吃,随心所欲地闲聊”。曹禺再婚后,由于妻子李玉茹是上海京剧院院长,他有更多时间待在上海,二人见面就方便了。“两人一起游豫园,走累了便在湖心亭喝茶,到老饭店吃‘糟钵头’。”更多的时候,两个老人坐在沙发里,隔半天才说一句话,气氛轻松而安然。
20世纪80年代,巴金与曹禺摄于巴金寓所
(左为巴金故居供图)
步入人生暮年,两人年高体弱,写信成了他们之间主要的交流方式,有时也通通电话。至曹禺病逝,二人的通信有80多封。他们相互鼓励对方继续创作,相互扶持对抗衰老和病痛的折磨。
1993年巴金90岁大寿,曹禺为他题词:“壮心超百岁,热情暖人间。”两年后,曹禺又为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题词:“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
曹禺在世的最后一年,两人的通信不再像以往那样长篇大论。曹禺写给巴金的只有寥寥几十个字,而巴金的回信也同样简单。但字里行间透露的牵挂和不舍,非言语所能及。
曹禺去世之后,巴金为他题写了墓碑,还写了一篇文章《怀念曹禺》。说是“写”,其实是“说”,当时巴金写字很吃力,只能每天口述几句,由女儿李小林记下念给他听,再作补充。写完《怀念曹禺》,巴金还想写一篇纪念郑振铎的文章,可惜没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怀念曹禺》也就成为巴金从事写作近80年最后完成的作品。
从青年到暮年,从青丝到华发,60多年的陪伴与守护,60多年的理解与扶持,这段纯洁真挚的友谊,在风雨的洗礼之后愈加纯澈,在时间的沉淀之后愈加珍贵。
阅读是最好的纪念
在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话剧当之无愧占据了文学艺术的一大高峰。时至今日,他创作的不少话剧作品还被改编为影视剧、歌舞剧等,在舞台上长演不衰。
曹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他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内涵丰富的潜台词,创作了一部部经典作品:《雷雨》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怨情仇;《日出》围绕生计绘就了一幅金字塔人物阶层图;《原野》沉浸于营造野性、恐怖的复仇故事;《北京人》描绘了封建社会形态走向没落的家庭版剧情……这些作品固然有传奇的故事情节,但更深层的是反映了曹禺对社会的深刻反思,这其中有对社会的批判,有对人性的探索,也有对生活的赞美。
让我们跟随曹禺的作品,在各色人物的交杂中,去体味广阔的人生百态,感悟作者悲天悯人的宽阔胸怀。
巴金“荐”书
《雷雨》
作者:曹禺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7313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经典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作者致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把笔触深入人物内心,让他们释放巨大的能量,通过戏剧冲突展示人性的追求与幻灭,心灵的压抑、震颤与燃烧。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剧中人物性格的鲜明刻画、无处逃遁的悲情宿命,时至今日仍然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雷雨》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日出》
作者:曹禺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7320
《日出》是曹禺的第二部剧作,于1936年6月在《文学季刊》第一期开始连载,同年10月首次出版。《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为活动地点,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剧,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里,在日出之前,腐朽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以及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该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强烈的爱憎和迫切期待东方红日的心情。
《北京人》
作者:曹禺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7290
《北京人》是曹禺在迷恋契诃夫戏剧后于1940年创作的一部剧作,也是他自认为非常满意的一部作品,更被业内专家认为是他的巅峰之作。该剧描写了一个旧中国封建大家庭如何从家运旺盛逐步走向衰落直至崩溃的过程。在这个封建家庭内部,曹禺着重刻画了曾家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以自己童年心灵中印象深刻的那些人和事为原型,融入了对人的沉重的思考,写出了人物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及命运冲突。
文稿:徐汇文旅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