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母亲钟氏有着中国劳动妇女贤淑、忍耐、宽厚、善良、勤劳的美德。她体格强壮,整天不停地料理家务、纺纱、织布。朱德在对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谈起他的母亲时说:“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伏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绾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听说,我临出生的时候,母亲正在烧饭。还没等饭烧好,我就呱呱落地了。母亲生了我就立即起身,接着做饭。”
朱德的母亲的时间都花在繁重的家务上,没有更多的精力抚育孩子。幼年的朱德自小离开母亲的怀抱,在泥土里滚爬。但母亲的言行影响着他,那种伟大而平凡的人格力量使朱德一生受用不尽。
朱德离家参加革命后,一直没有机会回家乡去看望母亲。朱德深深地爱恋着自己的母亲,关注着故乡的一切。全国抗战爆发后的一年,四川闹灾荒,当他从来延安投奔革命的老乡那里得知情况后,非常挂念年迈的老母。
在抗日战线的山西洪洞,悄悄地写信向在四川泸州的好友戴与龄求助。朱德在信中写道:
与龄老弟: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地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昨邓辉林、许明扬、刘万方随四十一军来晋…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廖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唯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想不能度过此
另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来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给我的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人民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
此候
近安
朱德
十一月二十九日于晋洪洞战地
戴与龄接信后,才知名震全国的八路军总司令竟如此两袖清风,连资助老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位老同学感动不已,当即筹足200元,送到朱德的家里。
这封信后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保存。满纸质朴的语言,体现了革命者大公无私的坦荡胸怀,也深蕴着朱德对自己母亲博大深沉的眷恋。
钟氏在晚年知道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但她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唯一之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上儿子一面,可因为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朱德身负重任,未能如愿。144年2月15日,86岁高龄的钟氏离世了。
朱德母亲逝世的消息传到延安。蔡畅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说,朱德母亲的模范行为是妇女界的光辉榜样号召全体妇女学习她劳动终生和勤俭持家的精神。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中共中央敬献的挽联上写着:“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献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同挽:“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中共中央党校敬献的挽联为:“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
朱德对母亲怀有很深的感情。朱德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可是在她的身上却体现着所有劳动人民具备的美德。“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母亲去世后,朱德十分悲痛,他在百忙之中抽空写下《母亲的回忆》(入选《朱德选集》时改名为《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发表在1944年4月5日的《解放日报》上。文章一开头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在《母亲的回忆》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朱德用他平实、质朴的语言向世人描绘出一位中国劳动妇女的崇高形象。
母亲的勤劳给朱德留下很深的印象:“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材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朱德从中深受教育,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母亲的忙,到八九岁时他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朱德从私塾回家,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他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朱德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待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这些生产知识,给朱德以很大的帮助。在以后艰苦的革命年代里,朱德不仅自己种瓜种菜,而且还将自己的生产知识教给身边的工作人员。“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朱德赞美母亲的这种美德,实质上体现了朱德对于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
母亲的艰苦朴素是朱德学习的榜样。朱德出身佃农,“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饮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上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朱德也由此一生都保持着劳动人民朴素的美德。
母亲宽厚仁慈的性格给朱德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朱德的性格和母亲一样。
朱德走上革命的道路,深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同情贫苦的人一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母亲对于朱德的革命事业积极支持。朱德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母亲给朱德以精神上的力量。
“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朱德最后情深意切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人从来没感到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舞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朱德把对母亲的爱上升为对人民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对祖国母亲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爱,是爱的升华。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朱德一生的革命活动确实实践了这一诺言。
《母亲的回忆》不仅叙述了母亲的人格力量,而且还叙述了朱德一家优良的家风,以及母亲对朱德一生的影响。这些在朱德一生的言行和他的家庭生活中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1966年11月,一位意大利记者访问了朱德。这位记者问道:“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有端一碗水给她喝。”
这是多么动人心弦的母子深情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