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总统赠匾的红顶商人——郭兴义
郭兴义(1842-1922),字本初,1842年出生于陵阳镇沙蒋村,是清末时期林县一位声名显赫的巨商,不仅拥有五品官衔,更以乐善好施而闻名遐迩。与兄长郭兴诗并肩同行,他们致力于公共福祉,尤其热衷于捐资修桥铺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商而优则仁”的美德。
时光回溯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郭兴义慷慨解囊,累计捐资数千串铜钱,用于修复和改善多条重要道路,如沙蒋西路的马鞍岭、达驼岭,虹梯关、山西龙真路、花园梯、磊口路、铺岭路等,大大便利了民众的出行。此外,他还出资修缮了金灯寺、黄华寺,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进入民国时期,郭兴义的善行并未止步。民国七年(1918年),他倡议并亲自参与了合涧仙岩桥的修建。面对工程的浩大与资金的短缺,他与兄长首捐7000串,掷地有声地表示:“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即使年岁已高,我亦誓要建成此桥!”他不仅动员自己的儿子郭树森加入捐资行列,还鼓励乡绅郭书等共同参与,倡导众人齐心协力,共襄盛举。这座位于望仙桥上游、岩居仙人之旁的桥梁,因此被命名为“仙岩桥”,寓意深远。
民国十一年(1922年),对郭兴义的善行给予了国家层面的最高赞誉,大总统徐世昌亲赐“博济为怀”牌匾,以表彰其一生的慈善事业。同年,郭兴义病逝,弥留之际仍心系未竟的桥梁工程,遗愿明确指示将自家煤矿收入尽数用于桥工。其子郭树森遵循遗训,捐款超过2万串,终于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历时数年的仙岩大桥宣告竣工。该桥全长300多米,宽7米,高达11米,九孔并列,成为当时林县最为壮观的桥梁,桥东北侧还建立了兴义祠堂,以纪念郭兴义的功德。
大桥落成之日,观者如潮,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人们感叹:“如此雄伟之桥,实乃一邑之瑰宝!”更有光绪二十年(1894年)恩科进士、直隶知州李见荃,同为林县人氏,挥毫泼墨,填词一首,歌颂郭兴义的壮举与仙岩桥的雄姿。词中描述了郭兴义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与众人共同努力,克服重重障碍,终成大器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郭兴义及参与建设者们的高度赞扬和对仙岩桥长远价值的期待。
郭兴义的一生,是商业成功的典范,更是慈善事业的光辉篇章。他的事迹不仅在当时传为美谈,更在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激励着人们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
《林州名人录》
深藏于中国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仅以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无数传奇。科技领域的探索者,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装的勇士,他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那些默默奉献在地方建设一线的奋斗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改善着民生,让林州从昔日的贫困山区蜕变为今日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
这些林州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林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继续传承着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他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加速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他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正/删除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