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夏,一场民族内部矛盾在朝鲜半岛上爆发,其实这本来算是人家的“家务事”,但是随着后期美国以及苏联明里暗里的参与,瞬间将这场战争搞得无比国际化。
而在地缘关系上,朝鲜半岛距离我国相当之近,一旦李承晚政府在美国的帮助下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中国边境势必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组织军队出兵朝鲜就成了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时站在朝鲜这边的是一直没有明面上发声的苏联,以及中国派出的135万最大兵力志愿军;而韩国背后站着的是美国以及在美国领导下的联合国军,包括美国在内共17个国家,组成了最大兵力120万的队伍。
这其实是相当强硬的对碰,但是中国志愿军却似乎并没有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在一场场战争中将联合国军打得节节败退,连美国都没能讨到什么好,更不用说其他基本上只是“凑数”的国家了。
在中朝联军取得朝鲜战争胜利之后,美国将此次失败视作两百年军事战争史上的黑点,默契地选择了遗忘,从那之后提都不提。但这并不代表其他国家也“学乖”了。
朝鲜战争在澳大利亚人的眼中,是一场澳军大胜的战争,甚至表示,在曾经三次与志愿军交手的过程中,一次都未曾落入下风。这是何其夸张的口吻,同时也引起了大家对当时中澳之间战争的关注。所以,澳大利亚人们眼中这三次“未曾输过”的战争,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澳大利亚对待中国的态度中,都存在着一种奇怪的优越感,似乎中国在他们眼中就是可以任意捏扁搓圆的橡皮泥,所以在西方历史上所有与中国有关的侵略战争,澳大利亚就基本上是一场都没有落下,这种优越感甚至还延续到了现在,当然,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在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之后,美国当即就通过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条决议,要求联合国内的所有成员国向李承晚政府提供所有必要的、一切形式的援助。而就在大家都还没有出声的时候,澳大利亚是第一个响应的国家,现场对美国表态,暗中表示一定对支持美国,甚至比英国表现得还要积极得多。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海陆空三军出动,参战总人数在这些参与战争的联合国军中绝对算多的,位列第五名。详细来看,当时澳大利亚派出的兵力约两个步兵营,还有三艘驱逐舰、一个空中运输中队以及一个战斗机中队,作为美国的忠实副手,驰骋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
不过,当时的局势,与其说联合国军是在和朝鲜作战,实际上就是在和中国志愿军进行对垒,而澳大利亚军队在整个过程中与中国志愿军先后遭遇了8次,其中5次是小摩擦,剩下3次是大型战争,也就是澳大利亚眼中的“未尝败绩”。
中澳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发生在联合国军“进军三八线”的行动中。
1950年10月17日,澳大利亚军队被并入英国27旅中,作为联合国军的先头部队向沙里院开赴追赶溃败的朝鲜军队。当时的朝鲜军队战败,正是军心不稳且后继乏力的时候,所以27旅一路上完全势不可挡,尤其是急于表现自己的澳大利亚军队,一路上都作为27旅的主力而存在,更是觉得朝鲜军队不堪一击。
等到赶赴沙里院市区的时候,朝鲜军队的残兵败将们已经丢盔弃甲,在心理压力以及人数压制的双重打击之下,27旅仅付出了1人阵亡的代价,就达成了150名朝军被打死,1982名朝军被俘虏的辉煌战绩,这似乎的确显得澳大利亚军队骁勇善战。
随后,27旅继续向大同江方向推进,正赶上朝鲜239军团被美军187空降团以及澳大利亚皇家第3营夹在中间的时刻,而在朝鲜军队与美国已经打了一晚上之后,澳大利亚军队翩然而至开始收拾战场。
一个名为丹尼斯的澳大利亚上尉拿了把刺刀就单枪匹马地杀进了朝鲜军队中,见人就刺,直接把朝鲜军队给吓破了胆,也给澳大利亚士兵建立了巨大的心理优势,所以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显而易见,澳大利亚仅7人受伤,就换来了270名朝军被打死以及200名朝军被俘虏的结局。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澳大利亚方面正沾沾自喜的时候,10月30日,一枚炮弹从天而降砸中了澳大利亚一名中校的帐篷上,三天后直接不治身亡,而这枚炮弹,正是来自志愿军。
11月3日,中国志愿军打响了第一枪,2天后直接趁着夜色绕过了美军的防守,向该国61炮兵营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将周围高地占领。等到天亮之后,澳大利亚军队参战,将中国志愿军视作与朝鲜军队相同等级的军队,拿着刺刀直接冲进了志愿军的阵营当中。
可这次的结局却并不如他们所愿,在第一轮白刃战中,12个澳大利亚士兵被志愿军的刺刀直接挑死,另还有64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此时志愿军117师也全力奔赴至此,前后夹击之下使得27旅节节败退,澳大利亚军方四散而去,战局顷刻间岌岌可危。
中澳之间第二次战争发生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当时大量的志愿军步兵已经横扫了临津江,美国第一军和第九军的防守工作越来越难做,汉城眼看就要被志愿军攻下。
这时候皇家澳大利亚第三营被部署在504高地,距离另外一边加拿大军队构筑的防线约7千米,其实很难守望相助。澳大利亚方面的诺姆上尉负责指挥和部署,将军力分散开之后就展开了防御工事的构筑,但是就在这些准备工作还没结束的时候,中国志愿军的脚步声又靠近了。
1951年4月23日晚上9时许,志愿军118师354团带着两个营队从三个方向朝澳大利亚军队驻守的504高地冲锋,凌晨4时许,澳军第一排基本上已经全军覆没,15分钟之后,前来支援的韩国军队也被志愿军包围,在24日整天的战争中,白刃格斗比比皆是,但是澳大利亚士兵却不复虐杀朝鲜士兵时候的勇猛,已经完全顶不住了,最终付出32人死亡、59人受伤以及3人被俘的代价,在终于赶到的加拿大友军的掩护下死里逃生,匆忙撤走。
1951年9月,中美双方其实已经在逐步推进谈判进程,但是美国方面希望对手能够在谈判中做出一定的让步,于是就阻织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四国,发动了“突击队行动”,其中皇家澳大利亚军团第三营也从27旅中转移到了28旅,受英军指挥,而中澳之间的第三次大型战争也发生在这个过程中。
在英军的部署下,澳大利亚团第三营需要协助英军对高旺山以及马良山进行反攻,其中高旺山西边的199高地是澳军的主要目标。
1951年10月3日凌晨4时许,澳军尼克尔斯上尉率领一个连队靠近了199高地,在英国军队顶了近1个小时志愿军的猛烈攻击之后才摸上山头,靠着小聪明得到了胜利。英军在注意到这个情况之后,再度派遣澳军将高旺山北方向的一座不知名山头攻下。
当时的激战中,其实志愿军并没有占据太大的上风,尤其是澳军非常擅长玩偷袭,不断从意想不到的地方摸上来,所以到了3日晚上,志愿军选择以退为进,主动撤出了高旺山。
4日晚上,马良山战役爆发,澳大利亚军队被英军任命为主力,该军与志愿军之间的战斗来来回回持续到5日凌晨,澳军打算故技重施,想要趁着大雾从山脊的侧面摸上去,但是天公不作美,就在他们刚刚接近马良山的时候,雾突然散了。
完全暴露的澳大利亚军队只好孤注一掷,虽然冲锋冲得非常猛,但是伤亡以及体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即使志愿军以退为进将马良山主峰送给了澳大利亚军队,他们也根本就守不住,当天晚上就被志愿军的反击收复。
10月7日,英军与澳军仍未放弃对马良山地区的图谋,并于当天凌晨5时30分许发起了进攻,但却正中志愿军下怀,直接将攻上山来的澳军包围,虽然他们拖着残兵败将拖到了第二天天亮,但是也完全无力再战,惨败之下只好将战场交给了英军。
整个战争期间,澳大利亚方面共计战死746人,另还有1112人失踪或被俘,虽然最终也没有被全歼,但是也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
如果将澳大利亚方面单独拎出来看的话,我们其实能够发现,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的确是占据了上风,但是结局却都不怎么好,所以有关“未尝败绩”的说法,只不过是断章取义之下的结果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